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佩芯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随着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变迁,艺术设计的社会机能、组织结构与发展方向等也经过多次的成长与再造,为了达到自律性成长与全球化竞争的目标,艺术设计以鼓励原创与多元发展为主要目的。艺术设计作品的内容、定义、范畴与环境与时俱进,发展至今已不再只是依存于物质成长或追求富饶的工具,而是透过不断累积的智慧,建构生活文化根基,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进行新的创造。培养创造力与应变的能力,艺术设计创作时,可透过创意程序的训练来达到目标。创造力不只是先天遗传而来,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经由训练可使创造力明显的增加。即是一种可以学习和磨练的技巧,可以透过创造力的训练而获得进步。
近十年艺术设计的趋势来看,以往作品的本质以“物”的总观点出发,以商品为中心,多重视全面价值,扩张多元角度思考与平衡自然环境等创作思维。今后创作思维趋向以“人”为中心来建构作品的形态。在执行新的艺术设计作品时,为了促使作品朝向迎合未来发展的方向,本研究即在艺术设计创作过程的基础上,融合创意发展的思维与内涵,建构一个完整创造力模式。
英文的Design 解读为艺术设计,Design the strategy是以明确的意图加以组织,使之成为有意义的艺术设计体。艺术设计的定义与范畴,经常随着时空的背景而变迁,初期定义为“当艺术与产业接触,并考量产品以何种外观表现之际,所应运而生的产物”,此一定义提及工业化与量产方法的应用。另可定义为“从生产阶段独立的创造或发明,并可使用机械化方式重复生产,而最后完成物质化实现的整合行为”,以生产流程为主轴的论述。另有补充定义为“为生产以视觉技术为主的专家,针对消费者提升其商品的魅力,并借以扩大需求”。再有延伸定义为“人类的各种行为皆称为艺术设计,因为创造作品是人类所有艺术活动的基础”。作品的关系不是“生产”,而是“创造”,为了创造新作品,创意的过程便显得相当重要。
艺术设计的开始也是一种社会过程,例如,艺术设计师如何与他人互动、和客户或专业同事之间、社会互动会影响艺术设计活动。可以说艺术设计方法的解决过程,分别为一个创造性过程、一种认知过程和一个社会过程。创作者不可欠缺的能力是创造力。创作音乐或美术等作品的工作也是富有创造力,如果没有创造力就无法进行的。不仅限于工作上,在生活中创造力的有无便很重要。例如,日常自己在做料理,创造力丰富的人,能够完成自己所想的料理。
艺术设计作品不是一件可以在短的期间完成的任务,需要经过一些程序才得以完成。须考虑艺术设计作品的先导性,思考设计作品的主要特色方面,在于避免浪费、活用素材、无公害与重视用户等层面;在经济的发展方面,应追求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成长,以及文化成长与福祉成长等。为了创造艺术设计作品,充实美感的基础造型以及能丰富使用在生活的作品,已成为重要课题。如之前所述,艺术作品因为受到潜在意识的影响,若是没有深入了解群众的潜在思维,所作的艺术设计,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塑造一个形像,但无论是作品否受到欢迎,都如同没有灵魂的物质,很容易随着时间消逝,被人所遗忘。尤其在目前这样多元化环境的社会中,相关性高的物品竞争激烈,人们取得信息的来源非常容易,如果艺术设计是一味追求美好外观而制作的作品,必定像听流行音乐一样,随着时间作品也易被市场所淘汰。在为艺术设计时,要打造一个能够深入人心,让群众能够认同的艺术设计,创作时经由隐喻过程的应用,来建立一个深具创造力价值的作品。
