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阳,叶静,钟冬灵,李涓,金荣疆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市610075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1]。TMS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技术,在精神与神经性疾病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2],在神经康复学和精神心理学等领域也显示出很好疗效,备受相关专业人士关注[3]。
CiteSpace是一款信息的可视化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和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技术,分析学科演化动力机制,探测学科发展前沿[4]。本研究应用该软件可视化分析TMS的研究动态和热点,分析其研究动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式TS=“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索引SCI-E,语言类型English,文献类型Article,时间2014-2018(截止日期:2018-11-10)。
将检索数据的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以纯文本格式导出,以“download_XXX”命名。将数据导入CiteSpace V软件,设置参数:时间段2014-2018,时间切片1,主题词来源和关键路径为系统默认值,节点类型分别选取作者、机构、地区、学科和关键词,根据节点调整阈值(TopN),Top N%、ThresholdInterpolation、Select Citers为默认值。
共检索到4820篇文献,年发文量平稳,年均发文量约1000篇(图1)。
TopN=20时,得到66个节点,125条线。频次前5位的作者依次是Daskalakis Z J(77)、Pascual-Leone A(68)、Fitzgekald P B(55)、Rothwell J C(53)和Meyer B(49);中心性前5位的作者依次是Ziemann U(0.16)、 Chen R(0.14)、Ascual-Leone A(0.13)、 Rothwell J C(0.12)和Koch G(0.06)。以Ziemann U为中心的作者合作交流较多;分散的节点也较多,与中心联系不够紧密,大部分作者频次低。见图2。
图1 各年发文量
图2 作者合作网络
TopN=20时,得到61个节点,201条线。频次前5位的机构依次是多伦多大学(149)、伦敦大学学院(148)、哈佛大学(101)、哈佛医学院(90)和牛津大学(83)。中心性前5位的机构依次是伦敦大学学院(0.44)、英属哥伦比亚大学(0.2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0.20)、牛津大学(0.19)和哈佛大学(0.17)。研究机构多是发达国家综合性大学,机构联系紧密,分散点少。见图3。
TopN=20时,得到23个节点,86条线。频次前5位的地区依次是美国(1314)、意大利(689)、德国(633)、英国(600)和加拿大(522);中心性前5位的地区依次是美国(0.24)、意大利(0.22)、英国(0.21)、丹麦(0.11)和瑞士(0.09)。领先的地区基本上是经济发达国家,地区间注重合作交流。中国与美国、日本和巴西有合作关系。见图4。
图3 机构合作网络
图4 国家合作网络
TopN=20时,得到26个节点,67条线。涉及最多的学科分类前6位依次是神经科学和神经学(3455)、神经科学(2948)、临床神经学(1292)、心理学(541)、精神病学(480)和科学与技术(359);由于神经科学和神经学包含神经科学,可以合并,对TMS的研究大多数是神经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性前5位的依次是工程学(0.51)、神经科学(0.43)、康复学(0.43)、神经科学和神经学(0.38)和科学与技术(0.15);工程学与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与技术以及康复学等都有交叉;各学科之间联系紧密。见图5。
关键词分析是对探索研究热点的重要过程[5-6]。阈值维持默认值,得到69个节点,260条线。去除其中与TMS有关的词,包括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rtm、transcranialmagnetic stimulation、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 magnetic stimulation 和repe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频次前13位的关键词依次是人脑运动皮质区(12.7%)、运动皮质区(11.5%)、大脑(10.6%)、皮质区(10.4%)、兴奋性(10.2%)、可塑性(8.1%)、大脑刺激(7.8%)、脑卒中(7.1%)、人类(6.9%)、前额皮质区(6.3%)、调整(6.3%)、皮质区的兴奋性(6.2%)和抑郁症(6.0%);中心性前11位的关键词依次是人体运动皮质(0.07)、抑郁症(0.07)、内存储器(0.07)、难治性抑郁症(0.06)、功能连接(0.06)、大脑皮质可塑性(0.06)、大脑刺激(0.05)、背外侧前额叶皮质(0.05)、前额皮质区(0.04)、Meta分析(0.04)和康复(0.04)。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见图6。
图5 学科网络
图6 关键词共现图谱
聚合分析得到5个聚类群。见图7和表1。突显词分析得到6个突显词,分别是顶叶皮质、系统、运动、感觉、表达和随机对照试验,说明近年的研究前沿是TMS针对大脑皮质特定功能区域的临床研究[7-8]。见图8。
图7 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8 突显关键词
本研究中的高产作者Daskalakis Z J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成瘾和心理健康中心,研究方向是神经科学和神经学、精神病学,基本每年都有相关文章发表;他的高引用文献是“TMS对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因方法严谨、样本量大且广泛,在研究中有重要地位[9]。学术交流联系最紧密的Ziemnn U来自蒂宾根大学神经与脑卒中研究部门,主要研究方向是临床神经学和神经科学。其他频次较高、联系紧密的作者分别是Sollmann N、Meyer B、Ringel F和Krieg S M,均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神经外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导航TMS在脑部语言区的应用和效果[10-11],在应用TMS进行语言区检测方面有多项研究[12];他们与其他机构交流较少。
机构分析中,频次最高的为多伦多大学,中心性最大的为伦敦大学学院;高产机构哈佛大学文献发表时间集中在2014年至2016年,而近两年发文量多的机构为哈佛大学医学院,说明近年来对TMS的研究方向正转向医学。
地区分析显示,对TMS的研究与其经济水平和科学水平有一定关系。学科分析显示,TMS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可以分为基础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研究集中在生物工程基础和神经机制方向[13-14],临床研究多涉及神经疾病、心理疾病、精神病和康复[15-16];对TMS的研究不局限于治疗,对原理和设备也有一定研究[17]。TMS研究多集中于大脑皮质机制研究以及疾病临床研究;近年来趋向于TMS对大脑皮质特定区域的特定效应研究,如Sliwinska等[18]利用TMS的定位功能对颞上沟参与面部表情识别进行研究。
综合分析,各机构和作者间联系还可加强,国际间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研究开展较早且较成熟,可转向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高中心性作者Ziemnn U与Lefaucheur J P等制定的重复性TMS循证指南,在全球有高影响力和权威性[19]。临床物理学和内科学是TMS近两年的研究新方向。加强TMS多学科研究,扩展应用范围,是新的研究方向。
表1 关键词聚类结果分析
目前发表的文献,关键词多集中于概括性较高的理论性词语,选择较单一;临床疾病主要集中于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基础研究以机制研究多见。突显词分析没有提示重大研究领域突破,需提高创新性,探讨更多研究点。
本文限制了文献类型,限制了语言类型,缺乏国内TMS研究现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