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慧,尹 思,杜 恒,杨秋叶
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西安 710068;2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西安 710061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在国内又称为“慕课”,是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免费开放式的网络课程[1-2]。MOOC教学模式的出现也给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有学者认为,MOOC教学模式更适于临床医学的教育课程,面对内容庞大繁杂、更新迅速的医学领域,MOOC可以为医学生和医师提供随时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方便、及时、快捷地学习更新医学知识[3-4]。而且,由于目前相对紧张的医患环境和对患者隐私的重视,医学院能提供给学生观察和跟踪整个疾病诊疗过程的机会越来越少,而MOOC教学模式能够填补相应的空缺,通过3D动画、视频、课件、临床手术演示等多种形式向医学生提供各个科室基础疾病讲解的课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学习自主性和针对性更强[5]。MOOC课程设置增加了大量的讨论版块,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可以对学员的问题及时作出反馈,使得学员对临床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6]。我国临床医学MOOC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该文针对我国主要的临床医学MOOC平台进行调查,分析我国临床医学MOOC教学的整体现状,以及临床医学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更好地促进我国临床医学MOOC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选取国内开设临床医学类课程的7个MOOC平台及其所开设的所有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进行现状调查及分析。7个MOOC平台均由国内机构开发,平台运作正常,并且可以浏览收集课程信息,以便于收集资料进行总结。
课题组通过查阅文献并参考国内外知名的MO- OC平台建设内容,自行编制了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状况调查表,内容涵盖5个方面26个条目,包括平台信息(临床医学课程数量、开发机构、开放学校数量等)、课程信息(临床医学专业分类课程、开设学校、课程数量、学时、周数、报名人数等)、课程授课形式及认证类型(授课形式、认证类型、先期知识要求、考核方式等)、主讲教师信息(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等)、师生互动情况(讨论形式、讨论帖数量、回复情况、教师发帖及参与互动情况等)。通过这5个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的整体建设状况、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
资料收集由两名网络调查员同时独立完成,资料收集时间段为2018年7月—10月。若两名调查员收集信息不一致时,第三位督察员作出最终决定,以确保资料的客观、公正和完整。对于课程信息无法完整收集的数据不予录入。
数据采用Excel 2003进行资料录入,对临床医学MOOC课程的现状进行描述及相关分析。
国内开设临床医学类课程的7个MOOC平台均面向大众,包括人卫慕课、医学慕课、超星慕课、果壳网MOOC学院、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和智慧树(如表1所示),均由国内机构开发,平台运作正常。截止2018年10月,调查的7个MOOC平台共发布临床医学类课程360门。其中,发布课程最多的MOOC平台为超星慕课,共发布临床医学类课程168门,发布课程最少的MOOC平台为好大学在线,发布临床医学类课程2门。国内高校仍然是发布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的主要机构,各平台开课高校数量由1~22家不等。
表1 调查MOOC平台基本情况
发布的360门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涵盖临床医学类的各个亚专业,包括外科学(84门)、内科学(136门)、儿科学(21门)、妇产科学(24门)、精神卫生学(13门)、皮肤与性病学(5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9门)、临床检验诊断学(6门)、眼科学(10门)、耳鼻喉头颈外科学(7门)、肿瘤学(12门)、康复医学(14门)、麻醉学(4门)、急诊医学(12门)以及重症医学(3门)。
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中,45.8%(165/360)的课程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57.2%(206/360)的课程会列出参考书目。目前,开设的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开设周数最短的为2周,最长的为37周。开设学时最短的为4学时,最长的为74学时。单集教学视频的时间长度为1~30 min。临床医学各亚专业课程的报名人数评价最少为363名,最多为8643名(如表2所示)。
表2 临床医学MOOC各专业课程的分布情况
共有22所国内主要医学类高校参与课程的发布,发布数量最多的高校为北京大学(37门),平均报名人数为2281名,其次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24门)、西安交通大学(19门)、中山大学(14门)、北京协和医学院(12门)、首都医科大学(10门)等,如表3所示。
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的授课大多是通过视频授课方式完成,占所有课程的97.8%(352/360)。此外,还有小测试(46.7%)、讨论(34.7%)、作业(56.7%)及阅读(14.2%)等,如表4所示。在MOOC授课中设置有期中考试的课程占10.8%(39/360),设置有期末考试的课程占29.7%(107/360),学期末有2.2%(8/360)的课程需要学员提交论文或者报告。42.5%的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未提及课程认证或给予学员学分,认证类型主要包括认证证书(35.6%)和结业声明(21.9%)。由于临床医学类课程专业性较强,因而,多数课程要求具备一定的先期知识的掌握(57.2%),也有14.4%的课程不要求先期知识的储备。
