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高,杨继瑞
(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16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由此,我国长江经济带的开发从黄金水道建设转向生态保护优先的可持续绿色发展。2017年7月,国家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江经济带工业转型、产业转移等的绿色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路径。
就农业而言,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区内的成都、江汉、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和地区在我国商品粮基地和大宗农产品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农业相关产量方面,长江经济带11省市大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5%、农药产量全国占比58%,化肥产量全国占比51%。另外,工业和农业也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1]所以,农业绿色发展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农业绿色发展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完整意义。因此,探析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产业绿色发展、协同发展、污染现状与治理、农业研究等方面。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生态安全、环境保护至关重要。“长江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2]中上游地区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中下游地区湿地退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大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3]由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资源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导致部分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4]长江沿线布局有以能源、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叠加性、累积性和潜在性的环境污染隐患多。[5]长江经济带废水排放占全国的43%,且每年仍以3.4%的速度增长,[6]水质污染加重,同时用水短缺,以及水质不安全等。其他定量研究包括采用技术方法对长江经济带部分区段(江苏)或城市(南京)进行了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环境监控系统开发、岸线区划等方面的研究。[7-10]
长江经济带应加强产业绿色发展。付宝宗[11]认为,应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强化节能环保准入约束,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发展。叶青清[12]认为,应该学习莱茵河治理模式,建立跨地区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优化区域国土格局,明确法律主体地位,共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王志武[13]认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紧迫性包括航运梗阻、污染严重、干支流水电无序开发,并提出了绿色发展具体内容,即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生态修复与治理、错位发展、智能发展、创新机制等。李琳、张佳[14]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了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2004—2013年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锡尔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间以及三大城市群内部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特征及构成。任胜钢、袁宝龙[15]认为,要从调整能源供应结构、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推动传统工业高端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智能化发展等五方面促进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研究有待加强。学者们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重点[16]、特征[17]、态势[18]、粮食生产[19]、农业劳动力转移[20]等。农业发展的特征与问题包括适应市场发展、农业产量波动、耕地面积减少与水旱灾害频繁,发展对策包括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2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劳动力转移、参与国际竞争等。近年来,农业现代化水平、农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观光农业与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等不断发展。[22]
从图1和表1可见,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种植业比重都很大,产业结构较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物种都存在趋同现象。因此,西部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有独特地理环境、生物种类、气候条件和山地立体农业优势,应根据资源禀赋特点建立农林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以及农林牧结合的特色农业基地。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地资源结构合理,具有难得的大农业生产基础优势,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鱼生产基地。应该发挥其独特的农业生产基础优势,建立现代化的全国大农业基地,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现代化。为此,要在稳定提高粮棉油总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畜牧、水产、林果业,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品质结构和种养结构。
图1 2014年长江经济带第一产业增加值构成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东部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农业及农村工业发达,农村经济基础雄厚,与亚太地区的交通便捷,宜建立现代化的外向型农业基地,并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国际化,把外向型农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加快农业经济的国际化。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继续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前提下,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形成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成为沿海、沿江、沿运河、沿主干铁路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表1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4年单项产值前五名农产品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农产品加工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由表2可见,2013年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加工收入占全国农产品加工收入的37.89%,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42.77%。2014年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加工收入占全国农产品加工收入的38.52%;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43.33%。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加工业有明显增长,在全国农产品加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人口和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基本一致。
表2 2013—2014年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加工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年鉴》
就各省市而言,江苏省在2013年和2014年的农产品加工业收入与规模以上企业数都是最高的,其次是湖北省和四川省。这些省份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是因为其农林牧渔产值和增加值都相对较高,农产品原材料丰富,且加工成本相对较低。同时,长江经济带下游的上海和浙江,由于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区域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城乡消费市场巨大的综合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相对较多。
农产品出口额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农业国际竞争力。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且地势分布多样,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农产品的种植条件,因此农产品产量丰富且具有多样性,长江黄金水道则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从表3可以看出,2000、2004、2007、2011、2014年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出口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4.66%、6.40%、9.36%、11.66%和8.97%,出口产量占全国比例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在上海、江苏、浙江农产品出口产量下降的情况下,长江上游地区的重庆、四川和贵州显现出较好增长势头,占全国的比重明显上升。
表3 2000—2014长江经济带主要农产品出口情况
注:由于部分省际数据的缺失,故农产品出口数据为2000—2014年 数据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年鉴》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内陆大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重庆、成都的内陆港口功能正在日益突出,其农产品国际贸易量日益增加,因此也推动重庆、成都的农业国际贸易出口功能、转口功能建设及其辐射能力提升。同时,通过农业对外开放倒逼内陆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
