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英美文学拓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26 03:41孔中敏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孔中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1 “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016年6月,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要求“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1]。信息化时代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大大促进了强烈依赖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领域的推广和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指出,各高校应“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3]。2016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教学之星”大赛以“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让精彩设计在知识与人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主题,吸引了全国近1000名高校英语教师参赛,掀起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和应用的高潮。国内学者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知网(CNKI)可以检索到正式发表的相关论文始于2013(1篇),此后逐年递增,2018年达到805篇。这些研究成果显示,翻转课堂被引入国内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得到多方面、多角度的证实[4]。

2 翻转课堂在我校英美文学拓展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可知,“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我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始于2015年,英美文学课程作为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之一针对非外语类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采取大班制教学,学生跨不同专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较难实现互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针对这些特点,笔者尝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英美文学拓展课程教学中。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认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学习内容(即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存在很大差异(如图1)。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如听讲、阅读、视听和演示等,属于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现代学习方式,包括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等,都是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更专注于主动学习。

图1“学习金字塔”理论图示 图2翻转课堂教学示意图

为实现翻转课堂,教师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的理论,学习流程一般由“知识传递”“知识内化”和“知识升华”等阶段组成。“知识传递”过程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知识内化”和“知识升华”阶段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5]。笔者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时,调整课堂内外的学习任务,将原属于课堂呈现的“知识传递”放在课前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相关材料、自主学习完成,原依赖课后练习实现的“知识内化”和“知识升华”则放到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师生讨论交流、生生解决问题的形式完成,即“Lecture at home, homework in classroom”(如图2)。接下来,笔者将选取教材《英美文学欣赏》(罗良功,刘芳主编)中培根(Francis Bacon)所著名篇《论读书》(Of Studies)[6],探讨如何有效地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其代表作《论说文集》(Essays)文风紧凑有力、睿智精妙,《论读书》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本课的教学目的包括:1.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背景;2. 了解培根的创作生涯、写作特色等,理解本文的读书观;3. 掌握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了解本文的逻辑层次特点;4. 通过与荀子的《劝学篇》对比阅读,进一步理解英语论说文的写作特点。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前将甄选过的学习资料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包括一个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视频介绍、一个关于培根的视频介绍、两篇《论读书》的赏析文章和荀子的《劝学篇》文本,并针对这些资料设置互动问题和小组任务。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完成上述材料的自主学习,互动问题由师生、生生展开在线讨论交流,学生自由发言,阐述各自观点,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不同的小组任务则通过平台布置发布,各小组按要求在课前完成并带到课堂上展示,包括PPT Presentation、Oral Report和Academic Report等。

课堂上,各小组分别针对《论读书》一文进行主题展示、文本赏析、现场问答等任务,带领同伴获得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完成“知识内化”过程。随后,教师对学生展示进行总结评价,并根据需要补充要点进行拓展。针对课前平台上的讨论和课堂小组展示的内容,教师现场设置更具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并发表观点,实现“知识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倾听者和主持人,真正实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等,符合“学习金字塔”理论所认定的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因而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课堂的最后,学生根据各自在本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并实现小组成员内部互评[7]。

课后,学生根据课前课中的学习和讨论在平台上完成一篇关于“《论读书》与《劝学篇》对比分析”的习作,呈现学习结果。平台上的教学资料还可以反复观看回顾,方便学生随时复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课前讨论、课中展示和课后写作各部分的表现,给予形成性评估,总结教学效果。

3 翻转课堂在英美文学拓展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3.1 翻转课堂在英美文学拓展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3.1.1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 学生来自各个不同专业,选课时对该课程的难度认识不足。翻转课堂很好地解决学生因难而退的学习心理,多样化的视频、学习资料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达到预习效果,而提前学习也让他们的自信心大增,课堂展示有备而来,课堂讨论有话可说[8]。

3.1.2 多元化互动交流机制转变了师生之间的课堂关系 翻转课堂真正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师生的角色发生互换:学生是主讲人,学生互为合作者;教师是组织者、主持人和倾听者[9]。师生的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3.1.3 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估 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内部互评、小组之间互评、教师评价等对学生每堂课的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综合考量[10]。

3.1.4 解决了课程课时少、教学任务繁重的问题 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节省了课堂学习的时间,宝贵的课时被用于更多地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裨益。

3.2 翻转课堂在英美文学拓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1 视频等学习资料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 由于英美文学拓展课程在我校开设至今仅四年时间,且课程是隔学期开设一次,教学团队也只有三位老师,造成备课资料不充分、不系统的情况,对翻转课堂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教学安排目前已有新成员加入,团队将争取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系统化资料,建设翻转课堂网络资源库。

3.2.2 学校配套网络平台开发滞后 我校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针对大学英语通用课程的网络教学,英美文学拓展课程依托此平台进行教学时,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如内存有限,大视频无法成功上传,部分时段不能支持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等。为确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应尽快推进专用网络应用平台的开发,并与其他高校实现资源共享、课程互通[11]。

4 总结

不同于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英美文学拓展课受众更广,更侧重作品欣赏和人文精神的传递。此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非外语专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对西方文学文化的了解,提高其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学精髓的能力,提升其人文综合素质[12-13]。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此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全面地消化课程内容,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在讨论问答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基于我国“互联网+”的社会大背景,翻转课堂作为信息时代全新的创新型教学模式,顺应了当前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潮流,为高校英美文学拓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学生充分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跟教师、同学甚至是国际上本学科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跨时空的交流,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学习革命。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我们需要文学
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