人类是因为具有创造力,称为灵长类。创造力是指自己所思考的或不是既存于自己思考的概念,而能够创造出一些新的具体事物的能力。有多种领域的科学家以不同的角度对创造力进行探讨。创造力心理方面,“创造力”是在特定领域中,产生一个具有原创性及价值性事物的历程,此创造历程涉及认知、情义及技能的统整与有效运用,即创造力的表现是运用经验、意向、态度、倾向、动机、技巧与互动等的结果。透过个体的知识、经验意向和技巧称为个人特质,此种能力创造事物的过程即是创造力的认知历程。除了对“创造力是什么”进行定义,认知心理学者也提出创造性思考的心理认知历程,透过审视及比较创造性和非创造性思考讯息的接受及处理过程,借以了解创造性思考机制是如何进行。
个体产生新的观念或产物,融合现有的观念或产品而改变成一种新颖的形式,这种能力就是创造力。创造力能够提高解决问题方法的质量、协助产出有效用的创新、产生激励效果、提升个人技术,并加速群体绩效的产生。经由训练可使创造力明显的增加,是一种可以学习和磨练的技巧。可以透过创造性的思考训练而获得进步。国际上有关创意的协会或学会,如美国创造力学会、创意教学学会等。在学校教育上,除了在许多大学设立创造力研究中心外,创造力更融入各科教学中,从政府到民间也设有各种奖励机制,以鼓励国民发展创造力。
将其研究焦点放在创造力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或演化的因果之上,针对“创造力在何处发生”,以世代演化的过程中,时间的连续性为主轴,对创造力文化的演化现象进行探究,也描述创造力生物因素的关联研究,来说明个体“为什么会有创造力”。另外,创造力的个案方面,提供质性叙事或是量化分析的传记式研究,如1954年成立的“创造力教育基金会”,便是以协助个人与组织发展创意潜能为宗旨。
个人特质方面:1.有如孩子般的纯粋感性;2.喜欢孤独;3.对自己的感性持有自信;4.比起金钱或社会地位,自己想做的优先;5.喜欢不安定;6.不害怕失败;7.重视各种的刺激;8.具有高度的集中力等。具有面对障碍的坚持,即使遇到挫折,有创造力的人一定会努力上进,愿意冒合理的风险,愿意承担风险,愿意冒险,并对自己有信心。
艺术设计的创作,注重外形表现的描绘之外,更注重创作的内涵意义,也可说是作品的精神象征。而要完成具有创造力内涵意义的创作,可以经由学习来达成目标。因此,需要了解一种执行程序,并且根据程序进行艺术创作。程序内容是本研究论述的创造力模式,模式包含四个步骤:本质探求、特质解析、意象转换和创造整合。程序模式如图所示,详细说明如下。
图 创造力模式
生活在设计相似性高的环境中,想要设计出前所未有的艺术设计作品得确有难度,但也有可能性。需要透过方法,打破相似性的设计创造力。因此,外形创作之前先探寻事物本质,本质是物质本来的性质或事物的根本真理。艺术设计的第一个步骤,要找出艺术设计物的本质,也就是探求人对此物的潜在意识的思考。例如,制作一个杯子的艺术设计时,十年前的人对于杯子概念和现今人们对于杯子概念的异同,如果不重新思考,新的创意是很难产生的。所以,先打破以往对杯子的认知,重新思考“什么是杯子?”。透过许多人对杯子的观点调查之后,收集到很多关于杯子的词汇,这些词汇就是对杯子这样一个东西的解释,甚至是艺术设计意象的潜在意识。原本对杯子的概念经过重新一次的整理,再对杯子的概念作出新的诠释,自然也就探究出今日人们对于杯子的意象。
特质解析是对之前的本质探究所收集到的意象词汇。这些词汇可能非常繁多与复杂,难以从中找出规律。因此,需要把这些意象词汇加以分析并作归纳整合,把重新归纳后的词汇再重新命名,可利用隐喻方法,将概念转换为另一个概念。例如,针对一个艺术设计所收集到的词汇有速度、抽象、生动、简洁、机械等,这些相关性高的词汇重新归纳为一类,即为意义归纳;再重新命名为“科技感”;如此分析完成后,即可了解艺术设计的意象属性就是科技感,此意象也就是艺术设计的特质。如果缺少此分析过程,既使理解艺术设计本质也很难具体使用。意象词汇分析后所得出的特质,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的内涵意义有了一番新的诠释与理解。意义归纳的特质是为艺术设计作品所建构出的灵魂,让作品具有原创性意义的价值。
