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如何正确惩戒孩子

2019-09-30 13:32冯晴谢华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惩戒家庭教育孩子

冯晴 谢华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在接人待物上从来都是很讲究的。“礼尚往来,成人之美”,是我们的美德。即使对方表现不佳或者出现错误时,我们也能泰然处之,至少给对方留下面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心态洒脱自然;更有“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与人为善,皆大欢喜。但人们对自己的孩子却显得不够大度,尤其是孩子们有些事做得不完美或者让我们觉得没面子的时候。那么作为爸爸妈妈的成年人,经常是怎么面对不谙世事的孩子所犯下的错误呢?

关键词:家庭教育  惩戒  孩子

案例一:

幼儿园放学之后,三岁的晶晶坚持要吃路边小摊的垃圾食品。妈妈以吃了会生病为理由,拒绝给晶晶买零食。但晶晶却坚持要,甚至从妈妈自行车上跳下来,哭闹打滚地要吃。在众多目光的注视下,晶晶妈妈从开始的哄、到后来的训斥,软硬兼施,晶晶依然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妈妈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颜面尽失,为了让孩子尽快地离开这里,听她的话,她便恶狠狠地对孩子说:“你买吧,我要回家了,我再也不要你了!”说着,推起自行车蹬车就走。这时,孩子发现妈妈没吓唬她,是真的走了,从地上爬起来追妈妈,一边追,一边痛哭,“妈妈等等我,我要妈妈”。跑了好一段路,妈妈才停下来,训斥孩子:“你还吃不吃,再敢说吃就真不要你了!”妈妈的惩罚似乎起到了效果,孩子上车之后再也没敢说要吃。而且直到孩子成年以后也很少再对妈妈说要吃什么。

案例二:

小龙上六年级,经常说脏话,与同学打架,老师甚至发现他在学校厕所吸烟,小龙六年级的新班主任在教育疏导的同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共同尋找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与家长沟通后的第二天,老师上课发现,小龙的胳膊上有伤痕。老师私下寻问原因,学生的回答让老师瞠目结舌。孩子说,父母很生气,回家之后打他了。老师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孩子妈妈说:“老师不用心疼他,他从小就这么挨打,打到十几岁还是这么没出息!”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长们往往会这样简单粗暴的去对待孩子的错误。

案例三:

明明在家里盛饭的时候不小心把饭洒了,妈妈气急败坏地走过来,说:“你从小就这样毛躁,这么笨,什么也干不好,那次让你倒水你把杯子摔了,学习也这样,马马虎虎,就没见你考好过!我看你这辈子就这样了!一边呆着去!”明明怯生生地看着妈妈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有时候,讽刺与挖苦比打骂更具杀伤力。

以上三个案例是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后,家长采用的不同惩戒方式:对较小的孩子心理上的惩戒,以不要他了为借口让孩子感到害怕来换取孩子听话;对孩子严重的体罚来严惩孩子的错误,并且成为惯用的惩戒手段;以“数落”和“翻箱倒柜”一样的“唠叨”的语言暴力告诫孩子“你又做错了”,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父母的惩戒手段。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让一个错误终止以及以后不再重犯,一定要教育、惩戒,但是对于不当惩戒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以及惩戒的方式、方法却不清晰,惩戒的效果达不到,却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也严重影响到了亲子关系,为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留下了极为危险的隐患。

一、惩戒不当的危害

孩子出现思想及行为的偏差时,家长不娇惯、不姑息是对的,但不当的惩戒方式会引起不良后果也是值得家长重视的。

案例一中妈妈对孩子说的“不要你了”是很多家长惩戒孩子时的口头语,家长只是认为又不是真的不要孩子了,只是吓吓孩子。可孩子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呢?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依恋父母及养育者,这种依恋会让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幼儿探索外部世界的支持。一旦安全感被破坏,孩子会出现敏感、多疑、退缩、自卑以及情绪的不稳定,这种类型的惩戒是得不偿失的。

案例二中的惩罚是过于严苛的,体罚孩子尤其是暴力体罚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取的。正因为小龙从小开始就受到家长的体罚,他才会用暴力来解决他遇到的问题,经常性地和别人发生语言和肢体冲突。家长体罚孩子很多时候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气愤,而不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孩子做出了用暴力方式发泄情绪的榜样,孩子的脾气也会越来越暴躁,长大后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行为偏差。

