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应遵循文化产业发展布局规律,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布局实践和陕西实际,加大对渭河流域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关中-渭河文化产业带。这个文化产业带以西安、咸阳为中心,包括的区域有渭南、西安、咸阳、杨凌、宝鸡、铜川,以及延安的黄陵、洛川、黄龙三个县。在这个产业带中,南有中国的龙脉秦岭山脉、中有母亲河渭河穿城而过,北有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陵,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经济科技高度发达,是丝绸之路沿线的核心区。这个产业带完全可以将其建成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和国家文化创新传承示范区。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既有远古历史和上千年的建都史,还有以延安为中心的伟大革命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近年来,陕西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助推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力量。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陕西自2003年西安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以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2009年开始,陕西文化体制改革快速推进,明确提出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始终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原则,确保“老人”利益不受影响,并有适当增加,也让“新人”看到改革带来的好处,积极参与改革。陕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省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了《省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省属经营性文化单位考核暂行办法》和《省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变动管理暂行办法》等3个配套文件,对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国有资产管理、经营考核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当年省直14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涉及1.2万余人。2010年,完成市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共改制192个文化单位,涉及9674人,组建了84个公司。同年完成了市、县两级三局合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2011年6月底,完成县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共改制221家文化单位,涉及7712人,包括81家国有文艺院团、86家电影公司和54家电影院。三年三大步,省市县三级共完成转企改制单位427家,涉及2.94万人。
文化体制改革,盘活了陕西文化资源,激发了陕西文化生产力,培育了一大批文化市场主体。如今,已经形成了以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西部电影集团、陕西新华出版发行集团、陕西广电集团、陕西日报传媒集团、陕西演艺集团、华商传媒集团、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等大型国有重点文化企业集团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关中民俗博物院、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华夏文旅等一批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得到了发展。2015年左右,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回头看,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始了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目标迈进。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施为各级政府依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陕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和示范项目建设成绩斐然,文化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全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和普惠性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接受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观念和主动性空前增强,满足文化需求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
3、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从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3年西安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开始到2007年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2008年-2012年陕西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释放文化发展活力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13-2017年的培育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规模、打造产业园区、整合产业资源、聚合产业资本为重点的稳步发展时期;第四阶段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2003年至今,经过十六年的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比较显著,发展态势良好。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加大,产业融合步伐加快,“文化+”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发展总体保持上升趋势。2004年,陕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33亿元,占GDP比重为2.06%;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6.65亿元, 2012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0亿元,达500.7亿元,占GDP比重为3.47%;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97.2亿元,占GDP比重是3.69%;2017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911.1亿元。到2018年底,陕西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93810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1299个,同比增长30%。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之路已成为各地共识。
