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研究

2019-09-25 05:18陈霞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开放性层面应用型

摘 要 对国家100所应用型大学项目示范校的组织信息活动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应用型大学获取社会需求信息不足,组织开放程度弱。虽然应用型大学建立了信息处理机制,对信息利用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内部的组织管理变化程度低,导致學院参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较弱,成为大学组织开放的短板。应用型大学自身因素与应用型专业数量对组织开放性没有影响,应用型师资和横向科研对组织开放有低度促进作用,学校内部信息利用和共享不足。应用型大学进一步增强组织开放性,对外要建立制度化信息交流渠道,对内要加强信息管理,同时要提高学院获取信息能力和参与应用型大学建设动力,实现大学组织向有机型结构转变。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地方高校;转型;信息交换;开放组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6-0048-06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驱动下,我国一大批地方高校正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本质是大学从封闭办学走向开放办学的过程[1]。开放是大学的应有特征,更应该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高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对于开放办学已经形成共识,但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开放性内涵,以及如何进行开放式办学的研究却很少。已有关于地方高校或应用型大学开放性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校实践经验介绍,这类研究聚焦做法,从工作角度进行阐述,缺少理论分析框架,也未能对开放办学的组织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另一类是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从应用型大学内涵出发,提出开放性建议,这类研究将大学与外界的互动都认为是开放式办学,泛化了大学开放的内涵。如有学者将应用型本科开放办学的内涵概括为八个方面的内容[2],几乎涉及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这类研究没有精准把握应用型大学开放办学的特殊性,提出的建议过于宏观,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认为应用型大学的组织开放性是指应用型大学从社会环境中获取有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核心业务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信息进行有效利用的程度。衡量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的标准主要有:组织信息获取能力,尤其是是否建立制度化信息获取机制;是否建立信息处理机制;组织管理变化程度,其决定了社会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组织开放理论提出,开放性组织和封闭性组织最主要区别在于其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而且这种交换是组织存活的关键。资源和信息是组织与环境进行交换的两项基本内容,对于应用型大学建设而言,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资源交换。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是应用型大学开放性的重要表征,也是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主要从信息交换的角度研究应用型大学的组织开放性,对国家100所应用型大学项目示范校的组织信息活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探析我国应用型大学开放性情况及其组织运行机制。

二、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信息交换视角下的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分析框架

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产生了组织对信息收集以及基于信息做出反应的更强烈需要[3]。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环境相关的首要问题是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4]。应用型大学从社会环境中获取的信息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为人才培养的类型;行业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地方高校所在地区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等。开放系统具有自我维系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基础是加工从环境获取的资源[5]。获取外部需求信息是组织开放的第一步,组织还需要建立一套信息转化机制,才能有效利用信息,将输入的信息有效转化为符合需要的出口产品。所以,应用型大学是否建立一整套信息处理机制,以及应对不断增大信息所做出的组织和管理变化程度,也是其组织开放性的重要体现。

组织适应性应对循环理论指出,为了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组织经历了感知变化、输入变化信息、做出并稳固改变、产品服务输出和获得反馈五个连续且独立的信息处理阶段[6]。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举措进行调研,结合组织开放适应性应对和信息传播理论,将应用型大学开放性组织信息活动分为信息获取、信息译码、信息传递、信息利用四个过程,见表1。这四个方面分别对应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性活动——转型依据、转型战略、转型部署、转型实施。获取信息主要指大学从企业行业中输入相关信息,主要途径有:直接组织人员进行信息收集;组织设立专门从事信息传导的边界联系角色;领导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或在相关外部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建立交流制度来促进交流,如建立企业行业参加的董事会、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译码信息指大学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深加工,指明这些信息对组织业务或组织行为产生的影响。应用型大学译码信息活动包括确定学校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科研等信息进行解读。信息传递指大学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以保证译码的信息能够传递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当中,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渠道。纵向渠道指学校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如计划、政策、规章制度等;横向渠道指信息在教师之间进行横向传递,如建立跨部门的项目团队、联络员角色等。利用信息指大学通过组织运行系统的变化或者组织管理变化以促进行为变化,组织运营系统的变化,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的主营业务调整;组织管理系统变化分为学校和学院两部分,学校管理系统包括对教师(D19、D20)和对学院(D21、D22)的管理,二级学院管理系统主要是指对教师的管理。

