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传承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哈密模式探析

2019-09-27 06:11王智翔
新西部 2019年7期
关键词:绣娘哈密维吾尔族

哈密拥有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不足,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扶持非遗传统刺绣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了地方特色文化和经济产业发展,对保持地方文化特色,促进地方就业、脱贫致富有直接的带动作用。

哈密是联通新疆与内地的咽喉,是连接全国和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处。哈密传统手工艺品有鲜明的中原文化脉络,也有本地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格。为扎实做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带动脱贫的作用,我们经过充分调研,探索了以非遗手工艺加工为依托,开展技术传授和技艺培训,带动贫困人员创业就业的新路子。振兴传统工艺要促进就业增收,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精准扶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哈密在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实践工作,并探索出“激发非遗传承活力,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哈密经验。

模式形成

2016年3月,文化部在哈密市建立了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组织知名的传统工艺设计和营销专家组来哈巡回讲习,一大批刺绣传习所、手绣工坊、手工刺绣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手艺人参与设计,订单落到合作社和农户,大学跟进培训,大师进村辅导,所有这些措施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手工艺人、企业、大学密切合作,学习、开发、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当地手工艺的领军人物,也带动扩大就业,实现了非遗和传统工艺在生活中的传承,在就业和增收中的传承,在再创造中的传承。

文化助力精准扶贫的目标,首先就是帮手艺人增收,通过增收,扩大传承队伍,增强传承人信心,这是发展传统工艺产业,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点。围绕这个基本点,在文化扶贫的道路上哈密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特色亮点

(一)实施四选工程,确保非遗扶贫项目精准

精选项目。哈密地处新疆的“东大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长久以来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孕育出了地域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传统工艺文化。通过摸底排查哈密区域内具有地方特色、有较强市场潜力的非遗或手工艺项目,最终确定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维吾尔族刺绣作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重点项目。2008年6月,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具有中原文化的影子又别于内地刺绣风情的新疆特色刺绣文化。它的艺术特点、纹饰、图案、刺绣技法都有它延续、传承的独特性。以本民族妇女為传承主体的维吾尔族刺绣表现了哈密维吾尔族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品中体现出浓郁的中原文化特点与维吾尔族风情,是新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

精选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作为文化部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的高校,实施了维吾尔族刺绣培训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文化产业带动就业实现精准扶贫初期的工作重点是人才的培养。通过依托政府、高校、文化企业的联动机制,培养出一批本土优秀的非遗传承代表性人才,他们能够在当地非遗传承中起到示范、带动、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并做好传、帮、带工作,形成非遗传承人群培养的内在驱动力。

“我在广州学了很多很多图案,好多好多我们根本没见过!我从来没见过那么热情的老师。我们的汉语说不好,他们就拿起我们的手,手把手地教我们。”作为当地知名的男“绣娘”,卡德尔·热合曼颇为激动地描述说。

从刺绣技法到新图案,以及新的人生经历所带来的思想变化,这些让卡德尔对刺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哈密的传统图案主要是花,很少绣其他东西,开拓眼界以后,卡德尔学会了将花、蝴蝶、动物等组合成一个整体图案,甚至让图案对应一个历史故事,提高刺绣作品的美学层次和内涵。

文化部、教育部将哈密刺绣骨干成员培训纳入“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安排专门经费,每年为哈密安排100人以上的培训名额,并通过刺绣协会、合作社、职业教育扩大培训成果。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哈密绣娘2550人次参加了刺绣技能、图案设计、市场营销人员培训。

眼界的开拓让他们更懂得“市场”的含义。年轻的阿依古丽也曾在当地文化馆的组织下赴广州进修,那是她第一次意识到,纯粹出于个人兴趣的刺绣原来可以成为商品,可以用来经营和卖钱。渐渐地,她对刺绣的态度也越来越偏向现代的商品化观念。“以前我们的绣品是自己喜欢什么就绣什么,只满足自己。但现在我觉得,绣品是一种商品,大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可以绣什么。”她说。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给非遗传承人的职业资格认定,政府或行业协会有一整套科学的对非遗传承人各个层级(高级、中级和初级)荣誉称号或技艺能手的评审制度和体系,使非遗传承人既获得社会荣誉感,又产生了传承使命感、责任感,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出好作品。

