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明
不同于十三五时期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了平台期,大规模的新城新区建设已经告一段落,老旧城区改造、城市更新浓墨登场成为主角。
作为城市化较为成熟的区域,老旧城区一方面“先天不足”,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建设标准较低,危旧房较多,居住条件和环境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又“后天营养不良”,社区困难职工相对集中,房屋产权形式复杂多样,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物业管理存在“真空”,城区居民日常生活面临许多问题和现实困难,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的治理已形成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十四五规划期间城市建设与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
然而,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旧城区功能过于集中,用地结构不合理,使得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叠加累积,越发难以解决。有的城市推进功能疏解,在工业离开市中心、居住区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了功能和结构的衰退,甚至导致老城区域空心化。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如何应对旧城区衰退和空心化的问题?许多城市的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拆毁旧建筑,建设新建筑似乎是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这种模式导致大量缺少规划的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遇见规划问题之后又是推倒重来,陷入了“拆-建”恶性循环。与国内城市不一样,英国的很多城市不轻易建造摩天大楼,而是十分注重对老建筑重新装修改造,注入新的城市功能,以适应现代化居住和商业扩张的需要,在英国的伦敦一区依然保持着十九世纪甚至更早的城市格局。
北京的798,上海的新天地,则是国内城市功能再造的典型案例。上海新天地位于市中心淮河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三万平方米的地块上。在新天地改造之前,这里是一片拥有近一百年历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更是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90年代初期,上海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不少石库门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高楼。为了保留这些“历史建筑”,瑞安集团在一九九七年就提出了一个石库门建筑改造的新理念:借鉴国外经验,采用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并引进新的生活内容,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把百年的石库门旧城区,改造成集国际水准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注入了多样化的消费功能,使得老旧城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可见,城市更新、旧城的功能再造,与城市产业重构,基础设施提升,以及公共空间再建密切相关。
要实现旧城功能的再造,一是对旧城建筑进行梳理分级,分类施策。可以成立由规划设计师、历史学家、当地居民组成的团队,考量建筑物的现状、历史价值、产权状况等多种因素,对所有需要保护的建筑详细建档,再结合现状需求,分类施策,缺产业的补产业短板,少市政设施的补设施弱项,以问题为导向,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注入不同的城市功能。
二是提升老旧城区的承载力。老旧城区多数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初,规建管的标准较低,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多和时间推移,多数会出现供水困难,排水不畅、污水横流、管道漏损、电线老化、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停车设施匮乏等问题。推进市政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改造和检查,是提升老旧城区生活品质的必要手段。
三是以微改造重塑公共空间。城市更新是一个精细活,大规模的拆建必然会失去传统的格局和文化氛围,微改造更切合实际:从小型公共空间改造与建设入手,以街区为单位进行改造,采用“针灸法”,单点切入,将一些碎片化空间整合利用,改造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如老旧城区内的杂乱绿地、建筑物的边角空地,尝试见缝插针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库等设施,缓解停车困难;一些废弃建筑物拆迁腾出的空间,可以建设休闲场所,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
通过完善市政设施提升老旧城区承载力,通过微改造增加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产业的植入再造城市活力,城市更新既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又是城市生命力的重建。实际上,对于政府和开发商而言,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可能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和增长点。
一般而言,楼宇的建造成本大概占整个建筑构造总成本的30%,内装修还有维护等所有这一切要占到70%。同样的道理,如果政府引导将十四五的建设重点放在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方面,就会带来许多新的机会。比如香港就规定建筑物的门窗是五年要检查一次,不合格的要予以更換;类似的还有近期北京推出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政策要求。这些措施,既带来了建筑业的繁荣,也意味着带来了税收。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攻坚克难期,无论是提升城市品质,还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城市更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旧瓶装新酒,同样能打造出新天地。(本文作者系和城咨询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