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耀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今年暑期,悄然开播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简称《长安》)掀起了一波现象级收视热潮,网络热评不断,观剧口碑爆棚。《长安》的火爆或许是很多人未曾预料的,毕竟在开播前,人们对这部剧的印象多为“易烊千玺”的流量标签或“马伯庸”的改编定位。
事实上,除了精美的画面、严谨的剧本、扎实的演技等常规成功要素,《长安》最重要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并把握了一种流行文化氛围:站在影像时空里的现代中国人,既留恋引以为傲的斑驳历史记忆,又关注当下时代生活的细枝末节。
在同时期古装题材影视剧的横向比较之中,《长安》可以说是一部“非典型”历史古装剧。
《长安》没有脱离扎实的历史考据。观众震撼于大唐长安的恢宏风貌再现,仿佛自己成为了一名长安人,在上元夜里徘徊于灯火辉煌的长安街头,观上元花灯,赏佳节歌舞。但是,玄幻的大仙灯、高效的望楼传信、神奇的大案牍术、震撼的街头追逐等场景又让我们莞尔一笑——这分明是一个充满机械朋克之风貌、卜算传奇之气质的想象都市。
想必大家都知道一部名为《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中,爱丽丝掉入了一个兔子洞,由此进入了魔幻奇境,遇见了很多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动物和植物,如同置身于一个有魔力的生物乐园。作者的想象力丰富得让人“脑洞大开”。不过,这个梦幻世界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现实的映射。
当处于庸常生活中的观众遇到《长安》,就像“爱丽丝”坠入了“兔子洞”,在长安幻境中经历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想象的激荡,由此获得勃勃生机。
剧中,张小敬、檀棋、崔器、龙波等一众虚构人物血肉丰满,我们看到了他们在长安城里点点滴滴的人生轨迹;与此同时,李泌、唐玄宗、杨玉环、李林甫、太子等真实历史人物的命运交叉其中,暗藏危机的盛世政治格局隐现,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暗沉背景。
在“小人物”与“大人物”的交相辉映间,观众感受了真实人性的爱与恨,理解了时代洪流下的个体诠释,更照见了奋斗在当下的自我。
《长安》并没有立意于历史反思,而是表达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当张小敬诉说着长安人吃盐、吸烛寿的习俗,观众会感到一阵暖意涌上心头。透过上元风光一日,人们看到了长安人最朴素的生活希望。
但是,《长安》的格局并不狭隘,当张小敬、李必、崔器等一众人执著守护长安,最基本的现代职业操守跃然于荧幕之上,聚焦于国家富强与百姓安乐的主题穿插于情节始终,圣人、太子、何监、右相、李必用各自的行动对这一主题不断进行解构与重构,不断质疑与论证。
无论何种题材,影视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打造一面精致而平滑的镜子,从而精准地映照出观众的心灵世界。
《长安》是一面镜子,观众在荧幕里看到了永恒的人性之光——温情的善意与坚定的责任。
当“长安”一次又一次地被剧中人物唤起,我们也不由地呼唤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一座座中国城市,这些具象的城市名字构成了我们与剧中人物共享的体验时空。穿越千年,中国人对于家园和情感的认知未曾改变。
无论何种题材,影视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打造一面精致而平滑的镜子,从而精准地映照出观众的心灵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影视作品都是一部“现代生活戏”,观众都在寻找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契合的要素,而《长安》的成功正在于用唐文化影像演绎了我们每个人的都市生活体验。
正因为找到了流行文化与观众心灵之间的共鸣感,西安凭一部网剧成为今年夏天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水盆羊肉、火晶柿子、胡饼等在剧集中出现的美食销售火爆,唐朝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受到读者喜爱。一部网剧的“带货”能力有多强?它的确拓宽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在有心或无意间,《长安》的商业价值已经拓展到了旅游业、零售业、出版业等多个行业,这就是现代影视产业的运作逻辑。
今天,当我们通过一部网剧不断诠释“影视旅游”“文化电商”等产业概念时,请不要被影视作品的一些表面的“网红”特质、流量明星配置或类型化题材所迷惑。
需要意识到,影视作品对旅游、零售等消费市场的带动效果,在根源上来自于影视作品的“體验性”要素,即导演、编剧、演员等所有影视创作者对每一位观众所拥有的现代生活体验的艺术再现。
因此,创作者们需要在保证精良制作的基础上,仔细打磨作品所包含的文化体验性内核,让观众很自然地走进影视作品所构建的世界中,去消费,去体验,去追逐自己的“长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