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P-Q评分系统对不同方式分娩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比较

2019-09-25 08:08胡婷刘玲韩婵娜
浙江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处女膜前壁盆底

胡婷 刘玲 韩婵娜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妇产科常见的盆底组织损伤所致的缺陷性综合征,以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性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近年来研究证实,妊娠、分娩是PFD发生的主要原因[1]。但目前关于不同分娩方式影响产后近期盆底功能的结论不一。有关研究表明,相比阴道分娩,剖宫产可降低PFD发生率[2]。另有资料显示,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对SUI、盆底肌受损的影响无明显差异[3]。因此,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是国际尿控协会(ICS)、美国妇外科医师协会(SGS)、美国妇科泌尿协会(AUGS)修订通过的POP量化系统评估方法,在国际上已广泛用于POP评估中应用渐广。鉴于上述研究均未结合POP-Q评分系统量化评估,本研究采用POP-Q评分客观对比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的差异,以期为初产妇围生期保健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完成分娩的初产妇37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 20~35 岁;(2)孕前 BMI 18~23kg/m2;(3)足月、单胎、头先露活产儿;(4)新生儿出生体重 2 500~4 000g;(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经产妇;(2)第二产程≥3h;(3)盆腔手术史;(4)孕前合并 PFD、生殖道畸形;(5)泌尿系统感染史;(6)产科严重合并症、并发症;(7)器质性疾病;(8)吸烟史。其中176例采用剖宫产,198例采用阴道分娩。两组产妇年龄、孕前BMI、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由同组妇产科医生收集产妇资料,内容包括年龄、孕前BMI、第二产程时间、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既往病史等。入组产妇均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功能筛查。

表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1.2.2 POP-Q评分系统评定[4]产妇取膀胱截石位,屏气状态中测定POP-Q各项指标。以处女膜为参照点(0点),利用阴道前壁[阴道前壁中线离处女膜缘3cm处(Aa)、阴道前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Ba)]、阴道后穹窿距离处女膜处(D)、阴道后壁[阴道后壁中线离处女膜缘3cm处(Ap)、阴道后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Bp)]的解剖指示点与处女膜关系来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位于处女膜之下以“+”表示,处女膜之上以“-”表示,平行于处女膜以“0”表示。并测定生殖道裂孔(genital hiatus,GH)长度、会阴体(perineal body,PB)长度、阴道总长度(total vaginal length,TVL)。上述测量均由同2位熟练掌握POP-Q评分系统的妇产科医生完成。

1.2.3 POP临床分度标准 参照WHO标准[5]:0度:无脱垂,Aa、Ba、Ap、Bp 均-3cm,D 点量化值<(TVL-2)cm;Ⅰ度:脱垂最远端距处女膜<1cm(量化值-3~-1cm);Ⅱ度:脱垂最远端距处女膜<1cm(量化值-1~+1cm);Ⅲ度:脱垂最远端超过处女膜>1cm,<(TVL-2)cm,量化值+1~(TVL-2)cm;Ⅳ度:下生殖道完全外翻,宫颈脱垂>(TVL-2)cm。