艺术设计特质建立之后,可以说是灵魂的建构已完成。这个灵魂必须藉由外包装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也可以说是艺术设计的转化过程,也是概念表现的过程。可以利用模拟、象征、隐喻、借喻等假借性的借代来诠释新意,无论是色彩或是形态的表现手法,都必须符合前面步骤所分析出的特质意义。例如,分析出一个艺术设计的特质是成熟、安静、平稳、缓慢等,意象转换成具体形象时,需要据此进行设计,因此不会使用活泼气氛或热闹氛围的表现形式或色彩。如果运用不当容易造成艺术设计形象混乱,艺术设计的特质精神也难以稳固的建立了。如何正确地使用造型外观等创作,遵守艺术设计意象特质来进行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必须先理解艺术设计的特质,才能将意象转换为具体作品,创造出具意象特质的艺术设计作品。
艺术设计是一个广义的词汇,也包含人、事、物,甚至环境、区域、国家、文化也深受影响,所以创作整合也可看成一种文化建构的过程。在艺术设计考虑时,并非是片面化的,而是一个完整性思考。艺术设计作品是将支持日常生活的理想主义加以具体化的“形”,其所指涉的对象并不止于事物,亦可通过社会与生活整体系统的形式加以扩张。如今,艺术设计作品是一种“附加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今日的艺术设计作品应该发展“全面价值”。建立在永久性或持续性的概念下所执行的创意,形象不只是关注个人,范围延伸到社会、文化形象建构,甚至国家形象。艺术设计如同系统整合,虽然可能是单一物品的完成,但是和作品互动的却是群体,必须考虑到作品和其他的人、事、物或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经过整合性思考所建立的艺术设计作品,作品形象的稳定性与文化的持久性才能更牢固地确立。
隐喻能够赋予人们潜意识一些空间去延伸,让不同的心灵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也是为什么在他人心中为自己的隐喻留点解释空间,进而提升效果层面。例如,电影故事中的结尾并未说出结论、小说作品留下疑问、美术作品留下空白创造空间等。这也是艺术设计经常运用的一项技巧,可以强化沟通的力量与情感深度。在《品牌密码》一书中:“透过故事的构想与诉说,隐喻让我们得以主导变化,且将人们带往新的方向,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运用隐喻来表达,隐喻是通往潜意识的一道快捷方式。”一些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都是透过隐喻而出现的。
隐喻概念在思维和语言的使用上,藉由重新的构思,描述出新经验和新秩序的认知运作方式。认知心理学的定义是:它呈现以一个事物领域的认知模式或构思历程,将一类概念或事物描述成另一类概念或事物。特质解析与意象转换两部分的操作方式,使用隐喻表现在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上,隐喻的角色不再只是一种纯粹语言表述现象,涉及更深层的认知概念系统。例如,将意象词汇分析作归纳整合,利用象征、借喻等假借性来诠释新意,在想象的过程中,找出之间的相互关系,认知其中的相似与相异之处。
艺术设计作品是根源时代性与社会性的产物,为“物的理论”与“人的心理”之间的沟通。目前,艺术设计强调新价值的创造,而创造表现的需求与快速进步的技术,促使作品所涵盖的领域不断扩大,从日常用品与都市规划,到制程与信息,从“物“到“人“的服务,已经无法单纯地仰赖技术。艺术设计作品需要重新定义,其发展模式也应重新调整。艺术设计界为了提供未来更美好生活,建构对人更适切的未来生活模式,作品特质与差异化的追求永远是追求的课题,作品可以透过创造力的模式训练而获得。
在成熟市场中,作品保持即成的优势是困难的,再加上现代企业已从可见的技术开发,调整为不可见的感觉与情绪的方法。若不使用一套执行程序,结果将难以预测。故在明确具体的创意作品中,透过创造力模式,包含:本质探求、特质解析、意象转换和创造整合。四个创造力步骤来进行,作品特质将可和竞争者形成差异,且不易被模仿,并拥有市场优越性、稳定性与持久性的特质。自古以来东方保有的纤细特质与西方短期且依赖大量媒体的市场机制不同,这也是东方向世界传达的创意与特质,且能持续在国际世界或传统文化中维持创造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