案例三中看似是言语上的教导,实则属于语言暴力。在整个过程中,家长并没有告诉孩子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翻箱倒柜”地数落,并且把孩子的未来都贴上了“干什么都干不好”“一辈子就这样”的“标签”,孩子心理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二、惩戒孩子的目的

惩戒不是以发泄家长情绪为基础的,而是要以尊重孩子,不伤害孩子为前提,立足于解决问题、改善及纠正不良行为的。

当孩子出现行为的偏差后,家长带有或多或少的情绪,相对弱小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家长的“泄愤工具”。带着情绪的家长处理问题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只是发泄情绪,而忘记了解决问题的境地。所以家长应该首先发现自己的情绪问题,不带着情绪的惩戒才会是理智的,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任何惩戒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三、惩戒孩子应该坚持的原则

惩戒的前提是肯定、尊重和信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当父母惩戒孩子的某一个不良行为时,要让孩子明白,他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某个行为需要改正。爱心是惩戒的底线。

(一)惩戒之前有规则

惩戒不是为了泄愤,不是一时兴起。平时父母应该和孩子讲清楚要求,把自己的希望、要求和一起商定的规则让孩子明了,达成共识。这样违反约定时的惩戒才是有效的。

(二)惩戒要说明原因

在惩戒之前父母应该冷静地、耐心地向孩子讲明他的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是什么,他错在哪里。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否则小一点的孩子会不清楚为什么受到惩罚,也不会去纠正自己的行为;大点的孩子不明白为什么受到惩罚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三)惩戒不要“翻旧账”

很多父母把惩戒演化为无休止的“翻箱倒柜”。每次都要把孩子之前犯得一些错误拿出来一并来回说,孩子听着有时候会忘记这次的错误究竟是什么,而且会反感父母揪住不放的说话习惯。

(四)惩戒对事不对人

在惩戒之前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家长只是对孩子这次的行为很生气,但对一直都是爱他的。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中肯的建议。

四、惩戒孩子的正确方式

(一)承担后果

让孩子承担错误的行为后果是一种最直接的惩戒。在体验中成长,在承担错误的行为后果的同时,孩子就会汲取教训,在下次做出不良行为之前,孩子会自然想到会有怎样的后果。而这种惩戒方式,在较小的错误的行为形成后是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比如,孩子忘带作业去学校,很多家长心疼孩子到校后补做,便会送作业到学校或者把作业拍照发给老师,导致孩子忘记带作业这个不好行为没有得到惩戒。如果犯错误是代价是廉价的,那这种行为便会频繁出现。父母没有意识到惩戒的重要性,在小事情上的没有原则和没有惩戒导致孩子不良行为从小没有得到重视,到问题层出不穷的时候才懊恼,再去依靠简单的一次惩戒解决问题便是棘手的事情了。

(二)取消“特权”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之前约定好的“特权行为”取消,以示惩戒。例如孩子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约定好的任务,那么家长就可以取消约玩电脑的特权。但这种惩戒是和孩子有言在先的。

(三)冷处理

在孩子犯錯误时,不予以特别的关注和领会,给予孩子“冷处理”的惩罚。例如,很多孩子在公共场合为了让家长妥协便当众撒泼、吵闹,这时候家长可以不去理会他,他自然会无趣地结束他自己的表演。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孩子为了错误的行为故意以哭闹逃避惩罚的情况,以眼泪博取同情,家长也可以不去理会。但事后一定向孩子表明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家长不会去理会。

方法多样,孩子不同,事件不同,惩戒方式也会不同。但惩戒是孩子某个错误的行为屡次出现才考虑使用,教育孩子毕竟要以鼓励、引导为主。

总之,必要的惩戒是应该有的,但教育孩子仍旧是以爱为基础,以鼓励、正确引导为主,慎用惩戒。让我们及时调整心态,讲究教育方法,让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也在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的健康心态下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蓝天)

猜你喜欢
惩戒家庭教育孩子
忘却歌
教育惩戒,育人为本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