(二)数据来源与效度检验

2017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100所应用型大学项目示范校给予重点支持。本文以这100所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8年举办的第8期地方高校转型专题研讨班上,对这100所项目校的校级领导发放了纸质问卷,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79份,有效问卷72份。同时,通过问卷星对100所项目校的二级学院院长发放问卷,要求一个学院一份,共回收问卷414份,有效问卷264份。学院有效问卷涵盖21省36所高校,填写者中63%是院长、25%是副院长、6%是学院党委书记、4%是学院党委副书记。

为了检验问卷的效度,用SPSS17.0分别对学校和学院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学校数据的KOM检验值为0.805,学院KOM检验值为0.899,显著性Sig.均为0.000,说明问卷题目基本符合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操作中,选择系数显示格式为绝对值大于0.6,即只保留公因子方差大于60%的问题。学校问卷结果提取主成分6个,包含18个问题,解释的总方差累计为74.994%。学院问卷结果提取主成分4个,含17个问题,解释的总方差累计为67.70%。据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调整问卷分析框架见表2。

三、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现状分析

(一)学校层面信息处理和利用程度大于获取程度

学校信息活动中,信息编码的程度最大(4.26),其次是信息传递(3.99),再次是利用信息(3.58),最后是信息获取(3.38)。这表明,学校普遍将应用型大学建设纳入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对如何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进行了积极部署,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要求传递到基层单位和教师。但是,学校层面具体落实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举措稍弱,尤其是获取信息的活动最弱。本研究问卷主要是测量学校获取企业行业信息,表明应用型大学在获取行业企业社会信息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

(二)学院层面信息利用程度大于信息传递和获取程度

学院信息活动中,信息编码的程度最大(4.13),其次是信息利用(3.68),第三是信息传递(3.28),最后是信息获取(2.02)。这表明学院对建设应用型学院进行了积极计划和部署,在业务调整以及师资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学院信息传递较弱,纵向信息传递(3.55)明显高于横向信息传递(2.47),而学校的横向和纵向信息共享程度都很高。表明学院接收到了学校传递的信息,并在学院内部进行了下达,但是学院内部横向信息交流较少。学院获取外部信息最弱,表明学院除了自己从行业企业获取信息之外还有其他重要信息获取来源。从学校对信息进行良好的编码和传递来看,学校应该是学院进行应用型大学建设信息的主要来源。

(三)学校层面的信息活动比学院层面更加活跃

如图1所示,除信息利用之外,学校其他三项信息活动的均值都高于学院,信息活动在学校层面比学院层面要活跃,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主要在校级层面进行,表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主要活动在校级层面。

從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应用型大学信息获取能力较差。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信息获取活动都最弱,尤其是学院获取信息的活动要远弱于其他信息活动,表明应用型大学与外部环境进行直接信息交流活动较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从理论上来看,应用型大学学校和学院获取信息程度应该都比较高,数据结果反映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组织开放性程度较弱,尤其是学院的组织开放程度要远弱于学校层面。第二,信息处理能力强,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编码信息活动都最强,信息传递活动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表明学校和学院建立了一套信息处理机制,能够对应用型大学建设进行很好的部署和宣传。第三,对信息利用程度较高,其中,组织管理系统变革比组织运行系统变革低。具体分析学校和学院信息利用的均值,见表3,组织运行系统变革的程度(3.98、3.87)要高于组织管理系统变革(3.17、3.56),尤其是学校的组织管理系统变革程度最低(3.17)。这说明应用型大学主要将信息用于教学、科研等业务改变,而外部社会信息的输入对于内部组织管理变化的影响较弱,这反映出应用型大学组织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和需求的能力比较差。

