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娟娟,田川,马海彦,孙钊,郭军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01)
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是指职业院校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训实验室、引企入校、创办或组建专业公司等方式,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设备选型和布局,遵照企业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具有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随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生产性实训基地已然成为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教学一体”的核心场所。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重要结合点。然而,当前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参与建设方(学校、企业、政府等相关方)信息不对称、合作模式单一、缺少有效的利益平衡点等原因,仍有各类冲突亟待解决。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已逐渐成为影响和革新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模式。因此,“互联网+职业教育”和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多方优势资源合作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已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建设好的一个项目。
生产性实训基地自身属性要求其兼具生产和教学两大功能,但由于生产和教学在本质上又各有特点。同时,在传统环境约束和人员壁垒的制约下,当前生产性实训基地大都是和企业联办的,在计划、需求、目标、资源等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职业教育是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和条件等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基本固定,因此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计划性。而真实的企业生产是以订单任务为依托,由于订单任务来源广泛、不确定,当前生产方式以多样化中小批量生产为主,因此生产具有不确定性。故教学与生产在时间设置上存在矛盾。
当前,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以班级为对象,目标是实现班级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而企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生产过程需求确定岗位(工位),加之当前生产以自动化设备为主,岗位设置上以“少而精、小而专”为主要模式。故教学与生产在参与人数需求上存在矛盾。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校会允许在一个较高成本控制范围内的材料消耗;而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利益与效益的最大化、消耗的最小化,因此企业成本控制较低。故教学与生产的目标上存在矛盾。
职业院校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深入而系统的企业实践,对企业岗位不熟,生产流程不清,导致生产实训指导效果不佳。而企业员工大都从事专项的生产任务,对教育教学的规律和过程不熟,对学生的管理缺乏经验,因此也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指导目标。
当前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资源管理与配置上,将生产和教学二者融合得不够紧密、缺乏聚焦,造成基地资源,包括设备、人员、信息等在内一定程度上的闲置和浪费,弱化了基地的经济和社会服务效益。
目前,国内校企共建互联网+生产性实训基地遵循“共建、共享、共赢”的三大基本原则,以“校企深度融合、资源优化配置、运行科学高效”为建设思路。在形式上以“八个融汇”为基本框架(教室和车间融汇、学生和学徒融汇、教师和员工融汇、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融汇、教具和工具融汇、作业与产品融汇、教学科研与技术攻关融汇、育人与增收融汇),建成后的实训基地突显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模式企业化、生产过程真实化、实训工作情境化和服务功能多样化,重点突出“教学信息化”与“生产信息化”两大特色。“互联网+”技术融入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各个环节模块后,可以促进学生培养、企业生产、社会服务(包括行业与政府服务)的协同发展,满足建设各方需求。校企共建互联网+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可被总结为“126N 模式”,即1 个基地资源共享平台,即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2大主要功能,即实践教学和生产经营;6类服务包括技能训练,职业人素质养成、产品生产、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技能鉴定等,多(N)个信息化技术,主要指用于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和在线学习资源等,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校企共建互联网+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是基地服务职能信息化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破解当前基地存在的各类矛盾的关键所在。资源共享平台的架构采用当前常用且重要的三层架构,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表示层为用户提供了交互式的界面,接收用户的输入,显示系统的输出;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核心,为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主要包括设备预约、人员预约、信息查询、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讨论和在线考试等;系统数据层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资源库、企业资源库和人员产品信息库等,平台架构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互联网+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架构体系
基地主要资源包括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方面,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共建共享的柔性、灵活资源建设模式,基地厂房、设备、师资、课程等资源的存在不仅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各方建设风险,贯通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和“生产活动”的鸿沟。互联网+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建设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互联网+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建设模式
依据互联网+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和思路,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政府引导支持;第二,要提高企业在职业教育育人过程中的参与面与积极性;第三,学校要结合专业建设,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深化各方合作。对于基地建设与运行中的物质流、人员流和信息流由“政企校”三方结合自身,取长补短,共建共享。
在基地资源共享平台的支持下,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再受时间、空间、人员、成本等的限制。校内教师、企业师傅、政府专家等组成联合培养团队,依托线上线下的学习、考试、交流模式,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同时,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虚拟现实、虚拟仿真等技术,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提高评价过程科学性。
基地企业生产、社会服务的职能与实践育人过程并行展开、实时对接,各角色灵活转变,资源合理配置。产品生产过程中,参与各方优势互补,强化对学生、员工的指导,全面提高产品生产合格率;产品研发过程中,学生、教师、员工、专家合理分工、共同参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依托资源共享平台信息发布功能,实时对接行业需求,发掘潜在客户。在社会服务方面,政府、企业、学校通过平台互联,学生、教师、员工对照需求,可以既是“学习者”也是“服务者”,各项优势资源(包括专家资源、重大设备资源等)得到充分利用。
近年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等顶层文件都将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重点内容,以支持职业教育事业不断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业态”、“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本文对当前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结合“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提出了校企共建互联网+生产性实训基地的“126N”建设模式,同时对基地资源共享平台和资源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具体思路,为职业院校在新时期下,利用新技术,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用教赛”等多维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了创新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