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喜军
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资源建设意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倡化学教师和实验管理员园地制宜合理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的同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丰富初中化学教学。对本校及周边局域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进行调查,以乡土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活动,重视和加强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初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 08-001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獻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8.00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 1年版)解读》(以下简称“化学课标解读”)建议“根据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开发、利用和管理好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把学习化学课程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1]。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农村学校,教师和实验管理员应组织学生对本地乡土化学课程资源作详细调查,把明显具有教育教学特征的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并开展有关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实践活动。对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教学研学活动中,将本校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实践成果向城市学校推广,并引领城区学校教师和实验管理员指导学生开展类似的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生活,就会发现农村周围有着广泛的、可利用的、可开发的、多样的课程资源,笔者认真将其整合合理利用、探究开发,并得以顺利地实施。
一、本校及周边局域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调查
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坐落于一山的阴面,其与另一山和一沟相绕。所在地为全县海拔最高,正常气温比其它地方偏低,春夏季节山清水秀,秋冬季节白雪皑皑。土壤潮湿,气候湿润,四季松柏长青。有会宁县五七农场乡村旅游景点,其中南京邮电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读者出版集团等高校和部门授予其会宁县五七农场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都有来自于兰州、上海等省内外的大中小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研学旅游、学农体验等活动。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少中学不知不觉的有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学农活动的强烈意识。
针对上述状况,该中学根据“化学课标解读”中“身边化学物质”主题下二级主题的内容标准中“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吸附、沉降、过滤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2];“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下二级主题的内容标准中“了解使用石油液化气、煤气、汽油和煤等燃料,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等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3]”的教学要求,并受活动与探究建议及提供的学习情境素材的启发决定以“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丰富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为主题开发课程资源。
经调查,可利用与开发的乡土化学探究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主要有如表l所示资源。
上述调查显现,可开发利用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环境的实际,体现了地方特色,又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丰富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具有较高的课程价值。
二、以乡土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把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入探究性学习中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之一。可以说,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习方式。近几年来,探究性学习活动已经在各学校蓬勃开展起来,这为初中化学教学开展乡土化学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笔者以水的净化和酸碱盐性质的应用知识为主,以乡土资源为背景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体验以生活为情境的探究活动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1.河水的净化处理
[情境引入]会宁因苦脊甲天下,其中缺水就是贫苦的一个方面。教师向学生讲述自己及学生的父辈那时求学时取水的经过,并将取得混有泥沙的泉水如何变清,再用来做饭和饮用的过程。
[情感教育]让学生自己在学习水的净化知识的同时,体会那时生活的艰苦,以激发学习的斗志。