四、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索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的影响因素,对应用型大学“先天”和“后天”因素进行分析。“先天”因素指学校或学院固有的较为稳定特征,包括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地点;“后天”因素指学校或学院办学活动中形成的较为容易改变的特征,包括有1年及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专职教师比例、企业行业兼职教师比例、应用型专业比例、企业委托合同经费比例。学院“先天因素”包括办学类型。对问卷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SW<0.005,正态性检验不显著,表明问卷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选择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非参数检验)来分析信息活动的影响因素。使用SPSS17.0进行配对样本秩和检验的K个独立样本Jonckheere-Terpstra 检验。

(一)办学类型、层次、地点等组织天然因素对信息活动没有影响

问卷将学校办学层次划分为本科有学位点、本科有硕士无博士学位点、本科有博士学位点三种;将办学类型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医类、政法财经类、体育艺术、其他七种;将办学地点分为东、中、西部等三个区域。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层面,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地点与学校各项信息活动秩和检验的P值均>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学校和学院自身因素对各项信息活动均没有影响,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不存在“先天”性障碍。

(二)应用型专业比例与学校信息活动呈低度线性相关,与学院信息活动无关

学校层面,应用型专业比例与各项信息活动秩和检验的P值<0.05,差异性显著,表明应用型专业比例对学校各个信息活动有影响。进一步的线性相关分析见表4,应用型专业比例与获取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都显著性相关,线性相关系数都在0.3左右,线性相关程度弱。

学院层面,应用型专业比例与信息活动秩和检验P值均>0.05,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学院应用型专业比例与信息活动无关,也就是说,应用型专业的本质属性并不必然导致组织开放。结合前面分析,学院各项信息活动程度比学校弱,获取信息活动尤其弱,说明学院生存环境类同,而且相对稳定。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主体在校级部门,学院的主要外部环境是学校,学校主要外部环境是社会。这样,学院受到社会环境影响较小,应用型转型压力也比较小。也就是说,学院虽然积极参与应用型大学建设,但是获取社会环境信息的能力较弱,与学校对学院的“圈层保护式”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学院缺少开放的动力和自主性。

(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与学校信息活动无关,与学院信息活动呈低度线性相关

学校层面,具有1年及以上行业相关工作经历的专职教师比例、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与各项信息活动秩和检验的P值均>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在学校层面,有行业企业经历教师数量对信息活动没有影响。

学院层面,有1年及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专职教师比例、外部兼职教师比例与信息活动秩和检验的P值,除1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历专职教师比例与编码信息之外,其他均<0.05,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线性相关分析见表5,有1年及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专职教师与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显著相关。企业行业兼职教师与四项信息活动均显著相关,见表6。但是线性相关系数R值都<0.3,线性相关程度很弱,尤其是信息传递和信息利用,R值小于信息获取。这说明,学院派教师到企业行业去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能促进组织信息活动,但是促进作用比较小。

(四)企业委托合同经费与学校和学院信息活动都呈低度线性相关

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层面,企业委托合同经费与信息获取、信息编码、信息传递的渐近显著性P值都<0.05,差异性显著,存在相关关系。学校层面,企业委托合同经费对利用信息的P值>0.05,说明企业委托合同经费与信息利用无关。学院层面,企业委托合同经费对信息利用的P值<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的线性相关性分析,见表7、表8。在学校层面,企业委托合同经费与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呈低度现象相关,与编码信息无关。学院层面,企业委托合同经费与各项信息活动都呈低度线性相关,其中,信息获取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信息传递,大于信息利用,大于信息编码。说明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层面,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都有助于组织开放,但是促进程度较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应用型大学现有举措对获取信息有低度促进作用,而且内部横向信息共享不足。增加教师行业企业经历、开展企业委托合同是目前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普遍举措,这些举措对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师获取了相关信息,这种信息在传递、编码和利用环节效用依次递减,可能的原因有:教师个体获得信息,没有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工作中;教师之间信息共享不足,教师获取的信息没有得到扩散;信息存在于教师個体层面,在组织层面,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信息没有进入组织系统。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总体来说,我国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程度还比较弱,学院的组织开放性弱于学校层面。从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三个衡量标准来看,虽然应用型大学建立了一套信息处理机制,但是信息获取能力较差,组织和管理变化程度较小。

