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文,廖庆红,王丽芳
(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嘉善 3141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常发生异常变化,脑血流速度异常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脑梗死的治疗关键在于血运重建和侧支循环的建立。电针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具有操作简便、节省人力、使用安全和提高疗效等优点,广泛用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中[1]。研究证实,电针干预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并且有助于建立侧支循环[2]。bFGF 是促进血运重建的生长因子和活性肽,能促进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缺血半暗带血运重建,改善脑梗死区血供,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3]。IGF-1 是一种肽类激素,具有诱导神经营养因子释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作用[4]。研究发现,IGF-1 水平与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具有脑保护及稳定斑块的作用[5-6]。笔者通过观察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bFGF、IGF-1 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神经功能的康复促进作用,现报道如下。
60 例 ACI 患者均为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0 月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治疗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为(54±8)岁;平均病程为(17.2±5.6)h;合并高血压18 例,糖尿病6 例,冠心病11 例,高脂血症 17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0 例;平均年龄为(55±9)岁;平均病程为(16.9±5.1)h;合并高血压13 例,糖尿病4 例,冠心病13 例,高脂血症1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外,本研究经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①首次发病,符合全国第 4 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②发病到入院时间≤48 h,有肢体活动障碍,未行溶栓、抗凝治疗;③无意识障碍、认知功能正常;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①对血栓通药物过敏者;②合并脑出血、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入院后出现进展性卒中;③伴有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等疾病者。
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血栓通注射液(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450 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 次,2 周为1 个疗程。此外,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调控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电针治疗。头部取水沟、百会,上肢取外关、阳池、曲池、内关、合谷穴,下肢取环跳、承山、足三里、三阴交。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 不锈钢亳针进行针刺,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XS998C 型,南京小松医疗器械研究所),选取2~15 Hz 的疏密波,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 次,14 d 为1 个疗程。
3.1.1 神经功能缺失恢复情况
采用 NIHSS 来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恢复情况,共13 个项目,评分范围为0~42 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
3.1.2 运动功能
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好。
3.1.3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采用脑血管功能检测仪(GT-3000 型,上海神州高特医疗设备公司)对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比较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量(Qm)、平均血流速度(Vm)、外周阻力(Rv)、动态阻力(DR)。采用ELISA 法检测治疗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bFGF、IGF-1 水平,试剂盒购自浙江长岭生物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及FMA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 评分及FMA 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 评分及FMA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lHSS评分及FMA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lHSS评分及FMA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NIHSS 评分 FMA 评分治疗组 30 治疗前 25.71±7.43 18.85±8.44治疗后 16.42±4.621)2) 57.33±13.121)2)对照组 30 治疗前 27.83±6.75 17.35±7.62治疗后 20.12±5.081) 49.16±12.161)
3.3.2 两组治疗前后bFGF、IGF-1 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bFGF、IGF-1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FGF、IGF-1 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FGF、IGF-1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FGF、lGF-1 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FGF、lGF-1 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对照组 30 治疗前 8.23±1.94 24.12±4.28治疗后 11.29±1.531) 30.18±8.191)
3.3.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Qm、Vm、Rv、D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Qm(cm3/s) Vm(cm/s) Rv(kPa·s/m) DR(kPa)治疗组 30 治疗前 6.62±1.16 12.34±2.07 116.33±36.41 50.26±13.26治疗后 9.73±1.251)2) 18.12±3.361)2) 85.18±23.731)2) 35.21±10.291)2)对照组 30 治疗前 6.72±1.25 12.18±2.33 118.02±40.32 51.74±10.42治疗后 7.41±1.141) 15.26±2.241) 97.16±20.731) 41.38±9.681)
脑梗死是由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其中,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与脑血管功能异常及脑梗死的发病有密切关系[7-10]。研究发现,通过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可以尽早发现缺血性卒中的改变,对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作用[11]。《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为针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已有的研究发现,电针刺入水沟穴,可通过肌醇磷脂、环核苷酸信号途径调节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改善脑血流[12-15]。此外,电针百会穴能改善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16-17]。电针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这一区域的脑血流灌注,并且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18-20]。符文彬等[21]研究表明,电针、活血化瘀中药联合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治疗的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利用电针治疗能显著降低血管阻力(Rv、DR 下降),提高血流量和速度(Qm、Vm 增高),NIHSS 评分及 FMA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结果表明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ACI 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血清bFGF、IGF-1 水平是保护脑部组织损伤的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bFGF 不仅可以给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等提供重要的营养神经作用,也是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22]。IGF-1 参与平滑肌的增殖迁移、炎症反应、血管再生,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同时参与神经系统的增生、分化和神经功能的调节[23]。脑梗死组织发生坏死,导致血管通透性及血脑屏障破坏,外周血IGF-1 向脑内转移,起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24]。目前有关电针对脑梗死患者血清bFGF、IGF-1 水平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bFGF、IGF-1 水平明显升高;治疗组治疗后血清bFGF、IGF-1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电针治疗可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FGF、IGF-1 表达水平,从而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损伤。
由此可见,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 ACI 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提高血清bFGF、IGF-1 水平,起到神经保护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