精选场所。为适应传统刺绣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需求,2017年1月起在陶家宫镇、五堡镇、天山乡等偏远乡镇陆续设立了维吾尔族刺绣传统手绣工坊。在全哈密市区域内有重点地建设手绣工坊,手绣工坊集中连接山区、农牧区绣娘实现精准扶贫和标准化管理。手绣工坊承担绣娘集中培训、刺绣作品展览展示、刺绣比赛、积极促进企业与绣娘联系,制作订单及新产品推介展示活动、定期举办手绣工坊传承人刺绣大赛,搭建传承人的技艺交流平台。手绣工坊作为传承、发扬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基地已承担起宣传、推介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任务。保障边远山区及农牧区绣娘实现多元增收。积极培育具有品质优势、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本地品牌。结合供给侧改革,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培育和打造维吾尔族刺绣自主品牌,促进哈密刺绣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升了边远山区、农牧区贫困绣娘的收入水平。

精选对象。“文化扶贫”的对象非常精准,主要惠及偏远山区、农牧区的广大少数民族妇女,提高女性的家庭地位,能够将她们从家务劳动角色中解脱出来。在文化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发掘了一批特殊的群体——残疾人绣娘群体。借助手工刺绣的项目发动一批在家待业的残疾人妇女从事刺绣工作,通过在家做手工刺绣的活计创造收入,改变因残致贫的现状,提升了残疾人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家庭地位。

(二) 推动“文化+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哈密拥有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不足,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通过扶持传统刺绣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套可持续、可借鉴、可推广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机制,带动了地方特色文化和经济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1、“文化+产业”,“我现在特别想多绣一些,再给我多一些刺绣图案吧!”绣娘阿依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刚刚凭借完成的21个小绣品赚到了315元钱。这对她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全家坐了两个半小时的车,一起陪她来领工钱。

27岁的阿依古丽·斯坎代尔负责免费发放刺绣材料,在回收当地绣娘的绣品时,现场发工钱。阿依诺在领工钱时又看到了桌上的新图案,马上主动要学完再走,阿依古丽于是开始手把手教她——这只是哈密用刺绣扶贫,帮助各族妇女提高收入的一个缩影。

虽然早在2008年,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但刺绣也能挣钱脱贫,还是在山区妇女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过去,哈密山区的女性主要是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家里每个月的收入一般不超过1500元。在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本地及外地多家文化企业与哈密绣娘签订了长期合作订单以及高级定制绣花合同,第一批下发的10087件手绣订单主要面向哈密山区具有较熟练刺绣技艺的贫困绣娘,828名各族绣娘因此平均每人增加收入1200元左右,其中技术熟练的绣娘增收达到3000元。哈密市也和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包括哈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传统刺绣的工艺保护传承和市场化开发。

“文化+旅游”,以维吾尔族刺绣为突破点打造专属于哈密的哈密礼物,打造更多的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使刺绣品真正成为纪念品,使刺绣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打造时尚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有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有实用性的旅游产品。建议在更广的领域推广哈密的维吾尔族刺绣,不单单在文化领域推广,要更多地依托本地、外地文化旅游交流活动的现场进行展示、推广。

“文化+电商”,为维吾尔族刺绣等文化产业做品牌管理,将本地相关文化产品在知名度较高的网站上进行推介、销售。鼓励本地企业加大互联网电商销售力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农村城市互联通,促进文化产品与更加广阔的市场对接,在不断努力下完成更多新设计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产品,创造更多的销量,整合外部设计力量改进产品,嫁接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起媒体宣传推广,讲述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影响力,同时整合“互联网+电商”模式,将非遗创新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从而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的目标。

发掘和开拓文化产业市場,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多元的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审美需求,营造新疆非遗文化工艺品的市场氛围,树立优质品牌形象。文化产业市场开拓需要相关专家、学者、设计师和传承人等精心策划、发掘、孵化和营造。一方面立足新疆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进行市场定位、选题、立项、研发和推广;另一方面可以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进行市场定位、选项、创新和拓延。使新疆的传统工艺品美誉四海、享誉四方。

(三)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传承人群传承培训能力

一种简单的观点认为,“贫”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扶贫就是“给钱”。但实际上,“贫”不仅仅在于物质的短缺,更在于精神的局限,扶贫必先扶志。

开拓眼界是第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止一个绣娘主动提到她们去广州、杭州等地学习刺绣的经历。绣娘走出家门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产品的稳定收益让她们树立了增收的信心。

扶志,需要帮助人们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让人们可以在自己的视野内看到可预期的美好未来。在过去,传统企业对绣品的收购是零零散散的,并没有依靠大规模的订单推进大规模的绣娘组织化生产,更无法像传统工艺工作站这样,为绣娘提供外出学习进修、开拓眼界的机会。而对于绣娘来说,要将刺绣的爱好转化成职业,亦需要评估自身投入产出的风险,所以当地传统企业对扶贫的作用不够强,甚至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遇到瓶颈。

