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摘 要] 无论是进行教育改革还是实行减负,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提升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笔者认为,借助新颖别致的入课,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问题情境的参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可以生成一个个“可教时刻”,进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可教时刻;愿学时刻;入课;课堂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多种多样,专家所倡导的“可教时刻”就是其中一种. 所谓的“可教时刻”,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的那一刻. 在这一刻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活跃的智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充分延展的思维[1]. “可教时刻”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愿学时刻”. 那么,数学教师应如何生成各种“可教时刻”,提升课堂效果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特别关注某些事物的时候,大脑皮层中所对应的一些区域就会相应产生极其兴奋的“中心点”,其余区域则不然. 而这个兴奋的“中心点”并不是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原则上会伴随大脑内外条件的变动不断转变. 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需牢牢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特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交替呈现,不断加以外部刺激,激发学生实现兴奋点的不停转换,从而实现多个“可教时刻”的不断生成.
借助新颖别致的入课,激发“可教时刻”
入课,好似一曲合唱的序曲,教师需具备音乐指挥的精湛手势,瞬间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更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不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通常会呈现以下状态:在不少学生还处于课间放松状态或是思绪混沌之时,教师匆忙入题,学生涣散的思绪久久无法回归,教学效果显然是不佳的;一些教师海说神聊,一直在课题的边缘徘徊,久久不能进入课题,学生也跟着神游,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伊始,花大量时间带领学生去复习已学知识,将学生仅存的一丝学习新知的欲望磨灭,而后进入新课,教师还需大费周章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实劳神费力.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勾画完善的教学图景,采用鲜活的语言,创设精巧的问题,渗透各式教学情境,借助各种事例,轻松导入课堂,从而激发多个“可教时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中,笔者没有直接“供奉”知识,而是安排了以下的游戏情境:首先,安排班级中的一位学生出一道二元一次方程式(Δ≥0),求出根;接着,请学生讲一讲两个根以及二次项系数分别是多少;最后,一起猜一猜该方程式是怎样的. 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出题,笔者一一猜中. 学生们疑惑不解:“老师怎么一下就猜中了我的方程呢?”借助这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引导学生去经历、去探索、去深度思考,实现高效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2].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可教时刻”
数学和人们的生活实际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基于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知识不断激发生活经验,在生活实际问题中不断生成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进而激发“可教时刻”.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一内容时,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花花家有一家文具店,近期需要进一些钢笔,有两种款式可供选择,一种钢笔进价为15元,可以18元售出,另一种钢笔进价为12元,可以15元售出,请问这两种钢笔哪一种可获利润更多一些?
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讨论,打开了思路,出现了展示多种思维的精彩场面.
生1:我认为,这两种钢笔从进价和售价差价来算,每一支均获利3元,那就说明这两种钢笔可获取的利润一样.
生2:我认为,进价贵的钢笔肯定质量要好一点,很多人都愿意选择贵一点的,因此它的销路会大一些,我认为进价为15元的钢笔可获利润更大一些.
生3:我认为,进价便宜的钢笔可获利润更大一些,原因在于,花同样的本钱去进货,便宜的钢笔进货量更大一些.
生4:我认为,获取利润的多与少在于投入和回报之间的比例.
在一番激烈的探讨之后,学生们达成共识:将市场内的一些外在因素以及钢笔销量的偶然性排除在外,投入和回报的比例决定哪一种钢笔可获利润更大一些,可得算式“ =商品利润率”.
此时,通过教学活动的创设,借助生活实际问题的展开,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外显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体验了成功,形成了智慧,激发了一个又一个的“愿学时刻”.
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可教时刻”
怀疑是思考的开始,是学习的开端.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不断刺激学生的智力. 借助问题情境,学生进入一种反省式探究状态——“生疑”,而后逐渐进入“识疑”状态. 伴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动机越发强烈,学习积极性较高,思维量倍增,进而激发了“可教时刻”,最终实现“释疑”.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学生思维活动的主线,能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不断启发学生. 因此,问题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归宿,在教学中可单独运用也可与其他教学手段配合运用,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感悟数学的本质.
例如,教学“相交弦定理”这一内容时,仅仅依靠单一的讲述式教学,效果必定差强人意. 此时,可以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讨.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适时引导,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答案. 笔者认为,可以创设以下的问题情境:
①圆的两条弦可以有哪些位置关系?
②当圆的两条弦相交时,交点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③圆心作为圆内最特殊的点,假如两条弦相交于圆心(如图1所示),两弦的交点P和圆心O相重合,那么交点P分两条弦所得的四条线段PA,PB,PC,PD有什么关系?和又有什么关系?
④一般情况下,圆中的两条弦相交,所分得的四条线段并不相等,那么这四条线段的比例关系是不是仍然存在?
对以上这一系列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且予以证明,最终学生总结出:圆中的两条弦相交,经交点所分得的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 由此可见,借助于问题情境,能将难点进行分化,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成学生的能力与智慧.
引导学生操作探究,激发“可教时刻”
课堂中的“可教时刻”不是持续存在的,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不断变换教学手段,从而延长“可教时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究、相互交流,不失为一个延长“可教时刻”的好方法. 原因在于,初中學生处于好奇心较强的阶段,以动手操作为抓手,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而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时,笔者创设了游戏情境“火柴棒拼搭正方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探讨“当拼搭n个正方形时,需要使用多少根火柴棒”.
步骤1:如图2所示进行拼搭;
步骤2:找寻正方形个数和火柴棒根数的内在关联;
步骤3:得出结论.
此游戏的开展让学生们兴趣倍增,在合作拼搭、讨论、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有了各种生成:
这种开放式课堂安排的意图就是创设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营造学生手、口、脑共同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从而生成一个又一个的“可教时刻”.
总之,数学课堂中可以生成“可教时刻”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时地选择使用一个或者多个教学方式,来激发“可教时刻”,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光明,刁颖. 高效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2009,18(5):51.
[2]沈德立,白学军. 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J]. 心理科学,200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