1.2.4 POP临床分类标准 按脱垂部位可将POP分为子宫脱垂、阴道后壁脱垂、阴道前壁脱垂。POP-Q评分系统中D反映子宫脱垂程度;Ap、Bp反映阴道后壁脱垂度;Aa、Ba反映阴道前壁脱垂度。

1.2.5 SUI判定标准 参照ICS标准[6]:当体位改变、打喷噴、大笑、咳嗽等引起腹压突然增高而造成的不自主漏尿。

1.2.6 盆底电诊断 采用盆底肌肉刺激仪型号:PHENIX UBS4,法国Electronic Concept Lignon Innovation公司,参数:电流强度0~100mA,电流脉宽50~1 000μs,频率1~400Hz,肌电位灵敏度 1μV,测定以下指标:(1)盆底肌力:Ⅰ类肌力表示阴道收缩维持于阴道最大收缩度>40%保持的最长时间,分为0级(保持0s)、1级(保持 1s)、2 级(保持 2s)、3 级(保持 3s)、4 级(保持 4s)、5级(保持5s或以上)。Ⅱ类肌力表示阴道快速收缩的阴道收缩最大强度>60%重复的次数,分为1级(持续1次)、2级(持续2次)、3级(持续3次)、4级(持续4次)、5级(持续5次或以上)。盆底肌力>3级提示正常[7];(2)阴道压力:将气囊压力探头放置在阴道内,通过压力转化器检测最大收缩压力值。正常参考范围80~150cmH2O(1cmH2O=0.098kPa)[8];(3)肌肉疲劳度:收缩曲线最高端至6s终点的最高端间所产生下降百分比,正常为0%[9]。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6周POP-Q评分系统各项指标比较剖宫产组 Aa、Ba、Ap、Bp、GH、PB、TVL 与阴道分娩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阴道分娩组;而两组D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产妇产后6周POP发生情况比较 剖宫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45.4%)、阴道后壁脱垂率(32.4%)低于阴道分娩组(85.9%、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34、36.414,P<0.05);而子宫脱垂率(5.7%)与阴道分娩组(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9,P>0.05)。不同POP脱垂程度上,剖宫产组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分度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但两组产妇子宫脱垂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产妇产后6周SUI发生及盆底评估情况比较两组产妇SUI、阴道压力异常、疲劳度异常、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研究认为,妊娠、分娩均可引起PFD发生,其中分娩方式与PFD关联性更大[10]。妊娠期由于子宫体逐渐增大,重力作用慢性牵拉、压迫盆底可诱发软组织不同程度损伤;加之激素水平改变,盆底组织胶原代谢发生变化,造成盆底支持结构弱化,进而增加了PFD发生风险。分娩过程中,由于直接机械损害或过度挤压,盆腔组织挤压程度超过耐受范围,可造成盆底肌肉收缩、弹性降低,导致肌肉神经系统损害,进而诱发PFD[11]。鉴于妊娠期即可发生盆底组织损伤,难以避免,故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表2 两组产妇产后6周POP-Q评分系统各项指标比较(cm)

表3 两组产妇产后6周POP发生情况比较[例(%)]

表4 两组产妇产后6周SUI发生率及盆底评估情况比较[例(%)]

本研究中,剖宫产组阴道前壁、后壁脱垂率及分度低于阴道分娩组。分析原因在于:阴道分娩时,胎头经过软产道、骨性产道,产生的挤压与牵拉可影响盆底肌肉、神经组织,程度过大可对盆底支持组织的韧带、结缔组织产生损害,引起盆腔脏器结构移位、改变,甚至导致盆底肌与筋膜损伤严重、断裂,影响盆腔功能[12];或出现肛提肌神经支配、血液供应障碍,进而增加POP发生风险及分度。相比之下,剖宫产可避免上述损伤,对盆底肌肉、神经具有相对保护性作用[13]。而两组产妇子宫脱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产妇产次、年龄、观察时间等因素有关。此外,POP-Q评分系统中,D反映子宫脱垂程度;Ap、Bp反映阴道后壁脱垂度;Aa、Ba 反映阴道前壁脱垂度。剖宫产组 Aa、Ba、Ap、Bp、GH、PB、TVL与阴道分娩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优于阴道分娩组;而两组D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验证了两种分娩方式对POP的影响。

Ⅰ类肌纤维分布在肛提肌深层,收缩能力持久,不易疲劳;Ⅱ类肌纤维分布在肛提肌浅层,收缩快速敏捷,易疲劳[14]。阴道分娩产生的会阴撕裂、侧切对神经、肌纤维存在损伤,可降低会阴张力。而结合上述理论,剖宫产对盆底肌肉与神经损伤较小[15]。但本研究中,两组产妇SUI、阴道压力异常、疲劳度异常、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认为:阴道分娩导致盆底肌部分去神经支配、阴部神经障碍,该改变在SUI、盆底肌力异常中尤为明显[16]。就整体而言,剖宫产对盆底存在一定损害:腹壁切开缝合、腹肌撕拉、膀胱反折腹膜以及子宫切开等可损伤盆腹腔组织;加之瘢痕形成、筋膜纤维化、盆腹腔粘连将促使盆腹腔动力变化,压力指向盆底肌肉[17],故亦可引起SUI、盆底肌力异常等。此外,上述异常考虑还与膀胱活动度、激素变化等多因素影响盆底组织及胶原异常有关[18]。但相关研究表明,对于阴道分娩产妇,产褥期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能够改善肌力,减少脱垂,促进远期盆底功能的恢复;且该方式对预防女性近远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具有较好效果[19-20]。

综上所述,两种分娩方式下初产妇产后近期子宫脱垂率与分度、SUI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结合POP-Q评分提示,阴道分娩对产后近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可加强产褥期锻炼,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在远期盆底功能及盆底功能干预方面,还有待大样本研究。

猜你喜欢
处女膜前壁盆底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阴道前壁脱垂的相关研究进展
处女膜修复,成功率高吗
处女膜异常者不能硬来
什么是处女膜病
阴道前壁反桥式修补术2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