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叶
(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平度 266731)
下肢动脉硬化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一种多见的弥漫性病变。该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也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目前多主张给予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分析发现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率较高,这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1]。为了解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该院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时段,采用对照法,选取同期、同等数目的患者和健康老年人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以该院收治的71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以同期于该院行健康检查的71名老年人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8例,女33例,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69.3±2.7)岁。均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中的疾病诊断标准。对照组:男37名,女 34 名,年龄 61~76 岁,平均年龄(69.4±2.5)岁。患者均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情。前瞻性研究: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濒危患者、认知障碍患者和中途退出患者。
采用多维度分析法,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和病情、病史等信息进行分析、统计。设定病史维度、血压维度、血脂维度、血糖维度四个直接分析对象。
病史维度,设定“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无心血管疾病病史”两个条目,心血管疾病标准为: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包括卒中、冠心病等。两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血压维度,于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测定,利用血压测定设备获取三次测定的平均结果作为基准。包括舒张压和收缩压两个小项目。
血脂维度,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取患者外周静脉血2.0 mL,置入离心机中,以2100 r/min的转速进行5 min的离心处理,提取上层清液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获取患者的血脂信息,反复3次,该次测定对象为患者总胆固醇水平。
血糖维度,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取患者外周静脉血2.0 mL,置入离心机中,以2100 r/min的转速进行5 min的离心处理,提取上层清液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获取患者的血糖信息,反复3次,该次测定对象为患者空腹血糖水平。
对比两组心血管健康情况,包括心血管疾病发病病史、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血压水平。计量指标均取两组患者平均值进行对比。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 χ2检验,以率[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较多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病史
观察组患者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和血压水平均偏高,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血压水平(±s)
表2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血压水平(±s)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总胆固醇(mmol/L)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观察组(n=71)对照组(n=71)t值P值7.65±0.347.13±0.2612.527<0.055.85±0.375.16±0.2411.066<0.05135.8±10.4126.8±7.526.893<0.0596.3±7.192.2±5.317.142<0.05
下肢动脉硬化此前曾被作为一种节段性病变看待,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对该疾病的认知更加清晰和深入,下肢动脉硬化被证明带有一定的弥散性特点。这意味着该疾病的危害更大,防治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2-4]。研究表明老年患者为下肢动脉硬化高发群体,这与该群体的健康情况存在关联。有学者分析发现,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情况下,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可提升10%~40%左右[5]。该院研究中,观察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87.32%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而对照组老年人中,仅有23.94%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这与疾病带来的一些不可逆性损伤相关,如冠心病患者的血运态势较差,可波及机体血液循环,导致外周动脉(包括下肢动脉)功能的异常,减缓其血流动力态势,并最终导致血管硬化问题[6]。
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血糖水平异常的人员,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的概率较高。血液中中性脂肪含量高的人员,罹患下肢动脉硬化的概率较健康人员增高5%~15%不等[7]。血压方面的异常对患者也具有直接影响。相关学者在对比研究中发现,下肢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血压水平较健康老年人高约4%~7%[8]。我院研究所获结果与此类似,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7.65±0.34)mmol/L,总胆固醇水平为(5.85±0.37)mmol/L,收缩压为(135.8±10.4)mmHg,舒张压为(96.3±7.1)mmHg。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为(7.13±0.26)mmol/L,总胆固醇水平为(5.16±0.24)mmol/L,收缩压为(126.8±7.5)mmHg,舒张压为(92.2±5.3)mmHg。 两组间差异明显。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患者血糖偏高时,一方面加重了机体代谢负担,肾脏难以常规进行代谢,部分废物滞留患者血液中,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营养物质或以蛋白质等形式排至体外,或导致微循环障碍。如蛋白质激酶C作用,可抑制NO水平和介导作用,导致血管收缩功能出现障碍,血小板出现异常聚集引发动脉硬化等问题[9]。血脂偏高主要导致患者血流动力态势缓慢,大量中性脂肪聚集于患者血液中,如果患者存在糖尿病等合并症,其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被消耗,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快速增加,还会进一步恶化血流动力态势,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这是下肢动脉硬化的直接原因之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的代谢需求下降,运动量减少,也会间接加重高脂血症(或单纯的血脂偏高)病情,增加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率[10]。
血压的异常,与各类心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均存在直接关联。现有研究表明,当患者出现高血压症状时,其血管腔普遍较为狭窄,包括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在内,这意味着患者心肌工作负荷增加,与此同时患者机体对血氧的需求没有出现明显变化,需要心脏提供更多动力才能实现血氧足量运输。在此过程中,患者血管的衰老速度加快,血管壁变厚、硬度持续增加,造成血管通道变窄和下肢动脉硬化问题。血压异常的情况下,患者血压内脂类代谢出现障碍,致使胆固醇等中性脂肪在动脉内膜下沉淀,导致血管腔狭窄和硬化。同时,高血压导致心肌供氧量与需氧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是冠心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也可能间接增肌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老年患者机体功能不理想,血糖、血压和血脂的异常,可单独致病,也可能综合破坏患者血液系统,导致下肢动脉硬化。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指标以及发病病史等信息也与此相似。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具有相关性,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血糖偏高、血脂偏高、血压偏高的患者,均有较大可能出现下肢动脉硬化。后续工作中,应重视下肢动脉硬化的预防思路上强调提升患者预防意识,并就慢性心血管疾病进行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