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珠伴 钟志容
【摘 要】 在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首要目标,以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融合为教学发展方向。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策略:即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与教育氛围;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校内外职业素养的实训和实践教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自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各高等院校针对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特色等,纷纷制定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立德树人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将其与专业技能教育、职业素质教学进行融合,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融入到高校专业课程、技能实践教学中,可以有效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
1、以立德树人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首要目标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讲到:“思想道德为人之根本,道德修养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方向,立德才能树人,才能树立学生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生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教育的整个阶段。
现阶段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学,通常包含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内容。其中职业道德是对学生职业价值、社会价值的总体评价,包括学生的职业精神、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等方面内容,不同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或实践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认知与外在表现。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职业发展状况,对其展开职业道德素养的实训教学,将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和谐友善的职业素养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精神、道德意识,从而达到职业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则着重于其职业习惯、专业技能发挥的教学,旨在提升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熟练度。
2、以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融合为教学发展方向
我国高校培养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是介于专才、通才之间的复合型教育教学人才,更强调学生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能力的融合。在这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高校所开展的课程理论、技能实践教学,通常更加注重职业道德观、价值观的传达,包括在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中,教师会要求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团结精神,通过不同学生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启发,来促进专业技能学习目标、企业实践目标的实现。例如: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推出“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学生职业技能、职业发展规划教学中,加入有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来推动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
二、目前我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1)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薄弱、依赖性强。相比于基础学科的学生而言,我国高校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基础薄弱,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缺乏对职业素养的了解。而教师对于某一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往往着重于理论内容的讲授,忽视职业实践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达,这种过于单一化、片面化职业教育课程的组织,不仅会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厌倦感与抵触情绪,也会造成学生职业价值观、道德观念的偏差。同时部分学生在专业内容学习中,存在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的思想,依赖教师对其学习提供帮助,不去思考该专业与社会的关联性,以及未来职业行动规划、发展方向,最终导致学生所拥有的职业素养,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情况的发生。
(2)学生在课程学习与实践中缺乏职业责任感。高校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都能够按照教师的教学要求,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但多数学生在专业实训、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知识技能学习的职业责任感。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参加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时,缺乏吃苦耐劳、不断探索的精神,特别对于琐碎的课程工作而言,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按照课程教材中的指导步骤,简单的对相关实践内容进行操作,填写其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结果,而没有对专业实践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展开进一步分析;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缺乏职业责任感,其并未将校内、校外提供的专业实习机会,作为自身职业技能学习、提升的通道,这使得大量学生出现理论知识过硬、实践技能不足的问题。
(3)学生课程学习缺乏诚信意识与团队精神。高校学生诚信意识、团队精神的缺失,是当下应用型专业课程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严重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考试抄袭、证书或专利造假等现象的出现,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自卑、学习障碍等精神问题,也对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等活动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多数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小组讨论或实践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学习内容的组织,缺乏互助意识、团队精神,不愿与其他人共同解决问题,这也导致学生课堂实验、实训过程中职业素养的丧失。
2、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
(1)高校专业教学缺乏对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教育中,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学习状况等,做好学生职业素养、专业发展教学的规划,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但当下教师在应用型专业的教学中,并未制定完善的教学规划,只是按照课程大纲要求进行“讲授式”的灌输教学,这不仅会带给学生较大学习压力,所产生的职业课程教学效果也较差。首先,教师没有关注专业课程、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也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认知等,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思想价值引导。因此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难以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也难以加深对专业教学内容的认知,其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也较为缓慢。其次,教师缺乏对学生就业、职业发展的规划,对于专业知识、实践课程内容的安排,也仅仅停留在教材层面上,无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出正确指导。
(2)高校课程实训或实践中缺乏职业素养的内容。在高校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将职业素养、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深化学生对社会环境、专业领域的了解,并充分发挥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价值。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所开展的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往往较少涉及到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诚信意识、服务精神等内容,也通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或实训报告,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状况、职业素养的评判标准,使得学生只专注于理论知识、实践结果的学习,忽视专业实践中存在的立德树人、思想价值观等内容。这一唯分数论、唯结果论的专业教学模式,难以激起学生对自身职业的尊重与热爱,也难以发挥实践教学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情感培养的作用,学生也难以在课程实训或实习中产生职业素养。
三、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策略
1、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与教育氛围
当前不同高校的办学状况、教学师资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学生在参与专业知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学习状况、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在这一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环境下,高校领导部门需要从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入手,开设多种多样的校园宣传、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德育养成性教学,才能有效塑造学生的性格、职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信念和职业心理素质。首先,高校对于立德树人校园文化的创设,要坚持正确的德育教学理念,包括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内容,引导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增强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其次,高校教育部门要联合校园中的社团机构,开设校园宣传栏、教学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多种德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来不断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职业道德精神,从而形成高校职业素养教育的良性循环。
2、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校应用型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两方面着手,对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思想政治内容进行了解与建设,才能实现既定的职业素养教学目标。第一,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组织中,可以将课程分为专业知识课程、德育课程两部分内容,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分开、组合教育。一方面教师要紧抓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理念、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专业技能课程的德育因素,展开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核心内容的教育,来真正做到思想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结合。
第二,高校需改革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施情境创设、案例推广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职业素质、综合素养。教师在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开展职业技能、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的实训教学,突出专业生产技术与学生职业素质、社会服务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认知到职业道德素养,对其社会竞争力、未来职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加强校内外职业素养的实训和实践教育
校内外专业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高校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思想道德规范的主要途径。高校教师也要依托校内外多种教学资源,加强实训课程、企业實践教育中职业素养的传达,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企业文化中的职业内容。例如:高校可以在校内开设专业技能实训室,引进相应的现代化课程实验设备,与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工程实践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不同专业的工作流程、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要求,来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道德素养的理解。或者通过组织校园座谈会、校企实践教学基地,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创业创新能力的教育,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实践经验,来完成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互助与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对不同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的构建,其包括职业信念、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多方面内容,涵盖一个全面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所有核心素养,也体现出新时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我国高等院校教师在学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的教学中,要秉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职业发展观念,对学生展开职业价值观、职业心态、职业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忠诚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放合作的精神,才能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6).
[2] 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2).
[3] 黄蓉生,崔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01).
[4] 刘阳,胡婧超.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立德树人”的育人途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作者简介】
方珠伴(1983—)女,汉族,广东开平人,文学硕士,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