[净化原因]自然水含有泥沙、腐殖质、藻类、细菌和浮渣,甚至可能有某些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质,一般不宜直接饮用,需要经过净化处理才能饮用,或作其他用途[4]。
[净化方法]①沉淀法:将水中不溶性杂质(固体颗粒物)加入絮凝剂沉降至容器底部;②过滤法:将水中不溶性杂质(漂浮物)用附有细网状物的容器过滤掉;③吸附法: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④蒸馏法: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探究活动]对自然界中的河水、井水、湖水等含有杂质的自然水,可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自制一些简易净水装置净化。将所找到的水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干净饮料瓶或矿泉水瓶中,放入少量的明矾,盖上瓶盖摇匀,静置一段时间后,待出现分层后将上层的清水转入另一干净矿泉水瓶中,也可用可乐瓶自制简易过滤器过滤。如果过滤后的水有异味或颜色,让学生加入一块木炭,再闻、观察。如果要饮用,可再投入适量漂白粉杀菌消毒。
[延伸探究]笔者所在学校自建校以来的一口井仍然有水,仅供学校的少数民族教师做生活用水。在乡村,水资源紧缺的地方,人们总是认为井水是最好的饮用水。为弄清井水的水质是否良好,设计区分硬水与软水的探究活动。
2.探究石块、蛋壳等物品的主要成分、性质
[生活经验]人们在使用食醋时不慎将食醋滴在地面或石料上是总是泛起一串串的气泡。
[提出猜想]食醋是酸性物质,滴在石料上能起泡,说明有气体放出。能和酸性物质接触,产生气体,说明石料里可能含有像Na2C03那样的碱性物质;考虑到石料的硬度大,因此石块中可能含有CaC03。
[实验过程]如表2所示。
[问题交流]①设计其他探究碳酸钙性质的实验;②区别Na2C03与CaC03的性质。
三、重视和加强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实践活动
倡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从动手、体验、感知中提取素材,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让学生得到了亲身体验生活和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课外实验有选择地动手实践。以下两个案例是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
1.自制木炭的方法
[提出问题]在我们家乡有这样的风俗习惯,过春节时“吃锅子”,就是以木炭为燃料,在圆形锅子里烧煮肉菜,与现在流行的吃火锅相当。一般农家都是就地取材,以自家已有的杏木、果木为材料自制木炭。
[材料选择]木质最好是果木,其中以枣木为上、桃木为中,事实上,只要是果木,都是上等的制作木炭的佳材,在我们家乡主要以杏木、果木为主。
[制作方法]在我们农家,一般选择大块的果木,把它埋在土炕的火堆里进行慢慢烧制,等木材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将其埋在土里,让其不要完全燃烧,烧制成功的木炭,当再次燃烧时,不能有大量烟出现,以发出红光为最佳。下面笔者以易拉罐为盛果木器,將细果木条装在其中(如图la),在煤气灶上进行烧制(如图lb),当木条燃烧不再有烟有焰,成红热状态时,关闭煤气灶(如图lc),用坩埚钳从灶盘上取下,放在地面上自然冷却或埋在土里快速冷却,自制木炭完成(如图ld),以备实验室中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木炭的燃烧已足矣。
[拓展延伸]当然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煤气灶换成炉子或火堆、把易拉罐换成大铁桶、从室内去到室外……
2.自制酸碱指示剂
[背景知识]酸碱指示剂是指能跟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起作用而显不同颜色的物质。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其中一种色素叫花青素,它的颜色随酸碱度的不同而变化,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中性时呈紫色;另一种叫胡萝卜素,它可随酸碱度的变化而呈黄、橙、红等颜色。不同的花木,由于酸碱度不同,或者色素的种类不同,因而会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
[提出问题]由于花朵的颜色因酸碱度的不同而变化,故我们可从有色的植物花叶中提取色素,制成酸碱指示剂。学习酸碱知识之后,笔者组织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月季花瓣自制了酸碱指示剂。于是又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既然用月季花瓣可做酸碱指示剂,那么其他花瓣或果实是否可以呢?学生们又以紫色卷心菜进行了同样的实验。
[查阅资料]三百多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首次发现:稀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紫罗兰花瓣变成红色,他就联想到利用某些植物色素指示溶液的酸碱性,于是波义耳建立起早期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
[制作方法]①采料:收集一些不同颜色的月季花瓣或紫卷心菜叶,用清水冲洗干净,取适量于研钵中(如图2a),用研锤研碎(如图2b);②提液:将研碎的月季花瓣或紫卷心菜叶用酒精浸泡(没有酒精可用度数高的二锅头白酒代替),搅拌(如图2c);③过滤:将搅拌均匀的捣烂月季花瓣或紫卷心菜叶用准备好的纱布包裹挤压过滤(如图2d),得到月季花瓣或紫卷心菜汁的溶液,取其液备用。
[实验过程]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取两三毫升白醋、肥皂水、自来水,将所得月季花瓣色素提取液用干净注射器吸取少许分别滴入三支试管中,观察其颜色变化;用同样的方法将紫色卷心菜汁液滴入两三毫升食醋、厨房清洁剂中观察。
[试验效果]盛白醋的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肥皂水的试管溶液变成墨绿色、水中没有颜色变化;紫色卷心菜汁能使食醋变为靓丽的红色、清洁剂变为醒目的绿色。
[注意事项]①研磨花瓣过程中加入酒精,是为了溶解果实和花卉中色素;②不论用水浸泡还是用酒精浸泡的胡萝卜和万寿菊的汁液所得溶液都不能做酸碱指示剂[5];③对于植物色素易溶于水的可用水浸泡,不溶于水的可以用酒精浸泡。
参考文献
[1][2][3]王祖浩,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06,98-100,128-130
[4]江琳才,钱扬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103
[5]刘秀芹.对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