4、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
与静态的、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里强化人们的族群身份、情感记忆和历史认知,更加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创造力,也更加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及增强民族凝聚力。2018年5月,有关部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有来自陕西的6大类12各项目,涉及纺染织绣、雕刻塑造、家居建筑、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领域,一大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人。目前,陕西已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
5、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是总书记对艺术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陕西不仅有西影集团、陜西演艺集团等从事文艺创作的大型文化企业,更有贾平凹、陈忠实为代表的“文学陕军”,在文艺创作上不断取得突破,创作出更多既具有深厚艺术价值又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作品。
陕西需要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崭新论断为新时代作了基本判断。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
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面对新的形势,陕西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思路来应对的新形势。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这个国家战略,紧紧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性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陕西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守望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建设现代文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文化产业的诸多要素进行有机的市场化配置与整合,实施“一带两区”战略,通过空间布局调整与优化,突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产业门类的分割,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将文化产业布局调整纳入到陕西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培育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新产业新动能,使文化发展成为助推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力量。
1、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变化
陕西最早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是“重点发展关中,带动陕南陕北”。此后,随着陕北煤气田的发现与开发,改变了陕西发展的传统格局,于是发展战略调整为“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十一五”时期是统筹区域发展: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推动关中创新发展、实现陕北持续发展、加快陕南循环发展”;“十三五”是 “强关中、优陕北、兴陕南”。发展战略的变化,说明陕西发展基础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陕西推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在增强。但是,陕西发展的总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关中依然是陕西最发达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以上。
陕西文化发展无论是最早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提出的“关中以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重点,陕北以革命文化和黄土文化为重点,陕南以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为重点”,“构筑以西安为中心,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板块联动”的格局,还是《陕西省“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的突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特色并建设华夏始祖文化园区等十大特色文化园区,省发改委《陕西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三大文化产业带”“一轴两翼”“十大文化片区”等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构想,还是《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的以“两核十区”为主骨架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格局,都是根据不同地域文化资源特质进行的布局,也就是说,着重考虑的是文化资源禀赋这一因素,地域划分上也是遵从已有的条块分割形式,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协作,区域发展重点除了西安之外,没有任何偏向,更没有从渭河流域这个跨区域的产业带去布局。文化产业布局思路和模式是一种理想的行政模式,没有从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律出发,从产业集聚或联动发展层面进行整体考量。从陕西文化产业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亟需对全省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和优化,在文化发展上,关中、陕南、陕北要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比如把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关中-渭河流域,陕北以红都延安为中心发展红色文化,陕南则发展休闲、康养文化。