1.应用型大学获取社会需求信息不足,组织开放性程度弱

我国地方高校积极进行应用型大学建设,进行了诸多活动,但是在各项活动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对转型的宣传、部署和实施活动都活跃于外部信息获取,尤其是学院信息获取活动程度非常低,对社会需求的响应严重不足。地方高校可能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充分,可能存在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制定应用型大学建设举措的情况。

2.应用型大学组织管理变化程度较小,限制了基层组织的开放性

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主要是自上而下推动进行,学校与学院在应用型大学建设方面基本上是决策和执行的关系。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学校层面,同时,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操作方法设计也在学校部门,学院参与应用型大学建设主要是执行学校的决定和要求,学校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控制。应用型大学改革的主体是学校及其各职能部门,学院几乎没有参与决策和行动设计,导致学院参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动力不足,影响了其组织开放性。

从学校与学院的决策和执行关系来看,我国应用型大学基本上是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下,上级对目标和结果负责,上级对下级直接指派任务和操作细则,下级对操作负责。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发挥学院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学院容易“被动地”执行上级命令,而不积极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造成的可能结果是,虽然学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转型效果不佳。问卷调查显示,学院院长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整体效果评价远远低于学校领导。只有4%的院长认为本学院应用型大学建设效果非常显著,38%认为效果较为显著,而75%认为效果非常显著。

(二)进一步增强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的建议

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在本质上是以提高组织开放性、增强组织与环境互动关系为核心的组织变革过程,应用型大学要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和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强组织开放性。

1.建立制度化信息交流渠道

在获取信息活动中,学校直接收集信息和领导角色均值相等(3.67),大于制度化交流(3.11);学院直接收集信息(3.61)大于领导角色(3.03)大于制度化交流(1.22)。表明,学校和学院制度化交流不足,学院领导在信息收集中的角色有待提高。首先,学校建立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的长效机制,如建立企业行业参加的理事会、董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其次,设立专门的与外部进行联系的部门或岗位。最后,学院领导要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积极在行业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保持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

2.加强内部信息管理

教师通过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等方式掌握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散落在教师个体身上。学校尤其是学院层面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将教师个体信息变成组织信息,可以组织专门调研,将这些信息直接用于人才培养;将教师的咨询服务转化为“教科研项目”;建立跨部门的工作团队,促进教师之间横向合作与信息共享。另外,鉴于应用型师资比例对学校组织开放性没有影响,而对学院有相关影响。学校要将应用型师资建设等相关人事权力下放到学院,由学院来具体负责组织这些事宜。

3.提高学院参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动力

学院是大学组织开放的短板,要促进学院的开放性,让学院能够直接了解和响应社会需求。学院组织开放性程度弱,从表面上来看,是学院获取信息能力不强,但实际上是学院转型动力不足的问题。应用型大学建设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推进改革,转型要注重激发学院的动力和智力。当调查学院领导,“您所在学院/系进行应用型大学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这一问题时,前三位分别是缺少应用型师资,占82%;其次是缺少资金,占76%;第三是缺少政策支持,占61%。在“缺人、缺钱、缺政策”的情况下,学院很难主动转型。调动学院参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积极性,一方面,学校要在资金、场地、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给学院相应的自主权,包括人、财、物的权利,给学院转型更大的灵活性,以便学院能够更好地根据自身需要和实际,及时对接市场需要。

4.促进组织结构向有机型组织转变

从长远来讲,应用型大学最终要向有机型组织转变。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指出,组织结构取决于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处于稳定环境下的组织一般会选择机械型组织,处于变动环境下的组织一般选择有机型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下,组织自上而下的执行能力很强,但是对外反应能力不强。随着应用型大学组织进一步开放,大学生存环境“动荡”,需要进行组织结构调整,进行管理分权,促进信息横向沟通和跨部门合作,以增强组织内部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参 考 文 献

[1]陈霞玲,屈潇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策略探析——基于全国185名地方高校校级领导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61-66.

[2]蒋静.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办学内涵及模式探析[J].江苏高教,2014(1):106-107.

[3]理查德.L.達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1版)[M].王凤彬,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59,106-108.

[4][6]埃德加·沙因.组织心理学(第三版)[M].马红宇,王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5.230.

[5]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8.

猜你喜欢
开放性层面应用型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