◎文/雷福平
西藏处处风景如画。布达拉宫巍峨耸立,羊卓雍错静如处子,雅鲁藏布江汹涌澎湃,古格王朝遗址静听风声……景点不一而足,各有特色。而走过每一个景点,累了饿了的时候,总能遇见相同的美食,那就是素有“高原饮食四宝”美称之一的——糌粑。
糌粑是藏语音译,意为“炒面”,是藏族人民千百年来乃至现在的主食之一,其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流传广泛,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藏区都可见到糌粑作为主食的情况。实际上,糌粑就是我们常见的炒面,只是原料不是小麦,而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植物——青稞。再往细说,原料还有豌豆。依此,可将糌粑分为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混合糌粑。混合糌粑就是将青稞和豌豆或者青稞与其他豆类混合后制作而成的一种糌粑。无论哪种糌粑,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都有着共同的渊源。
传说公元7世纪,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军队给养十分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天晚上,格萨尔王给藏王托了一梦:何不将青稞炒熟磨成面,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麦,筹集军粮,炒制青稞。其加工方法很快传遍了雪山草地。
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很多种糌粑的吃法。传统印象中,糌粑就是用手捏成了团直接吃。其实,糌粑的吃法还有很多种,如糊状吃法和干吃法,捏成团吃是最常见的一种。不管是哪一种吃法,都离不开液体调和,关键在于二者的比例多少了。液体一般是酥油茶,也可以是清茶、青稞酒,甚至是开水。根据个人口味不同,可以加白糖、牛奶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直接干吃容易噎,最好是就着茶水或者开水冲。现在很多商家对糌粑的吃法进行改良,用牛奶调和,直接压制成各种形状,既好看,又好吃。但这样就体会不到用手捏糌粑的乐趣了。
记得第一次吃糌粑,就是用手捏的,是一位藏族的师兄手把手教的。先将糌粑倒入木碗(当然也可以是瓷碗、铁碗)中,加酥油茶或清茶、青稞酒、酸奶等拌和,用手一点一点不断地捏,最终捏成小团,直接咬来食用,整个过程轻松愉快,别有一番风味。据史书记载,甘南拉卜楞等藏族,将糌粑捏成勺形,内盛辣子和臊子做成糊状汤食用,一方面体现了团吃法也有创新,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团吃法由来已久。
糌粑的加工工序也非常简单,主要包括清洗、火炒、磨制3个步骤。先用开水把青稞烫洗干净,趁热装入口袋,捂置20分钟左右,随后进行炒制。炒制的时候要和细沙子一起炒,均匀且不焦。炒好的青稞筛掉沙子,待冷却后进行磨制。传统牧区一般用手磨磨制,农区用水磨磨制,现在一般采用电磨磨制。这种简单的工序加工出来的是普通糌粑。
如果要加工成上等糌粑,还要在火炒工序后加精选和去皮的工序,即炒好的青稞,不光要筛掉细沙,还要清理杂质,然后去皮,再进行研磨。上等的糌粑更加精细,口感更加细腻,但价格也更加高昂。在传统社会,只有上层官员、活佛和大领主才能吃到。当然,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想吃上等糌粑也并非难事。
不管是上等糌粑还是普通糌粑,其营养价值都是非常高的。美国谷物化学专家纽曼博士等人研究发现,高海拔地区种植青稞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方种植的普通皮大麦;中医、藏医也对大麦特别是糌粑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作用一直持肯定态度;西藏卫生防疫和有关医疗机构的普查资料也证实了在日常饮食结构中,食用糌粑食品较多人群的高胆固醇类疾病发病率较低。
如今,西藏作为世界旅游目的地,人们选择来西藏旅游并品尝糌粑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每当在优美的风景中流连忘返,腹中饥肠辘辘,吃一口糌粑,便可饿意顿消。那种淡淡的青稞香味,也会在味蕾中久久留存。
数独小游戏
游戏规则:
在9×9的格子中,用1到9共9个阿拉伯数字填满整个格子,要求符合:
1. 每一行都用到1到9,位置不限;
2. 每一列都用到1到9,位置不限;
3. 每3×3的格子里都用到9,位置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