在教学功能方面,所调查的7大临床医学MO- OC平台中,均有课程介绍和教学视频及详细的教学大纲(医学慕课除外)。人卫慕课和中国大学MOOC相应课程有预备知识储备的要求,好大学在线课程设有视频字幕,人卫慕课、中国大学MOOC和超星慕课在课后设有拓展阅读资料或参考文献。因版权问题,所有平台不提供教学视频下载功能(如表5所示)。
在所调查的360个临床医学MOOC课程中,能够查阅主讲教师详细信息的课程为338个。其中,第一主讲教师中,男性201名(59.5%),女性137名(40.5%);职称为:教授/主任医师 258名(76.3%),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71名(21.0%),讲师/主治医师 9名(2.7%);学历分布:博士 322名(95.3%),硕士 14人(4.1%),本科 2人(0.6%)。
表3 临床医学MOOC课程的学校分布情况
表4 临床医学MOOC课程授课形式、认证类型和先期知识要求
表5 调查MOOC平台教学功能比较
在所有调查的临床医学MOOC课程中,仅有125个(34.7%)课程有互动讨论版块。其中,教师发布的主题帖最多达到28个,最少无主题帖;讨论课程回复贴最多达到2641个,讨论最少的为0,无回复讨论帖的课程比例高达63.2%(79/125)。
除了线上课堂教学活动外,仅有24个(6.7%)的临床医学MOOC课程设置有线下教学活动。其中,好大学在线平台的线下翻转课堂是一大亮点,学员在完成线上的网络视频学习后,在线下的实际课堂中就课堂内容与教师团队和其他学生现场交流。另外,人卫慕课、中国大学MOOC和智慧树平台的部分课程也会组织讨论会或以见面课的形式进行线下教学活动。其他MOOC平台在线下教学活动方面没有明确要求。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临床医学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临床医学的教学特点包括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实践操作性强、理论技术更新迅速等。传统医学的教育模式仍然是灌输性的,学生被动地接受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其依从性和主观能动性较差,教学内容往往较为陈旧、枯燥,不能很好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7]。因此,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临床医学快速发展的步伐。而MOOC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则恰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MOOC教学模式可以为临床医学教学提供丰富的、覆盖广泛的、专业性强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为生活和工作在偏远贫困地区的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专业的学习机会,能够及时更新国内外学术动态和前沿医学理论技术[8]。MOOC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个体化需求,根据各自的专业和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个体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从而提高了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9],加深其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MOOC教学模式也为师生和医务工作者之间提供了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可以便捷、高效地解决临床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交流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体会[10]。
我国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从2013年起发展较为迅速。2014年3月,中国首个医学教育MOOC平台人卫慕课的成立,更是开启了MOOC教育模式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先河。根据该研究的调查结果,在各大MOOC平台上开设的临床医学类慕课课程多达360门,20余所国内主要医学类高校参与了课程的制作和发布,内容涵盖临床医学各亚专业。但是,我国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同样具有资源分布不均衡和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临床医学类MO- OC课程的主要发布地区集中于北京、上海等高校密集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参与制作和发布的高校也主要集中于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呈现出慕课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均衡。因此,国内已有部分高校通过结成MOOC联盟的方式,旨在通过不同地域高校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整合优化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教育需求[11]。笔者认为,我国临床医学类院校可以各省乃至国内各大区域为单位建立医学类专属的MOOC联盟,进而成立全国性质的MOOC教学模式的合作。通过区域联盟的方式将各个培训基地的特色课程吸收至MOOC体系,丰富医学教学资源,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技术差距,使得优秀的师资和教育资源面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提高我国临床医学MO- OC教学的整体效果。
