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美术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三观和树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育渗透的现状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路径,对于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美术;渗透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当代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不仅能夠完善学生人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三观和树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领域的演进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化是艺术的根基。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出形式多样的艺术形式,而这些艺术形式恰恰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它们以高辨识度在世界文化群林中独树一帜。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要体现出人文性,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并围绕人文性质在对中小学生美术课程落到实处。”美术教师是传统文化的培育者,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三观和审美观,提升学生感知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和健康的心灵。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在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并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中,提炼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并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事实上我们发现,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存在一定困难。
(一)重视应试科目,忽视美术教育
美术科目不纳入高考范畴,这就导致学校不会把过多的资源分配给美术学科。我们这里讲的资源除了物质上的教学设备,还包括教学时间。大部分中学对美术课程的安排不多,有些学校甚至是应付性安排,课表上虽然写着美术课,但是学生基本在自习,或者是其他学科占用。连正规的授课时间都保证不了,又何谈美术教育。
(二)推崇西方文化,弱化传统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素质提升,他们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也在其中。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会去选择素描、油画、雕塑,无论在家长还是孩子眼中,似乎学习西方美术才跟得上潮流,而选择国画、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的较少。
(三)教师素养不足,对传统文化不了解
中学在招聘美术教师时,对于专业的要求比较宽泛,例如美术学、设计学等艺术大类,一些教师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和技艺都一知半解,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美术课堂中融入的传统文化并不多。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美术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和学科,美术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与多样化,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这样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的渗透才有意义。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课堂
我们的教育有时功利性太强,考什么就教什么,自然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是有一定的阻碍的。因此,我们的美术课堂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照本宣科,一方面教师要言传身教,认真提炼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并在课堂中有意识渗透。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在校内承接安排一些书画展,提升校园艺术氛围,可以邀请一些传统技艺大师进校园,给学生们现场讲解。
(二)增加美术实践活动
“美术教育通常又被称为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美术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教会学生如何绘画,懂得哪些美术理论知识,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美,生活中处处都是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建筑,观察写生;可以去博物馆,用眼看用心悟;可以利用周末去了解民间文化。
(三)学科融合,发散思维
“新课改提倡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美术教育也要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以促进美术学科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古诗古文的意境要用言语来表达是很苦难的,但是用画画出来,就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在音乐课堂中,把音乐的韵律和色彩的柔和饱满,线条的粗细厚重联合起来,能促进学生对音乐和美术的认知。美术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让学生感受美术无处不在。
四、结语
在中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意识地渗透到美术课堂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文化自信。当然传统文化的渗透前提是不仅要保证美术课堂的数量和质量,还应该提高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鲁振芳.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情况研究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10.
[2]居法珍.渗透传统文化,深化美术审美教育[J].江西教
育,2018(30):89.
[3]陈卫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J].中国中小学
美术,2013(4):58-63.
[4]焦妍.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美术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艺术
教育研究,2019(16):67-69.
作者简介:岳彩瑞(1989.8-),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