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适

2019-10-07 14:31王爽
新一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健康

王爽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唤起民族精神,培养高尚情操,指导生活实践,才能让中学生从根本上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调适;心理健康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培养中学生在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体会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重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成为一个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学生。

一、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调试的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精神保障。人类的心理健康需要精神保障,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我们是由过去而来,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为我们提供和保持一种生命和精神的延续感,这种延续感主要以“民族精神”的形式蕴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人类普遍性的精神能量源泉。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有关集体无意识的阐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它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作为一种内在的影响源连结着我们的心灵和意识 。而“民族精神”作为意识通向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个体内心“民族精神”的缺失可能阻断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连结,其表现形式就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普遍的精神匮乏。相反,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可,借由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传递能让我们保持一种深深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奠定道德基础条件。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诸多提升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容,他们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尚情操,可以促进自我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而道德教育的欠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中学生道德水平的下降,他们无法判断对错,莫衷一是,严重的造成心理问题或疾病。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情绪情感的控制还尚未成熟,由此而导致的心理冲突也就更加激烈;通过培育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文化认同、降低心理冲突,还能进一步提升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了“崇尚和谐、自强不息、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积极因素,同时也存在如“乐天安命、因循守旧”等不利因素,作为凝练中华民族重要生活样式的传统文化,其在传承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发挥其对中学生生活实践中的指导功能,不仅要利用好积极因素,同时也必须克服不利因素,要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挖掘、提炼、阐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经过改造和发展后,融入时代特色,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发挥其应有的对于当代中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和调节作用,培养和锻造出主动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文化精神。

(一)唤起民族精神,提升精神内涵。心理健康调试对处于特定文化中的人们通过对文化符号及其内涵的学习、理解,进而使用文化符号进行互动和信息交流。“民族精神”作为意识通向集体无意识的桥梁,利用文化调适的唤起功能,借助于传统文化教育等手段,有助于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唤起。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巨大的“民族精神”的宝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利用传统文化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形式。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资源,注重科学融入,分清主次,合理运用并积极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理念。

(二)培养高尚情操,完善大学生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然而,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其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将“道德品质”不断内化为个体的心性修养,并将这种修养外化于个体行为,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儒家和道家等多元文化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具备丰富深刻的心性修养的思想资源,教育中学生从“慎独”“自省”“寡欲”的方式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中学生不仅要大学生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控制, 用“戒、畏、思”等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坚持做到思齊自省,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

(三)重塑文化认同,提升自我统一。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和疏离不仅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关系到中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归属感,确立和完善自我同一性,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和认可,能使因文化冲突引发的各种心理危机到有机统一的状态,是推动、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乃至某一社会群体心灵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 学校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主题,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吸引大学生加入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