为提升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带动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当前应进一步加强对江河、湖泊以及海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持续创新农产品出口品种,并推动出口交通和通关的便利化。同时,挖掘“渝新欧”和“蓉新欧”铁路潜力,打通西南通往东盟的陆上通道,使内陆向东、向西、向南的农业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以及便利化。
从图2长江经济带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增加值结构来看,农业占绝对优势,年均占比在50%以上。其次是牧业,而渔业和林业所占比重较低。1978—2014年,农业所占比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增长值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56.09%上升到2014年的77.75%;林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波动幅度不大,均在4%左右;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27.38%下降到2014年的16.64%;渔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也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1.68%下降到2014年的1.54%。从总体上看,农业增加值上升21.66个百分点,牧业增加值下降10.74个百分点,渔业增加值下降10.2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农业占比过高,林业和渔业占比过低,农林牧渔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林业增加值的下降反映了长江经济带掠夺式的林业生产已阻碍再生产的扩大,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又受制于土地面积的严格限制,造成林业产值比重的下降。
图2 1978—2014年长江经济带第一产业增加值结构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农业能源的投入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农业能耗的多少是衡量农业发展是否环保、农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表4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农业要素消耗情况,1978—2014年,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都呈上升趋势,增长率分别为775.79%、29.41%、0.97%,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要素消耗在不断增长。
表4 1978—2014年长江经济带农业要素消耗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鉴于数据可得性,农业用水指标主要分析2003—2014年的数据。从表5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总量在逐年增加,2003—2014年,占全国比例从34.88%增加到35.98%,上升了1.1个百分比。从省际数据来看,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用水呈现出增长态势。其中,江苏、湖南作为农业产值较大的两个省份,其农业用水总量也较多。
表5 2003—2014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农业要素消耗、水耗的增加,一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加剧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农业结构不合理,长江经济带农业主要是传统发展模式,依靠加大农业资源或要素投入来提高农业产量,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资源消耗量大、农业效率低等特征。因此,长江经济带应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走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发展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常成为主要目的,而增加化肥和农药便是提高产能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从表6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逐年增长,增长率分别为92.74%和87.54%,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分别从1990年的168.83千克/公顷、6.04千克/公顷增加到2014年的338.82千克/公顷、11.8千克/公顷。数据表明,1995年起,长江经济带的化肥施用强度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环境可能受到威胁的225千克/公顷,并且仍存在上升趋势。
从图3来看,长江经济带大部分省市化肥施用强度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江苏、湖北两个省份化肥施用强度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化肥施用强度分别为405.02千克/公顷、356.73千克/公顷;重庆市和贵州省的化肥施用强度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平均化肥施用强度分别为180.48千克/公顷、157.99千克/公顷,且四省份的化肥施用强度变化趋势较平稳。浙江省和安徽省的化肥施用强度处于中游水平,1990—2014年处于小幅波动稳中有升的趋势;四川省、云南省和湖南省的化肥施用强度处于中下游水平,且变化趋势比较平稳。上海市的化肥施用强度从1990年的较高水平下降到2014年的中下游水平,且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这可能与上海市的经济发展重心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
表6 1990—2014年长江经济带农药化肥施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图3 1990—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化肥施用强度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从图4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药施用强度来看,其波动性不大,省市际间差距依然存在。其中,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农药施用强度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农药施用强度分别为204.86千克/公顷、189.91千克/公顷。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农药施用强度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平均农药施用强度分别为48.64千克/公顷、20.77千克/公顷。
图4 1900—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农药施用强度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由于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长江经济带废水排放形势不容乐观。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3—2014年的数据。从表7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废水排放总量在不断增加,从2003年的208.7亿吨上升到2014年的307.8亿吨。尽管废水排放总量在增加,但是占全国比例却在下降,从2003年的45.44%下降到2014年的42.98%,然而,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废水排放量已经严重超标。从省市间数据来看,经济较为发达的下游长三角地区废水排放量较多,经济相对落后的中上游地区废水排放量相对较少。
表7 2003—2014年 长江经济带废水排放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农业化肥、农药污染以及废水排放等问题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问题,长江经济带农业污染的治理,不仅仅需要政府主导型的环境保护政策,更需要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民行为意识的转变。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农业污染主战场,必须逐步淘汰其能耗太高、污染较大的传统农业形式,积极推广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产量、产业产值稳中有增,虽然占全国农业的比重下降,但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农业同质化、趋同化现象严重,农业布局有待调整;农业结构均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蔬菜、稻谷、中药材、油料是主打产品,绿色农业形式有待发展。[23]农产品加工业和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但滞后于其他工业门类和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化学品投入强度不断提高,农业能耗、水耗不断增长,农业污染日益严重,亟需控制农药、化肥的用量和适用强度,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精准农业、配方农业等高科技农业。
从国家层面而言,可在国务院建立相关管理部门,统筹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制定《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绿色生产标准体系》。制定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优惠政策,发展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保险与贷款业务,征收农业污染税。鼓励长江经济带省市政府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尝试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生态补偿市场机制。
从微观层面上看,还应加强农业绿色发展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或农业企业家,并通过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绿色农业发展经验,参与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发展战略。此外,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科技,发挥科技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循环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农业产品,围绕长江经济带主要农产品发展的方向,加快这些产品的研发工作。要注重对绿色农产业研发技术的应用推广,普及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应用效率。加快农业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尤其要紧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发挥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优势,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