另一方面,该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临床医学MOOC课程质量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部分MOOC课程的质量不高,难以发挥显著提升临床医学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所调查的7家MOOC平台中,54.2%的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未提供教学大纲,43.3%的课程课后无相关的作业或测试环节,无师生互动讨论的课程比例也高达65.3%。尤其是医学慕课平台发布的临床医学类课程数量虽多,内容也涉及临床医学各亚学科,但大多为单个独立的学习视频或课件,既没有系统整合提纲挈领,也缺乏课程学习后的测试和认证,没有设置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或环节,显然难以达到高质量MOOC课程的基本要求。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医学类MOOC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课程制作水平还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互联网体系缺乏对MOOC课程的准入和认证标准,特别是临床医学类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设置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覆盖亚专业广泛,更需要有严格的课程核准和认证标准,这些可以通过上述提到的医学类MOOC联盟的建立统一制定标准。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缺乏统一的学习评价和认证体系,各慕课平台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不一,包括发放认证证书、结业声明等形式,学习结束后无相关认证的课程比例更是高达42.5%,这显然成为限制医学类MOOC教学模式发展的因素之一。笔者建议各临床医学类院校可以借助高校MOOC联盟统一制定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的学习认证体系,譬如:可以根据各专业学习的内容设置相应的学分,若该项学分获得主管教育部门的认证,亦可以与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课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生培养等实现学分的对接认可,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MO- OC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效应。
该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的授课教师整体素质较高,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大部分MOOC课程是由同一高校师资组成,也有少部分联合多个高校教师组建教师团队。目前,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的师资组成主要由授课内容决定,缺少专业的、分工明确的MOOC教师团队,以使得课程由制作设计到后期管理都得以顺利进行。笔者建议,支持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专业的MOOC教师培训,并推出认证制度,同时吸收非医学教学岗位的专业人士加入MOOC教学团队,全面提升医学类MOOC教学课程的设计和管理水平,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而提高我国MOOC临床医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在课程互动方面,与国外先进的MOOC课程相比,我国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存在讨论分区不合理、师生互动回复少、联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一方面,MOOC课程的互动平台设计不够完善,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在课外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师生互动讨论。建议医学院校的MOOC教学团队可以吸纳专业人士合理设计互动讨论专区,吸取学习国外先进的MOOC课程线上讨论的模式,同时可以通过举办线下活动、成立MOOC学习社团或小组的形式弥补课程互动性不足的问题。在MOOC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中也设置专职或轮流负责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师岗位,集中解答学员在课程学习中的疑问。总之,充分利用MOOC教学模式提供的交流平台,发挥师生互动讨论的学习优势,才能实现MOOC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最大效能和价值[12]。
MOOC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临床医学教育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医学“填鸭式”授课方式的不足,能够充分利用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激发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临床医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我国临床医学MOOC教学模式的应用虽然发展迅速,但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着各种的挑战和困难。针对目前我国临床医学MOOC教学的现状,建议各相关部门及临床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医学类专属的MOOC联盟,制定统一的临床医学类MOOC课程的核准和认证标准,加强专业的MOOC教师团队建设和培训,并将MOOC教学与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课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生培养等实现契合对接,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MO- OC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效能。相信在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能够抓住MOOC教学发展的契机,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临床医学教育的MOOC教学新模式,为我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