这时候,政府的作用尤其凸显。哈密市成立哈密市手绣协会,每个乡镇成立刺绣合作社,在有基础的村设立刺绣合作组,由合作组管理绣娘,形成传统工艺工作站→协会→合作社→合作组→绣娘工作链条。哈密依靠政府本身的公信力发动绣娘,营造积极脱贫的氛围,调动企业、高校等资源搭建高品格、汇众智的平台,引入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打造发挥当地传统优势的高端品牌。

哈密在刺绣产业培训中独创性地开辟了“四级培训”的道路。一是依托各乡镇的刺绣合作社、手绣工坊对学员进行刺绣基础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熟识刺绣的工艺流程并掌握基本的刺绣技法;二是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和刺绣协会,以新技术培训为主,提升绣娘的刺绣技术熟练度;三是与雅昌文化集团合作,通过引入设计师,对绣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其独立设计能力;四是借助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提供的研培平台,对刺绣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绣娘骨干进行重点培训。通过系统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力与带动力的刺绣传承人,提高绣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提升技艺熟练度,为实现绣娘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加强协同创新,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哈密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传统工艺传承人断代的局面,传承成了当务之急;文化产业产品设计单调、缺乏创新、销售局限性强,还直接影响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及传承人的技艺水平的提高。利用国家平台打造品牌,加大国内、疆内优秀设计团队与本土绣娘设计师的融合,完成新旧融合与碰撞,加大力度努力解决引质提质的问题,引进更多的中小型成长型企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解决大企业、大品牌、大订单量的问题。依托“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发展,加强设计师与传统工艺从业者进行碰撞,通过设计的力量唤醒手工艺传承的活力。文化部启动了针对非遗产品创新、非遗传承人与企业进行双向交流实习的首个项目——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密作”品牌的研发,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委托北京雅昌文化艺术总公司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哈密地方政府在新疆哈密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由雅昌公司派驻专业技术团队针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现状问题进行改良,将现代的设计理念结合传统工艺,重点推出“密作”品牌经营理念,培养本土传承人的刺绣技艺及审美眼光、整合刺绣市场,让维吾尔族刺绣传统工艺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并吸引维吾尔族刺绣爱好者、相关优秀人才加入传承人的行列,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传承人的收入,扩大传承人群的数量,提高传统工艺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实现保护和增强传承的后继力。

(五) 加大宣传引导,广泛开展传统工艺宣传推介

多形式、多渠道,加大产品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织传统工艺及非遗产品,赴成都、济南、深圳等地参加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通过参加国内国际展会,不仅推广了哈密文化品牌,同时也提升了哈密文化的影响力。

经验总结

1、振兴传统手工艺,首先要提高从业者的收入,这是工作的着眼点

传统手工艺遍布哈密各族各业,对保持地方文化特色,促进地方就业、脱贫致富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哈密文化产业要发展,就需要我们提高传统工艺的发展水平,提高民间手工艺从业者的收入。传统工艺的基本特点就是大量辛勤的手工,比如,一个绣片的手绣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市场的价格在100-200元左右,对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民族刺绣的传承就缺乏后劲。哈密文化产业的今后发展,必须把握好提高从业者的收入这个工作着眼点,要紧紧抓住产品销售这个突破口,在产品的材料选择、图案设计以及精工细作上取得进展,产品迎合市场需要,增加手工艺从业者收入。

2、振兴传统手工艺,实现精准扶贫,促进民族团结,这是我们工作的根本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手工艺从业者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实现脱贫致富。在这方面政府看大局、算大账,传统工艺有就近富民、密集型劳动的优势,对促进家庭稳定与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需要和政治意义。改进型的文化业发展对哈密、哈密山区具有熟练技艺的贫困手工艺从业者,实现了精准扶贫稳定就业,更可喜的是这些手艺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知名设计团队“密扇”通过现场调研为哈密市伊州区天山乡的多名绣娘进行了作品指导,因返程时间紧,两名维吾尔族绣娘连夜赶制,清晨五六点钟从山区赶到设计团队驻地,请设计师们进行指导,绣娘这种肯学习、渴望实现刺绣素质提升的精神,感动了设计团队的每一名成员,设计团队的所有成员和绣娘相拥而泣,场面感人。

