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雅桢 湖南省岳阳市一人民医院眼科 414000
糖尿病病程迁延后,常造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时该疾病逐步成为成年人失明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每天都有大量患者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失明,因此需为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1]。胰激肽原酶与和血明目片均有降低血液黏度和改善视网膜血流的效果,因此有研究认为采用此两种药物治疗时疗效显著[2]。现选取我院患者为观察对象,主要分析各种治疗方式下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3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男21例,女20例,糖尿病病程3~11年,平均病程(6.30±0.50)年,左眼患者18例,右眼患者23例;观察组42例,男21例,女21例,糖尿病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27±0.42)年,左眼患者20例,右眼患者2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80岁之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不包含有视网膜脱落患者。排除标准:排除肝肾功能不全、青光眼、视网膜脱落患者,以及妊娠期女性。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9993089)治疗,1~2片/次,空腹口服,治疗3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和血明目片(西安碑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20025067),5片/次,3次/d,口服,治疗时间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主要分析黄斑厚度、出血灶面积、血管瘤体积。(2)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部不适、皮肤瘙痒、疲倦无力。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出血灶面积、黄斑厚度、血管瘤体积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优化,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980>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主要症状为出血、视网膜微血管瘤,患者后期会因增殖性改变牵拉造成失明,此种情况也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但疾病发病机制并未清晰[3]。现阶段晚期多为手术治疗,早期可采用药物治疗,但在消除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等方面存在缺陷。
近年多数研究将重点放在阻止病变,防止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胰激肽原酶为临床常用药物,内含丝氨酸蛋白酶药物[4]。此种药物主要以酶原形式存在,可使激肽原降解为激肽,之后激肽作用在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促使小血管、毛细血管扩张,提升血管流量,防止血管硬化、出现血栓;同时此种药物也激活纤溶酶,提升纤维活性,进而控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防止基底膜增厚,因此多用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治疗[5]。
随着人们对种中药的认识逐步深入,多数研究均认为中药制剂在清热生津、活血通络以及清肝明目中有显著效果[6-7]。和血明目片为中药制剂,内含地黄、丹参、菊花、决明子、蒲黄等药物,蒲黄和地黄均为甘平之药,进而止血凉血,行血祛瘀,丹参有改变血流之效,继而改善血流微循环,也可清除氧化自由基,发挥钙通道阻止作用。全方有凉血止血、养肝明目之功效。药理学分析认为,和血明目片有止血、促使血块吸收、消炎抗肿,改善眼部微小循环的效果,因此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得到广泛使用[7]。分析本文结果可知,联合用药之后患者黄斑厚度、血管瘤体积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因此可知联合治疗时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眼底出血情况。也有研究认为,采用联合治疗时,可通过改善血浆黏度和视网膜中央动脉RI的方式改善临床症状,最终效果显著,患者不良反应率无较大差异(P>0.05),提示可知,由于两种药物并无配伍问题和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患者治疗过程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联合和血明目片治疗时,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