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 周旭 付义 李宗武 张卫卫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术后不同的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90例,随机分为低负压组、中负压组、高负压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加持续负压吸引,低负压组采用-5 cm H2O持续负压吸引治疗,中负压组采用-10 cm H2O持续负压吸引治疗,高负压组釆用-20 cm H2O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负压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负压组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5 cm H2O、-20 cm H2O,采用-10 cm H2O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促进肺复张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胸腔闭式引流术; 不同; 负压吸引; 自发性气胸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9.0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9-00-02
自发性气胸是呼吸内科的常见急症,发病后胸膜腔内负压可变成正压,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引发死亡[1]。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气胸常用方法之一,但存在术后疼痛重、制动时间长,导致残余气体、肺复张不佳[2],故临床实践过程中常外加持续负压吸引,以促进肺复张、减少并发症[3]。但目前对其适合的负压值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不同的负压值行负压吸引治疗,探索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最适合压力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90例。患者均符合自发性气胸的诊断标准,经胸部CT或X线确诊,单侧发病肺压缩面积30%~95%,经胸穿1~2次无效;排除继发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低负压组、中负压组、高负压组,各30例。低负压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37.54±5.21)岁;气胸部位:左侧17例,右侧13例;肺压缩程度:30%~60% 20例,61%~95% 10例。中负压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9~69岁,平均(36.09±5.76)岁;气胸部位:左侧18例,右侧12例;肺压缩程度:30%~60% 19例,61%~95% 11例。高负压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9岁,平均(37.27±5.14)岁;气胸部位:左侧16例,右侧14例;肺压缩程度:30%~60% 17例,61%~95% 13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加持续负压吸引。患者取半卧位,以锁骨中线第二肋间隙处为穿刺点,局麻至胸膜处,用穿刺针沿穿刺点垂直进针,感落空感时回抽有气体停止进针,将“J”型导丝从穿刺针尾部穿入10~20 cm,固定導丝,退出套管针,用血管扩张器扩宽入路。将8Fr号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沿导丝送入胸腔8~12 cm,固定导管,拔出导丝,连接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见水泡溢出后接上连接相三腔三瓶引流瓶,接上负压吸引器,调整吸引压力。低负压组采用-5 cm H2O持续负压吸引治疗,中负压组采用-10 cm H2O持续负压吸引治疗,高负压组釆用-20 cm H2O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当患者症状消失、胸管无气体引出后,复查胸片检查肺复张情况,如证实肺复张,则夹管观察24~48 h;再次复查肺复张情况,若无复发,即可拔管。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X线示气胸基本吸收或肺压缩≤15%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X线示肺压缩较前缩小但>15%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及X线结果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3)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穿刺部位感染、伤口疼痛、皮下气肿、复张性肺水肿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负压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P<0.05),低负压组、高负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中负压组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P<0.05),低负压组、高负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中负压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P<0.05),低负压组、高负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胸腔穿刺置中心静脉管是近年来临床上治疗自发性气胸最常用的方法[4],其具有创伤小,操作后患者反应轻等优势,避免了因反复胸腔穿刺、感染、胸腔穿刺针造成医源性损伤的风险[5]。但由于导管材料为细而软的硅胶管,易影响肺内气体的排出速度,从而不能有效促进肺复张,增加患者的恢复时间[6]。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基础上行持续负压吸引既能保留中心静脉导管的微创优势,又能弥补经单纯中心静脉导管行闭式引流的缺点[7]。该治疗方式不仅能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且创伤小、愈后不留瘢痕,在肺复张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等具有显著优势[8],但临床上最适合的压力值目前尚存在争议。既往研究发现,负压吸引中压力过低不利于胸膜伤口的愈合[9]。考虑原因一方面自发性气胸患者呼气时肺内压力较高,若负压吸引中压力过低,肺内气体持续从胸膜伤口进入胸腔再由水封瓶中逸出,会对胸膜伤口的愈合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患者气道阻力高,吸气时胸腔负压明显升高,如负压吸引中压力过低造成短时间大量排气后肺复张太快,易导致肺水肿的发生[10]。因此,适当提高负压值能提高胸腔压力,有利于伤口的闭合及修复[11]。但负压值过高也不利于残余气体排出,从而影响患者预后[12]。
本研究对自发性气胸患者分别采用-5 cm H2O、-10 cm H2O、-20 cm H2O三种不同的负压值行负压吸引治疗,结果显示中负压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P<0.05),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P<0.05),表明采用-10 cm H2O的患者具有更好的肺复张程度,可促进其恢复,有效减少住院天數;此外,中负压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P<0.05),提示-10 cm H2O持续负压吸引安全性更高,能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接受度更高。
综上所述,相较于-5 cm H2O、-20 cm H2O,采用-10 cm H2O
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疗效更为显著,能有效促进肺复张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谭军涛,张剑锋,曾光,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治疗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1):63-65.
[2]叶树培.多点置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4(7):890-891.
[3]崔美霞,贾玮.胸腔闭式引流术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破口闭合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5,43(6):659-662.
[4]郭洪峰.自发性气胸的外科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0):58-59.
[5]舒鹰,李荆萍.腹腔引流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1):26-27.
[6]朱雄林,黄严春,章革民,等.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COPD合并少量气胸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13-14.
[7]王吉文,丘宇茹.急诊常用的四种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杂志,2015,31(24):4075-4077.
[8]瞿香坤,荣令,田图磊,等.引流导管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对老年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疗效比较[J].安徽医学,2017,38(11):1464-1466.
[9]申成玉,刘海峰,王献增,等.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23(6):92-93.
[10]陈银花.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76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7):810-811.
[11]何诚.急诊治疗原发性气胸(PSP)的常用的4种胸腔闭式引流术方法的效果及并发症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71):13882-13883.
[12]李郁如,王琳.结核性液气胸胸腔穿刺引流持续低压力负压吸引的护理[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12):1127-1129.
(收稿日期:2019-02-20) (本文编辑:马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