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的好伙伴——律动

2019-09-27 02:53庞惠赢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36期
关键词:节奏感律动节奏

庞惠赢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们更好的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发挥创造力,律动是必不可少的。律动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爱动的特点,是唱、动、表演等多门艺术的综合教学。教学中律动教学从唱歌表演到音乐欣赏、音乐活动,既有游戏性的组合还有交流性的舞段。为孩子们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和丰富的教学形式。

一、律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音乐中的律动,是指人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做有规律的肢体动作,如拍手、摇头、跺脚, 摆动身躯等。凡是在音乐进行中的各种动作、游戏、舞蹈等,都属于音乐律动的范围。人有跟随音乐律动的本能。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律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因为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教师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既培养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孩子的思维,也培养了孩子创新的个性和能力。而在培养孩子創新的同时,则可以积极运用肢体律动来表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很多时候我都会在课堂的开始或者最后留几分钟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我会选择学过的合适的音乐,让孩子根据歌曲和我的要求做动作。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作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维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的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

三、增强学生节奏感 

音乐节奏总是和节拍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是有了节拍,声音才有了强弱之分,有了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音乐的节奏感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节奏是音乐中的重要因素,它是音乐的核心,没有节奏也就不可能有音乐。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节奏感的培养应放在重要地位。节奏感强的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条件更为有利。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身体动作是重要途径。律动是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它对孩子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在律动中获得愉快

当孩子围着圆圈跳集体舞时,会因为动作的一致、合拍而感到快乐,那时因为孩子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动作与节奏同步了,若在此活动中,哪个孩子的动作不合拍就会使别人感到别扭、难受。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增强了节奏感,常常能合上音乐,与同伴门同步动作,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情绪。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怎样把音乐教学与律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达到相依相促的效果呢?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在节奏练习和视唱练习中进行简单的律动练习。这种律动练习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为目的,可用拍手、跺脚、适度的身体动作等交替进行。这种练习一般安排在课堂开始的十分钟内进行, 它可以使学生很快地从其他情绪中转移过来, 进入到音乐的氛围之中, 为以下环节的教学打下一个很好的心理基础,同时又是对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素质训练。

2.在歌唱教学中配以适当的律动。在歌唱教学中配以律动,是学生最能接受也最为高兴的。因为歌曲最能触动人的情感和心灵,引起人的情绪反应。教师在富有感情地范唱新歌时,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律动伴奏, 可以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引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学生学会一首新歌后,结合不同的律动动作来反复练唱, 可以克服简单重复造成的单调和枯燥,训练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表现。从而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运用律动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 律动运用可以使抽象的中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师生变得更轻松。从而更快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律动在我的音乐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节奏感律动节奏
和谐律动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轻快漫舞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再寻绿野仙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