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叶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脑卒中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从现代病理学的角度上分析,其主要诱发因素是由于患者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患者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智力障碍、口歪眼斜等,在临床治疗当中,对患者早期进行针灸治疗,能对患者外周感觉进行刺激,另外还能提高患者的脑细胞刺激性,促进局部肌力的改善,然后再配上康复训练,从而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1]。该次研究特对该院偏瘫早期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探究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该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研究样本为该院偏瘫早期患者,例数选取100例。将100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为29例,女性为21例,患者年龄在41~84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69.2±1.1)岁;实验组50例患者中,男性为24例,女性为26例,患者年龄在 42~82之间,年龄平均值为(68.1±2.2)岁,此次研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对该次研究没有影响。
实验组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给予患者针灸治疗,将头针与体针结合,取患者极泉穴、尺泽穴、内关穴、八邪穴、合谷穴、脾关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冲穴,在治疗第三个月后,再采用头针的方式配合患者体针治疗,取穴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体针的取穴方式不变,采用平补平泻的行针方法,进针完成后快速捻转2 min,200次/min。另外给予患者康复训练,在患者软瘫期采用兴奋性手法,对患者肌肉张力进行提高,提高患者的感觉刺激,增加患者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另外将患者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采用翻身、坐起、转移、坐站等训练,在患者偏瘫后期会出现肌肉痉挛,因此需要对痉挛情况进行抑制,对肌肉张力进行调整,并且进行生活活动训练,并且采用正确的姿势进行活动。在患者恢复期还需要加强对患者肢体的协调性运动,改善患者的步伐,让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进行恢复。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
(1)临床总有效率;(2)运动功能评分;(3)Bmnn stmm分级;(4)预后生活质量评分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研究得知,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Bmnnstmm分级,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Bmnnstmm分级评分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Bmnnstmm分级(±s)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Bmnnstmm分级(±s)
注:# 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Bmnnstmm分级下肢神经功能评分 行走功能评分实验组(n=50)治疗前(n=50)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n=50)治疗前(n=50)治疗后3个月2.33±1.11(4.35±1.14)#11.52±4.36(24.95±7.27)#3.63±1.31(7.94±2.97)#2.40±1.083.53±1.0711.60±4.3820.13±7.953.47±1.535.22±2.18
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注:# 与对照组相比,P<0.05。
生命质量评分实验组(n=50)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50)干预前 干预后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心理情绪4.04±0.414.02±0.424.05±0.326.54±0.016.41±0.426.32±0.814.81±0.325.24±0.334.64±0.54(8.22±0.31)#(8.21±0.32)#(9.01±0.21)#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从而导致其运动功能下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其康复运动训练,避免患者出现后遗症,提高预后生活质量[2]。在临床治疗中采用针灸治疗方案,能对患者经脉气血进行疏通,从而对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进行改善,还能提高患者脑皮质的点活动。另外在针灸治疗过程中[3],能够对患者肌肉张力进行增强与减弱,对患者脑卒中偏瘫患肢的功能进行激活,促进其恢复。在脑卒中患者当中,患者的中枢神经元无法对患者下肢脊髓进行传达,另外再回传到患者的肌肉,但是患者下运动的神经元还是正常的[4],所以在针刺过程中,能够通过患者脊髓的反射中枢将信息再次传达到肌肉,从而引起肌肉的收缩。而采用康复训练之后,能够对患者肌肉的反射功能进行恢复,促进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其协调控制能力,让患肢运动功能得以恢复[5]。
在该次研究中,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研究得知,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Bmnnstmm分级,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Bmnnstmm分级评分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偏瘫早期患者中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并且还能促进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