2、关中-渭河沿线是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文化产业是依托于大城市和现代工业发展起来的现代产业形态,就其技术本质而言属于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文化人才,而且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和专门的科学技术能力,包括专门的文化产业技术装备能力,还有文化资本。在陕西,以大西安为中心的渭河流域依然是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中国的交通枢纽,科技、科教中心,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和文化创新高地,“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为主体,技术先进、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肩负着打造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创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重大使命,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有着更加突出的地位。
渭河流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关中-渭河沿线是陕西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分之三左右位于这一区域(其中西安市52处,宝鸡市22处,铜川市10处,咸阳市28处,渭南市39处、杨凌区1处,共152处,陕西其他地区共58处),陕西全国著名旅游景区多集中于这一地区。以2016年为例,关中-渭河沿线的国民生产总值(12529.19亿元)占全省总量(19399.59亿元)的近三分之二(64.5%);文化产业增加值(666.88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802.52亿元)的83%;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104家)占全省总数(131家)的79.38%;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营业利润(110374.3万元)占全省总数(145236.3万元)的75.99%;限额以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总数(113家)占全省数量(178家)的63%,其利润总额(99229.1万元)占全省总数(106659.8万元)的93%;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380家)占全省总数(501家)的75.8%,利润总额(245977.9万元)占全省总数(254705.4万元)的96.57%。
关中-渭河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应成为陕西调整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陕西发展文化产业“一带两区”战略建议
“一带”即关中-渭河文化产业带,“两区”即陕北红色文化产业区和陕南-汉江绿色康养文化产业区。
陕西的文化资源,陕北、关中、陕南特征鲜明,优势明显,過去的战略是都在争取全产业链发展,各文化业态齐头并进,没有侧重。“一带两区”战略的提出,只是为了更加明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实现全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陕西文化产业核心区域——关中-渭河文化产业带
未来一个时期文化发展带状模式将成为主流,如长江、黄河,大运河、之江文化产业带等等。陕西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既符合发展实际,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发展带?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从地域上来说,黄河文明的范围很广,囊括了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陇文化、河套文化、黄河三角洲文化等不同的区域文化,而其中的中原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主要以今天的河南省为主向四面八方延伸。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占干流河道总长度的16.7% ,黄河流经省会兰州,在甘肃境内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美景;山东是黄河的入海口,黄河流经山东9市的25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因此,甘肃、山东都比陕西占优势。黄河在陕西流经的不是最发达的地区,黄河文化产业带不能反映陕西的发展实际,黄河文化这个名称黄河上游的甘肃、中游的河南、下游的山东用起来都比陕西合适。
渭河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横贯陕西,它所孕育出的渭河流域文化,对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中-渭河文化产业带以西安为中心,区域包括渭南、西安、咸阳、杨凌、宝鸡、铜川,以及延安的黄陵、洛川、黄龙三个县。在这个产业带中,南有中国的龙脉秦岭山脉、中有母亲河渭河穿城而过,北有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陵。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经济科技高度发达,是丝绸之路沿线的核心区。这一区域文化发展水平高,文化产业增加值(666.88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802.52亿元)的83%(2016年数据)。这个产业带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可以超过1200个亿,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重点区域。该产业带应涵盖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多个层面,应包括综合性产业园区、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经典文化旅游景区等多个园区,要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个覆盖文化产业全领域的产业带,并力争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国家文化创新传承示范区和中国传统文明经典展现区。
2、陕北红色文化产业区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时间遗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文化资源。仅延安拥有革命历史类遗址445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延安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陕北红色文化资源国家级文保单位包括延安革命遗址、瓦窑堡革命旧址、洛川会议旧址、吴旗革命旧址、保安革命旧址、杨家沟革命旧址等,都是陕西最重要的革命文化资源,需要重点保护。还要通过这些珍贵文化资源构建以延安为中心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核心区。依托延安革命圣地形象,以延安市域内红色旅游资源为核心,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与黄土风情资源,凸显革命传统教育与文化感悟的红色旅游特质,打造革命圣地延安旅游品牌,把延安建成“国际红都”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城”。
