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爱
摘要:利用2003~2014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建立收面板VAR模型,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分别研究了收入差距和国民储蓄水平的双向影响关系。得到以下结论:东中西部地区短期收入差距对国民储蓄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收入差距对国民储蓄水平的提高的影响是一个逐步减弱的过程;西部地区则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因此,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国民幸福感,我国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消费观念差异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
关键词:收入差距;储蓄水平;面板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7-0019-02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但同时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表现为最终消费率的不断下降和国民储蓄水平的持续上升。收入差距和国民储蓄水平之间会相互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會使得国民储蓄水平提高,而高收入阶层主动的高储蓄和低收入阶层被动的低储蓄又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加剧了社会收入的不平均。
现阶段,一些学者已经就收入差距和储蓄水平做了一些研究。根据中国人名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1]的研究,高储蓄水平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同时认为收入差距过大也是导致高储蓄水平的内在原因。宋云星[2] 通过建立OECD国家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收入差距即基尼系数与国民储蓄之间存在着显著稳健的正效应。汪伟、郭新强[3] 通过建立消费决策模型,发现中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储蓄率,从而揭示了收入差距与国民储蓄水平的影响关系。
综合上述研究文献,显然发现收入差距和国民储蓄水平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关系。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仅仅分析了收入差距和国民储蓄之间的单方面关系,没有考虑到两者的双向影响机制,这导致模型出现严重的内生性偏差,从而出现研究结果的错误,误导政策建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分析出收入差距和国民储蓄水平之间的双向影响机制,故笔者利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建立收入差距和国民储蓄水平的面板VAR模型,分析内在的因果关系,以期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为相关政策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一)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面板VAR模型研究收入差距与国民储蓄水平之间的关系,构建的面板VAR模型如下。其中i代表省份,t表示年份,yi,t包含两个向量,分别是收入差距(Giniit)和国民储蓄水平(NSRit)。由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观念存在差异,将代表地区固定效应的变量ηi引入模型中,表示可能遗漏的和地区特征相关因素。时间效应由φt表示,εi,t为随机扰动项。
yit=α0+■αiyi,t-i+ηi+φi+εi,t
(二)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中国大陆31个地区2003年到2014年的数据研究地区收入差距与国民总储蓄率之间的关系。以基尼系数(Gini)表示收入差距,以本年度储蓄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国民储蓄水平(NSR),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实验中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由于我国31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消费储蓄观念差异较大,笔者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进行考察。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笔者同时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五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在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基尼系数(lnGini)和储蓄水平(lnNSR)的水平值进行检验时,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完全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变量的水平值是平稳的。
(二)面板协整检验
笔者继续使用Pedroni检验来判断lnGini和lnNSR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具体检验结果如表2。中部的Panelrho和Group rho统计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东部和西部的Panelrho、Group rho和Panelv统计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有关研究表明,小样本情况下,Panel ADF和Group ADF比其他统计量有更好的性质,Panel PP和Group PP次之,其他最差。本实验中三个地区的Panel ADF、Group ADF、Group PP和Panel PP统计量均显著,故可以认为东中西部的lnGini和lnNSR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需要对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探讨自变量的滞后期对因变量的影响,更加注重的是一种预测效果,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Gini与NSR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即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使得国民储蓄水平的提高,而国民储蓄水平的提高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正向作用;西部地区的Gini与NSR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国民储蓄水平是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四)VAR模型估计
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lnGini和lnNSR的原序列即为平稳序列,可以建立VAR模型。最佳滞后期为2,估计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一是东中西部地区,滞后一期收入差距的系数均大于0,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短期收入差距对国民储蓄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东部和西部滞后二期的均减小,说明收入差距对国民储蓄水平的提高的影响是一个逐步减弱的过程。西部地区则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二是东中西部地区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国民储蓄水平的系数大多不显著且没有明显规律。
四、结论与建议
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和国民储蓄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说明在长期内,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互相促进作用。
第二,不同区域的收入差距和国民储蓄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二者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即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使得国民储蓄水平的提高,而国民储蓄水平的提高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正向作用;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国民储蓄水平是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面板VAR模型的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短期收入差距对国民储蓄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收入差距对国民储蓄水平的提高的影响是一个逐步减弱的过程;西部地区则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东中西部地区国民储蓄水平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且没有明显规律。
为了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增强国民幸福感,宏观政策可着眼于以下方面:一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二是完善税收调节机制,制定合理税率;三是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就业、教育公平,扩大中低收入者收入;四是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利用技术创新提高各行业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收入差距对我国高储蓄的影响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5):63-66.
[2] 宋云星.收入差距与储蓄:基于OECD国家面板数据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2):8-11.
[3] 汪 伟,郭新强.收入不平等与中国高储蓄率:基于目标性消费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9):7-25+52.
[4] 郭兴方.基于多因素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17-21.
[5] 韩文秀,王立新,臧跃茹.收入均等与效率关系的理论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1990(5):49-53.
[6] 潘 丹,应瑞瑶.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61-166.
[责任编辑:金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