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咬文嚼字”中提升语言素养

2019-09-26 12:27王义鸾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湖心亭雪景

王义鸾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语文经典教材,引导学生去品读丰富的语言文字,感受淡雅优美的意境,理解富有个性的文学艺术形象,从而唤醒学生的文学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语文课标》也清晰说明“应引导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说,语文建构与运用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因此我以《湖心亭看雪》这节课为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咬文嚼字”品读语言,来提升学生建构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传世之作。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正如当代著名古诗文专家吴战垒先生所说:“晚明小品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韵。”的确,《湖心亭看雪》便是其中的一簇空谷幽兰,在三百多年的时光中,依旧玲珑清雅,馥郁芬芳。全文仅一百六十多字,但笔墨精致,内容深远,美点颇多。简约唯美的画面,简练如诗的语言,雅致脱俗的情趣等美点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赏析,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文本典范。

一、美文朗读,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手段,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感受美好的语言情境,领会语言的无穷魅力。这篇小品文淡雅空灵,作者以淡淡的笔触,追忆了一次西湖赏雪的经历,勾勒了一幅清新淡雅的西湖雪景图,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全文又寓情于景,融入了淡淡的哀愁,抒发了作者对往事的怀恋和深沉的故国之思。本文的语言是承载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言语作品,简洁传神,富有感染力,特别适合美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特别是配上古典音乐的朗读,再加上水墨画的课件背景,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美读的氛围,使学生在朗读时有如临其境之感,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那份淡雅与唯美。叶老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是“美读”“美读得其法……有莫大的收获”。让学生在素雅的氛围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天地,提高那份语言感知能力。

二、咬文嚼字,提高语言品味能力

好的文章大都文笔简练,用词精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于多个细微处咂摸出语言的滋味来。《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用词颇有韵味。如在“赏雪景,品字词”这个环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你觉得最有表现力的是哪个词,反复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并分享交流”。学生答案精彩纷呈,如“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对“与”字的涵咏:三个“与”字连用,将天地间那种辽阔茫远,浑然合一的茫茫雪景一下子呈现在眼前,感觉如临其境。如“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多次重复“一”字,不仅没有重复之感,而且高度概括,把景色与人越写越小,将天地间的壮阔境界与人生天地间的渺小,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全都传达出来,使人体会到简单语言背后的震撼力和张力。作者如高妙的丹青妙手,轻轻点染出天、云、山、水,这些景物又随着作者的移步换景一一立体生动起来,真是美得如梦如幻。所以在文本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语言点,让学生去想象这些景物,想象文字所营造的画面,那么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三、析词辨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在语文课堂上,就离不开析词辨句。例如:品析“痴”字,刚开始有学生对“痴”的理解停留在表层,甚至还有学生认为作者很痴傻,选择“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那么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对文章逐句玩味,潜心揣摩精妙的词句,细细品咂“痴”字的内涵。品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声以听觉来写西湖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式的雪景描写。黑白色调勾勒出的淡淡长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一叶轻舟,模糊雪夜下的两三粒人影。寥寥几笔中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在有声的朗读里跃然摇曳而出。不加渲染,不事雕琢,如素颜的西子,如简约的水墨画,如恬淡的山水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这些淡雅的景物组成的画面。当这些美景犹如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在学生的想象中徐徐展开,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对雪景的那份痴情了。

然后PPT再呈现张岱的个人生平,“经历了从锦衣玉食、华灯骏马到破床碎几、折鼎病琴的巨大变故。”心境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所以他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寻找心智的宁静。在这样安静的夜晚时分——更定矣,在这样一个水天相接而又十分幽静的雪的世界里,只想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归依,追求与自然的融合。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学生在对“痴”字的品味辨析中也理解了张岱的独自冒寒看雪的这份“痴心”,又是一种何等的超凡脱俗,卓然独立呀。

四、改词换字,提高语言建构能力

经典文章都非常注重对字词的锤炼,很多字词读来令人觉得满口余香,我们在推敲,涵咏这些字词时,还可以采用“改词换字”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张岱明明与舟子一同前往,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此处的“独往”改为“前往”是不是更好?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讨论品析。理解了“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不仅仅是表现他深夜拥毳观雪的孤独,更明白这个“独”还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审美情趣,有他那份独抱冰雪的操守,不屑与舟子为伍的孤高自赏的情怀,淡淡的文字背后无不彰显出作者深远的情致与不凡的文字功力。

再如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见到另外两个痴人,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我让学生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人”?学生一时跃跃欲试。“有如此志同道合之人”“有如此雅兴之人”“有如此浪漫情怀之人”……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学生对“痴”字的理解,是不是比舟子理解的更深刻呢?

文章类似这样的字词很多,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字,“崇祯五年十二月”的“崇祯”二字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咀嚼涵咏的经典例子。通过引导学生品析这些关键字,就可以贴近作者的心灵,触摸语言的温度,理解一个明末文人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作者的雅情雅致。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文本教学,引导学生改词换字,不仅是简单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对语言的敏感能力与建构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更是培养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一方沃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紧扣关键词,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建构能力和提升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湖心亭看雪》视频课堂实录.http://blog.sina.com.2013.

[2]殷瑜.宗白华的“意境”说.群文天地.2011-09-10.

[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http://www.5ykj.com/.2012.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湖心亭雪景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雪景山水图轴》
《雪景寒林图》
雪夜遇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