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万桂
历史和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企业的兴衰与财务息息相关,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是企业管理的基石和内部管理的中枢。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管理根植于文化之中,在筹资、投资、运营、收益和分配各理财环节广泛渗透的企业精神,形成企业财务文化。财务文化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理财哲学的充分体现,是企业的群体理财意识,具备导向、凝聚、激励等功能,促使企业财务活动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笔者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
企业财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影响下,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大家认可、遵循,具有财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财务反映、监督作风、财务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是企业长期倡导和培育由理财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塑造的道德精神、财务行为规范和实体理财设施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财务文化是财务现代化的基础,财务现代化既包括精神现代化、也包括制度现代化和物质现代化。财务文化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财务人员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财务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财务文化强调建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哲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人为出发点,以文化形式实现财务人员群体凝聚力,发挥群体功能。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思想,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的主体,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只有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文化素质、道德情操等,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从层级结构分析, 财务精神文化、财务制度文化及财务物质文化由内到外有序地排列组合,形成了财务文化的层级结构体系。各层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财务物质文化是财务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财务文化结构中的表层部分。财务制度文化包括有形规则和无形规则两部分,主要由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职业道德和财务惯例四个分层次组成。财务精神文化是财务文化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并相对稳定的内核,是整个财务文化的源泉与动力。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是精神层面的体现与实践,他们以其特殊的外在形式体现着财务文化的水平与特色,体现着财务活动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等方面的内容。在财务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制度层面的建设,优秀的财务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深入到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甚至每个员工的心里,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较长时期里发挥作用。它不会因企业的某个领导人的变化而失去作用,更不会因企业财务的人事更迭而缺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周秦以来就有重视德性与理性、“道德人”和“经济人”统一的传统,这是建构当代企业财务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民族文化根基。德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一切有伦理取向的行为,都受着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准则支配,一是信念伦理,二是责任伦理。而这两种伦理正是中国周、秦文化精神的统一。随着工商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企业构建财务文化必须吸收周秦伦理文化的精神内涵,继承周代的德行、宽容精神,发扬秦代的理性、勇敢精神,把德性与理性、“道德人”和“经济人”融为一体,这也是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成果在企业财务精神构建上的具体运用。究其原因:
第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优质产品、清洁环境、安全工作场所、高尚文明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渴望,这种需求强烈排斥企业的非道德理财行为,加之信息传递迅速,非道德理财行为的暴露会使企业瞬间失去原有一切,而且随着改革加快,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政府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企业非道德理财行为成本必将高于非道德理财的投机收益。
第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争的是忠诚顾客,即顾客满意度高企业就能持续发展,再加上有德行的企业能够给员工创造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平台,从而留住人才。
第三,管理的实质就是协调,要使理财活动卓有成效,就必须做到在利益分配上方方面面相协调,这是企业科学理财的道德底线。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财务改革以来,财务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财务文化产生了新情况,出现了新问题。
