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红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有多元的联系,方能承載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这一重任。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是以激发情感为诱发因素的,以“情”为主线,让情感要素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遵循学生的选择,调节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最佳融合境界。每一位学生的内心都深藏着一眼充盈的阅读热情之水,要激活这一泉眼,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需要教师去开掘和引领,方能使之汩汩流动,喷涌而出。说到策略,也绝不可能是一种单向的机械模式,它应该是充盈学生内心和丰厚阅读生活的一个平台。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情为链,探求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要求教师学会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教学心理氛围。在学生消极被动时,借助语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丰富性,创造出一种能使师生双方怦然心动、畅意阅读的良好心境,在学生激情澎湃时给予释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平等的阅读“视界”中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文本之中,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心灵对话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精神的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长于形象观照,胜于情感体验。因此,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应注入真挚的人文情怀,在导入中激情,在训练中冶情,在活动中陶情,在交流中动情,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真情,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学生的情感就会在乐学的情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升华。此外,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媒体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创设可以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景,满足学生的解读欲望,使学生的各种感官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迅速激起强烈的探索新知的愿望,从而焕发出阅读期待的激情。
阅读期待绝不能局限在课堂所呈现的文本上,必须延伸到课外学习以及生活领域。抓住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将学生带入一种赏心悦目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探究中国语言所蕴藏的内涵之精深博大以及它的外在形式的艺术化的精美,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必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教材,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开放课堂,把学生引入更开阔的天地。但是,这种扩充不是盲目的,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都要基于文本,如以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拓展,以精读一首古诗、一篇文章为出发点,给学生的阅读、思维、想象的拓展留下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成为可能,在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一年级、同一年龄的学生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设计适合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作业,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阅读基础上得到提升,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犹如点燃的火把可以成为学生前行的明灯,使学生在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中焕发蓬勃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倡导多元评价,对阅读理解发生偏离的学生实施个体化的诊断、评价与教学补救,以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升阅读期待的品质。
以“情”为链,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着眼于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状态、情感投入以及学习文本时能激荡情趣,在情理相融中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并拥有持续、稳定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策略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阅读期待”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使语文课堂既洋溢情趣,又渗透理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