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创新
(宜兴市张渚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宜兴 214231)
下肢骨折后期并发症比较多,其中患肢肿胀发生比例较高,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引发患肢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患肢局部缺氧、缺血,甚至延缓骨折愈合,出现缺血坏死等状况,为此,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治疗成了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西医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以此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内水分进入血管,缓解肿胀,达到治疗目的[1]。甘露醇、β-七叶皂苷钠是临床常用药物,对血管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易发生静脉炎,疗效并不理想[2]。随着中医治疗的广泛推广与深入研究,使其在骨科治疗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且具有良好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的临床效果,该文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中,女9例,男11例;年龄范围 20~62 岁,平均为(38.59±3.45)岁;骨折发生时间范围 8~56 d,平均为(30.56±4.54)d;膝关节骨折 9例,胫腓骨骨折4例,髌骨骨折4例,股骨骨折2例,踝关节骨折1例。对照组中,女8例,男12例;年龄范围 21~61 岁,平均为(38.71±3.80)岁;骨折发生时间范围9~57 d,平均为(30.91±4.62)d;膝关节骨折 9 例,胫腓骨骨折4例,髌骨骨折3例,股骨骨折2例,踝关节骨折2例。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具体如下:(1)中药口服。给予患者桃红四物汤治疗,配方: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各15 g,用水煎煮,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共治疗3周。(2)中药熏蒸。给予患者八仙逍遥汤加味方熏蒸治疗,配方:艾叶、苏叶、生姜衣各20 g,川椒目、茜草、桂枝、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各15 g,细辛、泽兰、红花、寻骨风、制草乌、制川乌各10 g,用药煎熬,之后向熏蒸机中导入药液,对患者患处进行熏蒸,2次/d,30 min/次,共治疗2周,如果疗效不佳,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加1周的疗程。(3)中医推拿。对患者患处进行推拿,并指导其进行辅助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2次/d,共治疗3周。
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治疗,具体如下:静脉滴注10 mgβ-七叶皂苷钠+250 mL生理盐水,2次/d;同时静脉滴注250 mL甘露醇(浓度为20%),2次/d,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对患者肾功能指标予以密切监测,一旦出现异常状况,马上停药。若患者肿胀严重,静脉注射5~10 mg地塞米松注射液,1次/d。
对两组临床疗效、肿胀评分及肿胀消失时间予以统计对比。(1)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患者临床疗效,即痊愈,患肢肿胀症状彻底消失,可正常活动;显效,患肢肿胀症状显著减轻,关节功能显著好转,经标尺法测量,患者双下肢直径差不超过3 mm;有效,患肢肿胀症状及关节功能有所好转,经标尺法测量,患者双下肢直径差为3~9 mm;无效,患肢肿胀症状及关节功能未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肿胀评分:1 分,可见患肢皮肤紧致且有皮纹,周径<7.5 mm;2分,可见患肢皮肤紧致且无皮纹,没有张力性水泡,温度偏高,周径7.5~15 mm;3分,可见患肢皮肤紧致且无皮纹,有张力性水泡,温度偏高,周径>15 mm。(3)观察记录患肢肿胀消失时间。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观察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n(%)]形式,给予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形式,给予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肿胀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肿胀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肿胀评分对比[(±s),分]
?
观察组肿胀消失时间为(4.78±2.05)d,对照组肿胀消失时间为(6.58±2.18)d,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P<0.05)。
下肢骨折后期可能出现关节屈伸不利的状况,同时也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无菌性炎症。当患者关节屈伸不利时,就会导致患处肌腱、肌肉粘连、挛缩;当患者伴有无菌性炎症时,就会导致患处肌肉挛缩。当两种状况同时存在时,就会增大局部组织压力,致使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平衡遭到破坏,影响静脉与淋巴管循环,增多组织液,最终引起患肢肿胀[3]。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如果后期出现患肢肿胀,就会对患肢血液循环产生影响,进而延缓骨折愈合,影响患肢功能恢复。为此,在临床中,一定要积极研究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的有效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是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治疗的常用方法,通常以增大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液回流为主,方法相对简单,且缺少针对性,临床疗效不佳。甘露醇、β-七叶皂苷钠是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对血管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同时对肾功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引发肾功能衰竭,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骨折后期患肢肿胀属于“淤血”“水肿”范畴,其发生机制为手术或创伤引发的血液淤滞,在临床治疗方面,通常予以利水消肿、活血祛瘀等为主。目前,中医中药发展与研究越来越广泛与深入,经提纯后,静脉给药应用越来越普遍。针对活血药物而言,多数均是中药提取物,即是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纯,能够直接静脉给药,极大地提高了药效,且用药不良反应小,临床安全性更高。在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患者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主要包括中药口服、中药熏蒸、中医推拿,其中中药口服方为桃红四物汤,配方中桃仁、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当归具有活血、补血的功效,白芍养血调经、柔肝止痛的功效[4],全方可发挥活血、养血、化瘀、行气的作用,以此达到消除患肢肿胀的效果;中药熏蒸方为八仙逍遥汤,配方中艾叶具有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功效,苏叶具有除寒的功效,生姜衣、川椒目具有消肿、行水的功效,桂枝具有温经通脉的功效,威灵仙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泽兰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5],全方可发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以此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患肢肿胀治疗中,中医推拿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肢血液回流,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加之辅助功能锻炼的展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患肢血瘀、水肿的症状,形成良性循环,以此达到加快肿胀消失的目的。该研究显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肢肿胀症状,缩短患肢肿胀消失时间,临床应用价值极高,与相关文献报道[6]十分相似。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患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可加快患肢肿胀消退,是一种值得临床推荐与应用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