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智慧 王伟
[摘 要] 中职生在国计民生各个领域都有独特贡献,但作为产业大军主力军的中职生,社会地位仍处于较低层次,受歧视的局面仍未改观。虽然中职生职业技能牢固,但仍缺乏综合职业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大幅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提升中职人才的社会认同感,因此提出基于书院制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顶层设计,依托基于书院制建立多方协商机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奠定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010-02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加强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原有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普遍掌握一技之长,为未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技艺基础。但是社会对中职生普遍认同感低[1]。发展迅猛的职业教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职生的社会歧视,技能学习只是专业能力的一个方面,代表学习者在技术操作上达到了要求的水平,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求和变化,个人的发展职业生涯更有赖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着重对中职生进行人才培养。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引入书院制教学方法,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近年来,实施书院制教育成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探索方向。我国传统书院制度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现代书院制教育围绕立德树人,对传统书院制度稍加修改。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高校开始推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各大高校通过落实本科生导师制,结合环境影响,加强素质教育课程,同时积极拓展文体活动以及课外学术,通过第二课堂增加鼓励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机会,完成书院制人才培养。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融为一个整体,促进高校学生专业互补、全面发展。国内高等教育改革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发展道路,因此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顶层设计,通过转变学生管理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使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同时强化了校园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了高等教育优化的巨大变革。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培养模式,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使学生满足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打破专业局限,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自治”為管理体制,通过创造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激发学生自省能力,实现宿舍育人功能;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师生“双向”选择为导师制,通过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实现教师、学生自主选择,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特殊的管理体制,赋予教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形成教育和管理的“特区”。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顶层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以院系和专业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学生成长服务、日常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使学生得到个性化人才培养,并且实现多元化发展,依靠自主性成才。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采取柔性的管理模式,结合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均衡教育,强调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和谐发展,是一种对传统功利化教学“重专业、轻人文”的一种校正方式。
二、基于书院制建立多方协商机制
基于书院制建立多方协商机制,以中职教育目标为出发点,社会上普遍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才上职业学校,甚至上升到对人品的质疑。这样的偏见,使得职业学校招生或毕业生升学、就业,都面临一定困难。
当代中职生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创新的兴趣、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创新所必需的毅力。传统中职生培养模式注重中职生的“专才”教育,严重忽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书院制建立多方协商机制,注重“全才”培养。技能学习是中职生培养的重点,但被过分强调,使综合职业能力被忽视。现在中职学校只是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方法死板,趣味性不足,同一案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去讲,敷衍了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
基于书院制建立多方协商机制,以我国职业教育为主体,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然而传统中职教学模式,无法优化中职教育,使得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因此需要基于中职人才培养现状,对中职生进行书院制人才培养,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改变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使中职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唯一能够改变中职生被歧视的办法就是基于书院制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对中职生进行书院制人才培养,即在中职教育阶段加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该方法也是中职生未来发展的方向。
基于书院制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对中职生进行书院制人才培养,注重中职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专业兴趣,对中职生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改变传统以就业和考试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基于中职人才培养现状的书院制人才培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防止中职生因忽视甚至缺失人文素质教育,导致面对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不懂得对他人理解与包容,甚至出现人格偏执的极端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健全中职生人格,鼓励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甚至不同专业混住,促使中职生互相了解彼此的专业知识。
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奠定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奠定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中职人才培养现状的书院制人才培养的表现方式。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奠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自治”管理,改变传统中职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传统中职生管理体制行政性较强,不利于中职生个性培养。中职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面对多样的管理条文,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强调服从性,很少参与管理[4]。基于中职人才培养现状的书院制人才培养,强调中职生自我管理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校园日常事务和管理由学生自己管理,注重中职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从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能力。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后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中职生入学后直接进入班级的传统模式。中职生在入学后首先要接受1~2年的通识教育,通过通识教育提高综合素质。然后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再接受专业技能培养。同时中职生也可以自由选择导师,选择导师后可以再选择专业,也可以选择专业后,再选择导师,实现“双向选择”机制。
通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对我国中职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现代书院制教育模式,制定基于中职人才培养现状的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基于书院制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托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能够提高先进生产力,中职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培养途径在于校园教学。
整合優化教育资源后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中职生院系、班级固化模式,取消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学习和住宿。中职生按院系、专业以及班级划分,虽然减少了班级凝集力,不利于分类集中高效管理。但是改变了不同专业、院系之间相互独立的现状,增加了各个中职生跨专业交流的机会,使得中职生知识面拓宽,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5]。书院制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中职教育为本,对学生采取柔性的管理模式,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均衡中职教育,强调中职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和谐发展,是一种对传统功利化中职教学“重专业、轻人文”的一种校正方式。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后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能够满足我国对创新型中职人才的需求。在中职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教育脱节的现代社会,基于书院制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后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全才”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总而言之,基于书院制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中职生人才培养更加合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四、总结
本文提出了基于书院制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顶层设计,依托基于书院制建立多方协商机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奠定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完成本文提出的研究。基于书院制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求和变化,为以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毅.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大学书院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339(6):2.
[2]陈思,施燕琴,马猛,等.基于“两制四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实践[J].高分子通报,2017(11):84-89.
[3]林琳.基于全人教育的香港中文大学人才培养特色与启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7):258-261.
[4]王屹,王立高.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中职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特色项目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6):62-66.
[5]于济群.“2+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优化: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