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调查研究

2019-09-24 07:55曹春艳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反思性客体同伴

高 洁,曹春艳,胡 悦,陈 慧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西安 710100

1 问题提出

创新精神(spirit of innovation)是指人主动探索和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不断进取、勇于挑战、敢于发明创造的心理状态[1-2]。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学业与工作成就,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实现大学生个人成就、创新发展以及自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当代大学生大多具有创新精神,也懂得创新的重要性,但不能将所学的学科知识有效迁移、举一反三;缺乏理论性,容易错失良机。总体上处于不太成熟的状态[3-6]。大学生创新精神既受兴趣、独立性、进取心、创新意识和目的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智慧等内在的智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7]。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平台、加强高校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倡批判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以及改进高校的考试方式等途径提高[4-5,8-10]。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传统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侧重关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分析:一方面,主要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特征来研究[8-9,11],另一方面,总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提升策略[8]。大多局限于文献综述,缺乏用科学、规范的量表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进行研究,研究结论缺少实证支持,对其现状及问题研究还不够具体、深入。

该研究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进行调查,在分析大学生创新精神内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提升策略。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552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一272人、大二149人、大三68人、大四63人;男生68人,女生484人;文科专业247人,理科专业305人。

2.2 研究工具

该研究修订王洪礼(2011)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调查量表》为调查工具,量表以创新精神的理论为依据,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建构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灵活与变通性、标新立异性、批判性、反思性、教师支持、大学课程和同伴影响等7个维度,其中,前4个属于主体维度,后3个属于客体维度(即环境影响)。之所以要设置客体维度,是因为创新精神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是大学生个人遗传素质的影响,同时还有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外在影响无外乎就是教师支持、大学课程和同伴影响三个方面。问卷共39题,为了避免调查中的一些误差,其中设置了10道反向计分题。计分方式采用李克特的5点计分法,即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平均在0.775左右,符合测量规范。

2.3 统计方法

研究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特征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处于中等偏上水平(M=3.28),其中客体维度高于主体维度(如表1所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在创新精神的灵活与变通性、标新立异性、批判性和反思性4个主体维度中,其反思性相对较强;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支持、大学课程和同伴影响3个客体维度中,大学课程相对较低。

表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总体水平

3.2 网络环境下不同年级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差分析

网络环境下各个年级创新精神的客体维度均值高于主体维度,其中大三学生在主体维度和客体维度的创新精神方面均高于其他年级(如图 1所示)。

图1 网络环境下不同年级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均值比较

对网络环境下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创新精神的各维度得分进行方差分析进一步发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总体在不同年级上差异显著(F=5.387,P<0.05),其中,客体维度差异显著(F(3,548)=6.771,P<0.001),主体维度差异不显著(F(3,548)=2.133,P>0.05),如表 2所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在客体维度上差异显著,尤其在教师支持(F(3,548)=9.113,P<0.001)和大学课程(F(3,548)=8.291,P<0.001)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3.3 网络环境下不同性别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差分析

网络环境下不同性别大学生创新精神在主体维度上没有差异,客体维度上女生(M=3.43)明显高于男生(M=3.29),如表 3所示。

表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年级方差分析

注:F为组方差值,P表示显著性。

表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性别均值分析

研究将网络环境下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创新精神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在性别方面差异不显著(F(1,550)=1.643,P>0.05),其中主体维度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F(1,550)=0.020,P>0.05),客体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F(1,550)=5.271,P<0.05),如表 4所示。

表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性别方差分析

3.4 网络环境下不同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理科专业学生在主体和维度上高于文科专业学生。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网络环境下文、理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不存在差异(F(1,550)=0.000,P>0.05),如表 5所示。

表5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专业方差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特征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在主体维度上反思性相对较强,客体维度总体高于主体维度,这与刘红等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自主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反思,所以其反思性较强,也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12-14]。客体维度高于主体维度,说明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影响至关重要。开放的网络环境打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为教师的自主支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设置变得更加多元化,同伴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方便,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15]。