陕北革命文化景区应以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为主线进行布局。围绕重要历史事件、会议、活动发生地区、背景等和毛泽东主席等主要领导人工作生活的区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党政机构办公地点等设立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设置旅游线路。通过红色旅游景区和线路的设置,充分反映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伟大历史,为游客接受革命文化教育营造优良环境。
(1)依托延安革命遗址(包括凤凰山中共中央旧址、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王家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保安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杨家沟革命旧址、岭山寺塔(延安宝塔)、吴旗革命旧址、南泥湾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布局开展红色旅游事业。
(2)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陕北战斗生活的地址为依托布局红色旅游线路。
依托凤凰山中共中央旧址、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凤凰山李家石窑毛泽东旧居(1937年)、周恩来湫沿山遇险处(1937年甘泉)等旧址进行宣讲布局,展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历史。
依托保安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下寺湾毛泽东旧居、张湾子毛泽东旧居(1935年吴起)、乔庄毛泽东旧居(1935年甘泉)、党家湾毛泽东旧居(1935年富县)、袁家沟毛泽东旧居、前滴哨毛泽东旧居(1936年子长)、凉水湾毛泽东旧居(1936年子长)、乾坤湾毛泽东旧居(1936年)、冯家坪革命旧址(包括毛泽东旧居、陕北红军被服厂)、真武洞毛泽东旧居(1935-1936年安塞)、王窑毛泽东旧居(1936年安塞)、高沟口毛泽东旧居(1937年安塞)、白沟洼彭德怀、叶剑英旧居(1935年)等旧址进行宣讲布局,展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
依托王家湾革命旧址、杨家沟革命旧址、青阳岔中共中央驻地旧址、神泉堡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任家山毛泽东旧居、肖崖毛泽东旧居、石家湾毛泽东旧居、川口村毛泽东东渡黄河旧址、刘家坪毛泽东旧居等旧址进行宣讲布局,展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
(3)依托瓦窑堡革命旧址、洛川会议旧址、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旧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延安中央大礼堂、东村会议旧址、太相寺会议旧址、小河会议旧址等重要会议召开地址进行宣讲布局,通过在具体旧址的亲身体验和宣讲工作,让参观者领略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演进的关键时期重要抉择的深远意义。
(4)依托“切尾巴”战斗遗址(1935年)、直罗镇战役遗址(1935)、榆林桥战役遗址(1935年)、青化砭战役遗址、羊马河战役遗址、蟠龙战役遗址、沙家店战役遗址、宜瓦战役宜川遗址、凉水岸河防战斗遗址(1938-1942年)、沙家店战役遗址(1947年米脂)、榆林战役彭德怀司令部旧址等重點战役遗址进行宣讲布局,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抵御日军侵略,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斗历程,反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武装斗争的战斗历史。
(5)依托魏家岔中央印刷厂旧址、冯家岔中央印刷厂旧址(1947年)、石疙瘩陕甘宁边区被服厂旧址(1945-1947年)、十里铺兵工厂旧址、陕甘宁边区农具厂旧址(1939-1946年)、刘河湾红军兵工厂旧址(1936年)、石疙瘩陕甘宁边区丰足火柴厂旧址(1945-1947年)、茶坊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旧址(1938-1947年安塞)、纸坊沟八路军印刷厂旧址(1938-1947年安塞)等边区工厂旧址,依托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西北财经办事处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供给总店旧址(1939-1947年市场沟)、延安县南区合作社总社旧址(1939-1947年)、店子坪陕甘边物资站旧址(1936年甘泉)、延安县蟠龙供销社旧址(1941-1945年)等边区工商业旧址进行布局宣讲,反映陕甘宁边区开展工商业等经济生产的历史。
(6)依托王家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南泥湾革命旧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旧址(1942-1947年)、石村八路军三五九旅旧址(1941-1945年)、金盆湾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部旧址(1941-1945年)、王家角八路军三五八旅旅部旧址等旧址进行宣讲布局,反映八路军开展大生产运动和陕甘宁边区驻军军队建设的历史。
(7)依托中央军委通信局(三局)旧址、中央军委二局旧址(1935-1945年安塞)、枣园中共中央社会部旧址(1938-1947年)、瓦窑堡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及部委机关旧址、瓦窑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旧址、瓦窑堡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等进行宣讲布局,反映那个时期中央机关的工作风貌和历史。
(8)依托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张李则沟红军医院旧址(1935)、西征红军医院院部旧址(1936年安塞)、阎家沟荣誉军人学校旧址(1940-1947甘泉)、白坪陕甘宁边区医院旧址(1942-1946年)、高家湾八路军医院旧址(1937-1939年延川)、延安中央医院旧址、陕甘宁边区医院旧址(1937-1942年安塞)等医院旧址进行宣讲布局,反映战争年代医疗事业对革命的贡献和发展历史。
(9)依托瓦窑堡保育院旧址、白坪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小学部旧址(1938-1940年安塞)、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旧址等进行宣讲布局,反映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儿童事业的重视和关心。
