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子 王彩秀
【摘 要】 目的 分析对抑郁症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患者睡眠、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 对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抑郁症随机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CBT+抗抑郁药物,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抑郁评分(16.2±3.1)、睡眠质量评分(11.6±2.8)低于参照组且生活质量评分(76.3±8.2)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抑郁症患者给予CBT对控制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失眠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症;睡眠;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3--01
抑郁症是一组因遗传、神经内分泌、心理学易患素质、应激因素等原因共同作用致使患者出现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性疾病[1]。患者主诉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认同感低、思维迟缓、注意力障碍、睡眠障碍等多种症状,不仅会对患者生理、心理造成消极影响,睡眠及生活质量低下,不及时控制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自残想法,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有研究表明,认知模式的改变对改善患者心理障碍存在积极意义,认知行为疗法在临床焦虑症、抑郁症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对抑郁症患者应用CBT的效果及对患者睡眠、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接收的80例抑郁症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相关评价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均逻辑思维清晰,具有思考能力;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沟通、交流障碍者;因其他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者;近期接受过其他心理治疗者;对研究用药过敏者。研究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3.7±4.5)岁,平均病程(4.6±1.2)个月。参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2.3±4.7)岁,平均病程(4.2±0.9)个月。2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患者给予50mg盐酸舍曲林片(国药准字号为H10980141,生产厂家为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口服,用药7d后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适当增加药量,待症状缓解后将药量调整至最低有效剂量。
研究组同时给予CBT。具体方法:(1)人际关系:对患者家庭关系、经济情况、相关生活事件、病史等相关信息对患者人格、心理特征进行评估,采用个体辅导的方法加深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告知其抑郁症出现的原因、表现、危害、失眠症状的原因及危害以及CBT的作用、目的、优势,减轻其排斥、抗拒情绪,增加患者信任度。(2)认知疗法 对患者过往生活事件进行仔细分析,可采用夸张式提问、情景模拟、布置家庭作业等方式了解患者在面对生活事件时的认知模式、应对方式、情绪表现,通过讲座、播放视频、图文展示等多种方式告知患者睡眠是人體正常生理现象,对病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使其认识到自我认知模式的不合理性,帮助其建立睡眠与床之间联系的认知,刺激其在见到床后就联想到睡觉,从而形成睡眠反射。(3)行为疗法 根据患者睡眠情况制定合理的睡眠方案,严格限制患者睡眠时间,控制患者白天休息时间,在非睡眠时间可适当进行运动,以促进睡眠,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4)放松训练 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温度及湿度适宜的环境,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播放舒缓音乐、看书等方式放松心情,暂时忘却心理及生理上的痛苦,减轻心理压力,从而轻松进行睡眠状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评估,分值为0-100分)差异。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程度,临界值为17分,分值与患者抑郁程度呈正相关性。睡眠质量用匹兹堡睡眠问卷评分评定,分值与患者睡眠质量呈负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1.00处理,为计量资料,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参照组且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抑郁症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心理疾病,占比约7%-8%左右,对患者生活、工作、社交影响大。失眠是抑郁症常见症状,会加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疾病的治疗[2]。抗抑郁药物是治疗该疾病主要方式,但对患者失眠等症状控制效果不理想,且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多,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本次对抑郁症患者给予CBT治疗,效果显著。CBT是临床应用率较高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将认知理论与行为治疗技术两者充分结合与应用,重视认知活动对人体心理、行为的影响,通过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起到改善其不良情绪、行为的作用。根据患者人格、心理特征给予针对性沟通,告知其疾病、CBT等相关知识,能迅速拉近与患者的关系,赢得患者信任,从而使患者自愿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通过了解患者原有认知模式以及情绪反应,在对患者给予心理支持的基础上能使患者认识到自我认知模式的不合理性,并激发其主动纠正的心理状态。心理联想方法能帮助患者认识到思维活动与情感行为的联系,使患者在见到床后能联想到睡觉,从而促进睡眠。有效的睡眠限制能降低患者无效睡眠时间,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睡眠规律、习惯,提高其睡眠质量与效率。放松训练能使患者处于轻松、平静的状态,对调节患者情绪、促进睡眠具有积极意义。在本次研究得出,研究组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与相关文献研究得出结果一致,说明对抑郁症患者给予CBT可改善患者抑郁、失眠症状,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患者给予CBT取得较良好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控制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失眠症状,在延长患者睡眠时间的同时能提高其睡眠质量与效率,从而促进疾病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安全性高,值得被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李军涛,王艳,刘金,王晓明,墨亚芳,任利民.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失眠患者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04):509-511.
肖敏,黄金,赵雪.认知行为疗法在成人慢性失眠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8,32(16):2514-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