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 袁博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普及与开展,有利于构建全方位多体系的资助育人平台,促进资助助人到资助育人的有效转变。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对策建议:要加强政策优惠与资金扶持,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资助育人;自主型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紧随国家的发展格局,在国家大力号召精准扶贫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规划下,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均已成为目前各高校所研究与开展的重点课题。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资助育人领域,有少部分学者也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发展中的地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建设进行关联,并开展了部分研究工作。其中,李涛、孔融融等指出,设置创业型的勤工助学岗位,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孙菲、高越嵩等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朱亚宾、朱静文通过分析高校贫困学生创业的必要性,提出了结合贫困生特点的发展性对策。虽在资助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已分别存在数量较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但将两者进行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现已存在的少数文献虽然关注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建设相融合,但缺乏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框架研究,特别是在融合的可行性与实施的针对性方面欠缺深入的探讨,尚显缺乏可操作性、可借鉴的实践路径。系统地将两者结合作为研究点,深入分析两个课题的契合点与融合度,探讨在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情况及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学生成长建设的作用的相关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探讨。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分析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普遍开展,但群体针对性有待提升
自21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背景的推动下,我国創新创业教育工作高速发展,各大高校逐渐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分别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生的培养体系,以各类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社团、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推进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以各大高校的目前开展情况看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全部的学生为主要面向群体,以普遍化的形式为主要教育途径,并未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主要受众群体,高校中的家庭贫困学生往往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条件限制,以及从小到大创新环境氛围弱化以创新意识熏陶缺乏等原因游离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边缘,家庭贫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参与度问题、参与的有效性问题,并未得到足够关注及针对性解决。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资助体制还未形成
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致贫的直接原因出发,以奖、贷、助、补、减、免等形式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仍然是绝大多数高校资助育人的主要依托手段,然而,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致贫的深层次原因出发,发掘资助育人的根本性手段,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受助、自助与他助的关系并未在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得以有效普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助观念的提升,自立、自强、勇于自我承担责任意识的提升、以创新创业的方式与途径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反哺观念的提升,并未有切实有效的资助工作或资助方式使之得以实现。将资助工作的重点由单纯的经济资助转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资助方面,通过创新资助育人的手段,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合格人才的资助育人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的推进。
3、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育作用未得到有效重视
在众多高校中,创新创业工作与资助育人工作仍旧是完全独立的育人体系,两项工作有各自的组织方式,各自的受众群体,各自的育人体系,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与资助育人工作相互独立的在不断落实与推进,两项工作的重合部分的育人工作并未存在具有针对性及强化性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以实现教育受众群体的精准受益。在众多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经济的压力,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自我的成长,对社会的有效反馈的推动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重视,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维度,实现两项工作的协同育人作用,也尚未有良好的实践案例与可借鉴经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育人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1、有效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普及与开展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普及与广泛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然在高校学生中占据较大比重,寻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群体的必要性与有效方式,可以进一步使创新创业教育惠及更多的学生群体,更为精准地使不同受众吸收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价值。再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工作也必须结合国家的发展背景,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创业工作的前提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褪去贫困标签的基础上,具备国家所需要的各项才能与素质,紧跟国家的发展步伐,成为具有自主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实现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对于社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包容性、全面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构建全方位多体系的资助育人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将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传统经济资助的基础上,以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渠道,培育家庭經济困难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以及开创性、探索性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接受别人给予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脱贫的意识与技能,实现他助自助的有效过渡,最终以自身能力走向社会并服务于社会,资助育人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将有利于拓宽高校资助育人渠道,构建全方位多体系的资助育人平台,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的资助,其自我建设工作必须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不断从高校各项教育的开展入手,寻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融合度与结合的可行性,是拓宽资助育人维度、革新资助育人方式、实现资助育人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切入点。
3、促进资助助人到资助育人的有效转变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资助体制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全员覆盖,各地区高校不断地尝试实现从资助助人到资助育人的过渡,但与此同时,在各种的实践摸索中,较多研究实践往往更多地强调学校及社会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面的主体性作用,而忽视了在资助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推动学生自我成长建设的研究。而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在育人过程中着重强调主观能动性,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革新教育方式,其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形成创新思维与创新理念,并以创新成果的转换实现就业能力的主体性教育方式,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促进以及自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资助育人的主体性作用,实现受助到自助的有效过渡。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策优惠与资金扶持
一方面,应细致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资助育人工作的融合点,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培育机制,在加强高校创新创业队伍的师资建设的同时,不断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发创新创业资助育人课程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化、常规化,做到有师资、有资源、有系统、有规范,做到有方法可依托,有制度可遵循,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并使其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资助育人手段。另一方面,以国家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及资助育人政策为依托,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实践的资金扶持力度,如给予一定的创新创业类项目基金,给与一定的创业补贴等,使创新创业类资助更多的侧重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既获得了经济扶持,又增长知识技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资助育人工作的互惠共赢。
2、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程度,从课程教育,社团活动,学术竞赛,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潜移默化渗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一方面,不断开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必修课、选修课等形式参与课程学习,打牢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以学校各类社团及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以学校勤工助学类、资助育人类社团及组织为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题的创新创业类活动,此外,通过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导师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帮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好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培育与发展。多维度、全方面的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资助育人的工作体系,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3、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一方面,充分发掘校内外资源,以校外企业、校内外优秀企业家等为资源依托,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途径,提供如创新创业类项目指导、创业类竞赛实训、企业实习实践等多种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依托各高校的各类平台建设,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孵化基地,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有理论学习,有实践培育,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涛,孔融融,周新虎.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及其资助育人功能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64-67.
[2] 孙菲,高越嵩.资助体系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3)84-87.
[3] 朱亚宾,朱静文.基于发展性维度的高校贫困生创业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 学院学报,2016(3)36-38.
【作者简介】
刘 琪(1991.2—)女,山东泰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助教.
袁 博(1989.12—)男,河南新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