3、振兴传统手工艺,实现政府、高校、企业联动优势,这是我们工作的模式

哈密积极探索出一条政府建平台,高校、企业参与“非遗”项目保护、开发利用的合作模式,并将该模式推广到全区各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如葫芦刻绘、花毡制作、土陶烧制、剪纸、瓜模制作、丝线染制、传统刀具制作、民族乐器制作、雕塑雕刻、工艺镶嵌技艺等,全面促进传统手工艺进入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非遗”领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政府为哈密传统工艺品的发展,提供拓展的平台,在深圳的文博会、中国非遗博览会、国际非遗节等博览会上进行推介。企业将挑选的非遗作品通过嫁接现代服饰、现代文创产品,向国家和国际知名服装周进行推介。高校进行传统工艺的系统学术研究,挖掘传统工艺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按照这一工作路径,促进文化产品走出去,从而带动文化走出去,擴大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

4、振兴传统手工艺,研发创立哈密地方产品品牌,促进供给侧改革,是工作的新方向

研发创立哈密地方产品品牌,提高发展水平,拓展市场,需要我们改善材料、改进设计、提高品质,通过扩大手工艺从业者队伍、培养哈密本土能力强的设计师、培育一批实力强的刺绣合作社、建立强大的培训网络和机制,夯实民族刺绣业发展后劲,以市场为研发和设计导向,实现文化产品越做越好、销量越来越大的良性循环。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研究好供给侧的改革,通过改进设计,更加合理的搭配、组合哈密本地的特色元素,更好地体现多层次跟多样性,既要适应普通消费人群的需要,又要去适应一部分人的高端消费,既要适应本地的需要,又要适应外地的需要,实现民族刺绣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通过精工细作,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地方文化产业整体品质的保证,通过引入质量控制标准,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和管理走进传统工艺。

有关建议

1、进一步扩大绣娘队伍

一是借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的特殊研培平台,对文化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手工艺骨干进行培训,每年2-3批次,培训100-150人;二是依托文化产业相关协会及手工艺合作社,以新技术培训为主,每年培训2000名手工艺从业者,提升手艺人的技术熟练度;三是建议在哈密地区技术学院开办文化学历职业教育培训班,培训班面向地区各族青年,每年2个班次100人。三年内,通过培训使手工艺从业者固定队伍由现在的4000余人发展到10000余人,参与者达到20000人。

2、推进产品研发,建立密作大师工作室

传统文化产品题材和品种单一,市场占有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产品工艺不高,创新产品不足。聘请首批“密作大师”,通过设立固定和流动工作室的方法,开展哈密传统工艺产品开发、设计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关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动向,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3、推进哈密传统手工艺产业园区建设

在新的园区规划设计中,划定哈密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园可以考虑为集生产、加工、销售、展览、观光、休闲、体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并纳入城市未来观光线路,成为宣传哈密、宣传哈密传统手工艺的平台。哈密传统手工艺产业园发展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文化产业)产业基地。其中哈密刺绣产业产值、销售额争取“十三五”末占到全疆刺绣产值的60%。

4、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通过举办手工艺年度大奖赛,有计划地挑选精品,依托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为哈密的品牌及当地传统工艺品提供展示推广平台的机遇,积极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深圳文博会、义乌文交会等重要展会。积极拓展哈密域外市场,在乌鲁木齐市国际大巴扎以及乌鲁木齐市碾子沟现有的批发市场,通过奖励性合作,发展10家左右的集中销售经销商,稳定疆内市场。通过运行培养拓展东西各两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大力推进电商销售,组织有能力的刺绣营销人才利用好地区现有的电商销售平台,开展网上销售。

5、做好刺绣社会氛围建设

积极营造氛围,产品以哈密自然风光(戈壁、草原、森林、沙山、雅丹地貌、胡杨风景、臆想翼龙、哈密瓜花)等等为题材,进行大量的作品创作,可以选取哈密对外接待量大的酒店、宾馆为销售区。作品可以布置在宾馆房间、走廊以及各公共区,可以通过明码标价的形式既可以让国内外游客欣赏通过传统工艺手段展现的哈密风土人情,又可以让有此爱好的游客进行购买。

6、多方位支持产业发展

哈密文化产业需要进行一定的资金和相应的财税支持。政府在扶持文化业发展中,在文化企业贷款贴息上、流动资金、长期奖励资金的安排上给予关注和倾斜。同时,要形成社会关注、职能部门支持、群策群力的发展氛围,各涉及部门要积极争取自治区区民生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区“短平快”项目资金及自治区专项资金进行多方位支持。

作者简介

王智翔 哈密市民俗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图案研究与创新设计”项目组成员

猜你喜欢
绣娘哈密维吾尔族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云南屏边“绣娘”巧手致富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绣娘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
百年古宅连心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