一是个人主义增强,财务风险增加。改革开放后,人们公开承认自我,价值趋向上的个人主义有所增强。财务人员更看重自身能力培养及个人价值的更大实现,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进修和考证活动,工作态度、参与竞争、管理的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在工作中,财务人员过度重视人际关系,和为贵,忍为高,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对不公正、不公平事件麻木容忍、无可奈何被动接纳。因种种原因对领导言听计从,出现诸如造假账、贪污腐败等损害企业和他人利益的现象。长此以往,造成企业以人治代替法治,财务监督不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财务风险无限增加。
二是权距认同缩小,企业约束减弱。在计划经济时期,大一统的财务制度,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项财务制度的出台,尤其是各项具体财务准则的制定、颁布、实施,更多考虑了专家、学者、民众等各方面的意见和意愿,旨在建立注重平等权利、信赖民众的法律体系。人们力求权力平衡,对组织权力分配的接受程度逐渐缩小。人们创造价值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回报预期,加之员工个人选择机会和就业渠道增多,企业对其约束力越来越弱。
三是制度纲性统领,创新任重道远。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谦虚谨慎,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薄弱。财务业务全部用具体的财务制度加以规范,财务准则强调指令性、强制性和统一性,财务人员不能变通地去处理一些新的财务业务,财务职业地位较低,财务核算保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及财务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强调行业自律,追求经济效益,强化风险意识,鼓励财务界灵活地制定财务制度,财务职业地位明显提高,管理权威日益增强。伴随企业财务业务的不断拓展和业务日趋复杂,在财务实践中,要求财务信息披露透明公开,财务处理客观真实,核算方法乐观创新,财务准则更具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力求在财务实践工作中不断突破和创新,方便财务人员灵活、及时地处理层出不穷、复杂多变的新业务。
四是水平参差不齐,复合人才紧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电算化、网络化、信息化快速跟进,财务人员自身技能面临着严峻考验。经验丰富的老财务,往往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知之不多,而新生力量又往往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熟练专业知识又擅长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
五是沟通协作不够,整体意识不强。财务整体意识,从小范围讲,指财务部门,指某个企业;从大范围讲,则指整个国家、社会。在此仅从小范围即财务部门、企业来谈谈财务人员的整体意识。从财务部门来讲,财务工作是一个整体,其中再细分为若干不同的岗位。从企业来讲,财务部门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财务人员内部不仅需要具有团队意识,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且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也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财税法规不仅局限于财务人员自己知晓,也要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讲解、宣传,避免业务人员因不明、不懂相关规定来回往返,滋生怨气,影响工作效率。
六是重视理论构建,忽视实践培植。只重视财务文化理念的创新,求新奇、求美感、求震撼,而忽视理念背后的管理支撑,背离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进程,脱离解决问题和问题背后的问题,就不成其为理念,只是一个空洞的文字堆砌和语音组合之物。企业文化建设无法进行文化管理,更无从跟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管理匹配。企业财务文化管理是一个过程,不只是起草一个纲领、提几个口号就完成了使命,纲领只意味企业财务文化管理的一个开端,这就要求我们走出企业财务文化建设的误区,走向企业财务文化管理,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先进的财务文化作支撑,财务文化应当建立在理性与德性相结合的伦理价值观基础上,引导企业财务行为朝着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和谐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方向发展,团结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财务信念,提升当家理财、勤俭持家的主人翁思想意识,减少财务活动中的内耗,提升和改善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在理财实践中要求:
第一,以诚为本、以信守业。诚实守信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真实披露财务成果,不偷逃税金,对各种投资者同股同利,不故意拖欠供应商货款,对债权人按期还本付息,不欺诈合作伙伴,不坑害消费者,遵守诺言、实践成约。
第二,崇德重利、以德载业。在处理财务问题碰到利益冲突时,要舍利取义。自觉遵守竞争道德文明经商,通过内部财务制度的制定和贯彻,逐渐消除理财中的不良财务行为,筹资时既要计算筹资成本更要考虑筹资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投资时既要考虑企业的投资报酬与风险,更要考虑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保要求,运营中既要注意收支的积极适时平衡,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更要顾及员工的身心健康与消费者的“物有所值”。
第三,协调发展、和谐共进。制定财务战略时注重协调,在理财中利用经济手段协调国家、投资者、债权人、购销客户、经营者、劳动者等各方经济利益,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对外追求“人和”,坚守正道,力避过犹不及的短期理财行为,使企业外部财务关系保持和谐持久的良好状态,让企业利润和社会文明、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环境价值相统一。
财务管理最高境界是财务文化管理,企业财务文化是企业财富之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并借鉴优秀管理经验,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特征的企业财务文化,是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社会责任。随着企业财务文化的发展,理财的人文精神日益彰显突出,企业之间的财务竞争从单纯的资本竞争转变为融入复杂人文背景的财务文化竞争。借助于理财者的言传身教,把财务文化内化于实际行动,转化为精神力量,形成财务规范、诚信团结、理念先进的企业文化氛围,推动企业经济活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