(10)依托中共中央党校旧址、延安马列学院旧址、中国女子大学旧址、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自然科学院旧址(1939-1941年)、陕甘宁边区民族学院旧址、后子头八路军随营学校旧址(1938-1939年洛川)、蟠龙抗大一大队旧址、新文字干部学校旧址(1941-1943年)、俄文学校旧址(1942-1945年)、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旧址(1944-1945年)、侯沟门军委航空学校旧址(1941年安塞)、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旧址等学校旧址进行宣讲布局,反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发展教育的历史。
(11)依托清凉山新闻出版部门旧址、王皮湾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室旧址(1940-1945年)等进行宣讲布局,反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出版广播事业的发展历史。
依托李家沟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1938-1941年安塞)、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1941-194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旧址(1937-1949年)进行宣讲布局,反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建设工作。
(12)依托张思德牺牲纪念地(1944年安塞)、吴家枣园毛岸英旧居、石家畔杨步浩故居、马海旺旧居及墓园、李有源故居等旧址进行宣讲布局,反映延安时期革命烈士和劳动英雄的贡献。
(13)依托南丰寨会议旧址、刘志丹烈士陵园、西北革命根据地子长旧址群、灯盏湾谢子长旧居、刘志丹故居、桥镇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经济部旧址(1935年甘泉)、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甘泉)、屈沟坪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1935年甘泉)等旧址进行宣讲布局,反映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历史。
(14)依托外国友人的凤凰山史沫特莱旧居(1937年)、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旧址(1944-194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旧址(1938-1947年)等旧址进行宣讲布局,反映延安时期开展外交工作以及联络国际友人的工作。
(15)依托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旧址、中共陕甘宁省委旧址、张崖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旧址(1940-1941年)、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1941-1945年)、李鼎铭陵园及故居等旧址进行宣讲布局,反映陕甘宁边区政权和西北根据地党建工作的发展状况和历史。
除采取上述布局方式外,还可采取整合县、区革命文物资源统一布局的方式。如志丹县以保安中央政治局会议室旧址(1936-1937年)、刘坪村中共中央党校旧址(1936-1937年)、刘志丹烈士陵园、小沟村中央红军医院旧址(1936-1937年)、刘志丹故居等为依托进行宣讲布局,反映志丹县的革命历史。
位于延安地区的梁家河知青旧址(1969-1975年延川)、冯庄康坪知青旧址(1969-1973年寶塔区)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其为依托进行宣讲布局,开展宣传工作。
3、陕南-汉江绿色康养文化产业区
陕南-汉江绿色康养文化产业区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绿色生态、康养休闲为陕南-汉江绿色康养文化产业区的发展定位与目标,首先应重点发展休闲体验、养生保健等相关产业,发展安康秦巴汉水文化核心区、陕南民俗文化体验区、中国硒谷休闲养生之都。发展商洛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凤凰、云镇、漫川、牧护关、棣花等文化旅游名镇等。依托汉中天坑群,建立相关风景名胜区,并对其进行国家乃至世界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申报,推进岩溶地质奇观观赏与体验旅游。
重点推进安康的金丝峡、黎坪、华阳、南宫山、瀛湖、天竺山、牛背梁、木王山等,汉中的华阳景区、黎坪景区、青木川景区、张良庙紫柏山等,商洛的商於古道、木王山、金丝峡、牛背梁、天竺山等旅游景区。依托安康的月河川道休闲农业旅游带工程、汉阴凤凰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工程(包括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旅游开发)、秦岭山地森林体验度假旅游区工程 、“巴山画廊”旅游扶贫带精品建设工程、 541国道生态旅游经济带工程(包括燕山瀑布、中坝大峡谷、汉阴凤堰古梯田、擂鼓台等生态旅游区)、大汉江旅游开发工程、文化旅游古镇暨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工程、平利美丽乡村旅游工程(包括大贵洛河田园风光带、三里垭贡茶新村、芍药谷景区、茶镇长安、瓮水沟近郊亲水公园)等;商洛的商洛印象、蟒岭郊野公园、江山风景区、丹江莲池、洛河源景区、海螺宫·黑龙谷景区、北阳山景区、上运石景区、文碧峰等;汉中的南郑县南湖景区、洋县金水银滩景区、西乡县米仓山生态景区、宁强县汉水源森林公园、留坝县营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佛坪县“秦岭四宝”主题旅游区、城固县南沙湖休闲度假区、勉县月亮湾温泉旅游休闲度假景区,略阳县杜仲主题公园等,大力发展陕南汉江绿色康养文化产业区的自然景观旅游服务业和康养休闲产业。
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带两区”战略布局,为陕西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着力点。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跃入一个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先导的全新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需要以新技术为基础、以新业态为引领、以新理念和新思路加以应对的新形势。陕西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全面释放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新动能,引导和支持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同时,文化领域,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做好文化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保护、开发和利用,并以此撬动文化与金融、资本等要素的有效对接,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仰。这种自信不仅仅是因为国家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源于中华文化不懈的文化演进和历史传承,源于中华文化形态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源于中华文化的思想魅力和当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找回内心深处的文化信仰,让文化自信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作者简介
王长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