4.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在不同年级的差异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较为显著,尤其在客体维度上差异显著,主体维度的创新精神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大学生总体创新精神偏高。大三学生的创新精神最高,大四学生的创新精神最低。这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有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不利于创新精神水平的发展,相比而言,大三学生既不像大四学生那样承受巨大的压力,也不像大一大二新生还没有脱离高考应试的死板,心态比较轻松,适应了大学环境和大学课程,与教师间有了更深入有效的互动,能更容易得到同伴的相互鼓励与支持。在相对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大三学生较其他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更强[15-16]。

4.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在不同性别的差异分析

网络环境下不同性别大学生创新精神在主体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换言之,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内在的创新精神几乎是没有差别的。在客体维度上,不同性别大学生创新精神存在着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比男生高。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是因为男生理性意识强,有较强的主观能力,而女生较感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预[17]。创新精神也是如此,女生的创新精神比男生更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

4.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在专业方面的差异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在专业上差异不显著,但理科专业的创新精神得分比文科专业高,说明理科专业的大学生相对于文科生来说,创新精神较高,与刘红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一方面,理科生所学知识逻辑性较强,其思维较开放,更能了解时代的前沿,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另一方面,理科学生接受创新事物的意识和愿望较文科学生更强,理科学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创造新产品和新成果,更能够运用网络环境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水平[18-19]。

5 对策与建议

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需要高校积极开设网络创新教育课程,加强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支持力度,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需要学生加强反思性思维的培养,增进同伴间的互动交流。

5.1 加强网络环境下反思性思维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在主体维度上反思性相对较强,这说明培养反思性思维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激励他们去发现新事物,对某个问题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批判。反思性思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催化剂,可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0-22]。我们要利用网络工具培养大学生的反思性思维,例如: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写反思性日志,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思考,供他人参考,不断进行批判和反思,提高个人的反思性思维[9]。因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要加强反思性思维的培养。

5.2 加强网络环境下教师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支持力度

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客体维度上教师支持相对较弱,这说明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中教师支持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影响较少,应引起高度重视。大学生大多缺乏自制力,需要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鼓励他们对已有观点提出大胆的质疑,勇于挑战权威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评价其想法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消除学生害怕失败的恐惧心理。教师支持就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教师对其的支持态度和行为,包括学习支持、情感支持和能力支持[23]。培养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有网络创新素质,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才华,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中,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这样学生能够没有顾虑地进行创新创造。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理论和实践支持,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和提高。

5.3 开设网络创新教育课程,增进同伴间的互动与交流

网络环境下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创新精神在客体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大学课程和同伴影响,因此,应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增进大学同伴间的互动交流。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高校课程设置应更好地体现培养创新意识的功能,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创新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思维开发,是一种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思维、进行创新创造活动为主的教育,利用网络设置的创新课程,能让大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分阶段地锻炼创新创造能力[24-27]。在网络创新教育课程中,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主地合作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增进同伴间的互动交流。同伴影响在客体维度中得分较高,说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精神最容易受同伴间的影响,所以增进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策略。大学期间,学生除了向教师请教外,接触最多的就是身边的学生和朋友。同伴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自身的言行,同伴的观点也会影响自己的观点。大学生在网络中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相互评价,使自己的观点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而且同伴间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有别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能够让彼此更轻松、更愉快,也能更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5.4 加强网络环境下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提升创新精神

网络环境下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文科生的创新精神相对低于理科生。为培养网络环境下的人文素质,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策略:①教师要加强对其人文素养的熏陶,在网络课堂上以学生讲解的方式进行,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自己准备、自己讲解,勇于表达观点,敢于挑战权威,积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水平;②高校要设置一些人文网络课程,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学习有关知识,加深了解,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③大学生要加强网络环境下与同伴的互动交流,多与同伴沟通、分享自己的灵感,在沟通交流中不断创新出新的想法,同时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水平。

猜你喜欢
反思性客体同伴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摭谈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性学习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寻找失散的同伴
浅谈知识产权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