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腾武
【中图分类号】R8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9-152-01
无痛人流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保证女性在无痛的状态下进行人流手术,是现在大多数人采用的一种先进的人流手术。现在社会逐渐发展,大学生做人流手术的也越来越多,寒暑假过后是一个明显的高峰期,很多学生都会因为缺少资金,感觉不好意思或者是怕家长知道都去不正规医院做手术,给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是,现在正规的有资质的医院在进行无痛人流手上比较有保障,可以适当保证手术无痛。不过很多广告都将无痛人流作为一个卖点,将无痛人流手术说的想上个厕所,吃个饭那么简单,甚至和睡一觉就没事了。现在很多那行怀孕都依赖无痛人流手术,但是真的是一定都不会痛吗?不会有一点危害吗?下边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
无痛人流主要原理很简单,主要是靠手术过程中先进的麻醉技术,麻醉医师在手术过程中给给患者静脉注射麻醉药,来保证减少患者身体的疼痛感,降低患者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恐惧心理。孕妇一般在进行手术过程出处于一个舒适、放松的状态,没有太多的意识,孕妇此时不会因为太过疼痛而乱动,不会产生特别的痛苦。此时医生可以不受到孕妇的干扰安心的进行手术,保证了手术的质量 ,使孕妇安全的完成手术过程。很多女性醒来问医生手术开始了没,但其实已经结束了,整个过程大概五分钟左右便完成了,当患者麻醉过后完全醒后便可以出院。无痛人流不仅保留了人工流产的优点,更是克服了人工流产的疼痛问题,随着现在医学的逐渐进步,无痛人流手术已经很成熟了并且安全。但是多数人关注人流都在意身体上痛不痛,而没有关心到身体痛不痛。
1 无痛人流的“痛点”?背后隐藏的坏处有哪些?
继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人流过程是一个负压吸引的过程,子宫内破碎的内膜碎片和部分血液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到盆腔内,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疾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会逐渐使人痛经加重,降低受孕机会[1]。
子宫内膜受伤。由于在流产修复过程中需要将子宫内容物予以一次性刮除,在经历这种强行刮除过程之后,可能会导致重新生长的子宫内膜达不到之前的厚度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经过人流之后会出现月经变少现象。子宫内膜对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孕育宝宝伯的土壤。
盆腔感染风险。宫颈是子宫与外界隔绝的大门,当人们在进行人流过程中,必须经过这道大门。当宫颈打开后,导致细菌有机会进去子宫盆腔,使其发生感染,刺激到女性生殖系统,严重时可破坏女性输卵管,导致输卵管不通畅而降低怀孕率,就算怀孕,也会增加宫外孕的可能。
心理创伤。大多数人在术后都会感觉到没有食欲、心烦。30岁的小王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进行人流手术,但是在手术后开始慢慢抑郁了,总觉得是自己杀害了自己的孩子,每晚都特别难受睡不着觉。人流手术对于女性的心理伤害是大于身体伤害的,女性由于特殊原因不得不选择无痛人流,也很无奈。所以女性应该认识到流产的危害性,注意避孕,防止意外发生避免对自己心理受到伤害。
2 无痛人流的镇痛方法
局部麻醉:一般用于无痛人流宫颈旁阻滞麻醉或表面麻醉。全麻:全身麻醉一般起效快、塑型块、镇痛效果好[2]。醒后一般没有不良后遗作用的麻醉药物。全身用药:一般孕妇通过口服、静脉或肌肉注射镇痛药物,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减轻人流带来的不良反应。
3 女性在进行无痛人流手术后应该做好这两点
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一般女性在做完人流手术后还是可以怀孕的,之后在进行性生活时一定要注意避孕,如果避孕不當,短时期内可能会造成流产,严重时可能会造成不孕不育。最好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以为体外射精、安全期一定不会怀孕,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这种避孕成功率只有70%~80%,并不是不会怀孕的。所以平时可以选择一些口服短效避孕药,这种避孕成功率可达99.9%。或者在事后服用紧急避孕药,其主要是针对避孕失败后的补救药物[3]。
4 无痛人流并不能作为常规的避孕方法
我们经常可以在医院妇产科看到做了好多次人流的女性。她们平时在进行性生活时不愿意戴避孕套,也不愿意吃避孕药,只考虑到自己的快感,当他们意外怀孕后只能采用无痛人流手术的方式进行补救。无痛人流并不能作为常规的避孕方法,只是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4]。人们在进行多次人流后对人体的伤害往往比自己想象中要大得多,是一个隐匿的、长期的过程,会引发术后疾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不孕不育,一旦发生,追悔莫及。
所以,女性一定要采取正确的避孕措施,珍视和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相信广告上“只需三分钟,就可以帮你解决问题”等话。在没有准备做好一位母亲时,一定要严格、合理、有效的进行避孕。
参考文献:
[1] 秦情. 人流无痛≠无伤害[J]. 婚育与健康, 2011(19):46-47.
[2] 任凭. 浅谈无痛人流在现代的应用[J]. 健康必读旬刊, 2012, 11(11):307-307.
[3] 毋卫虹, 苟秀兰. 无痛人流300例观察及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6):64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