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师生互动师德建设初探

2019-09-23 01:44刘雯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7期
关键词:工学师德师生

刘雯

[摘           要]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为了探索师德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通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提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师生互动师德建设模式的一些拙见。

[关    鍵   词]  工学结合;师生互动;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200-02

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师德建设新模式的期盼

(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参与对象的开放度不够,学生应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传统教育思想将尊师看作学生天然的本分,甚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将天、地、君、亲、师并列为人世间的至上权威。作为一切人伦秩序的终极依据,将教师奉在高高的神坛之上,学生甚至整个社会都只能敬而仰之,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天然的甚至略显盲目的尊崇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形成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参与对象的封闭性太强、开放性不够的局面。

在“知识大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笼罩在教师头上固有的神秘光环逐渐弱化,教师应自觉地走下历史的“神坛”。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中也得到普及,基本上学生人手一机,师生之间会通过QQ、微信等平台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同时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听到。教师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自己的综合素养来影响身边的学生,改变以往的学生因为畏惧教师权威而被动学习的思想,转变为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而发自内心的钦佩和尊重德才兼备的教师。学校也对教师的地位大幅度提升,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学生的主体性不够,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能动性

尽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倡导多年,但应试教育仍然余威犹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很大程度上弱化,甚至湮没了学生在师德建设上的主体性。学生很早就对家长、教师和师傅的长期关爱当作一种习惯,对失范行为也未能理性抵制。由此可见,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只有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才能走出僵化的泥潭,为师德建设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1]。

(三)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评价标准不够完善,对学生评价及社会评价应予以高度重视

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提升,各个高职院校对师德建设较为重视。对师德建设的衡量标准最常见的是用一定的制度加以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比如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以此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使师德精神进一步升华。建立一套体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长久而言也日益凸显一些问题,而且越来越明显。比如,有些教师为了能尽早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而身心疲惫不堪,压力极大,一直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以至于应付差事而草草了事,感受不到职业的自豪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也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最终会使教师对评价标准产生不信任及反感心理,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

高职院校制的建设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内心想法,并结合教学实际,提供更为人性化、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去使教师可以对这份职业有着高度的热情,并且愿意坚持下去,只有注重师德的激励、引导、内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训指导人员在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对策研究仅停留于理论,应合理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师德建设模式

首先,对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研究方法多数是来自于参考的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尚未形成严谨的方法论体系,这也使研究结论有“纸上谈兵”之嫌,并未贯彻落到实践中,提出的对策也有待研究。其次,难以真正地推广开来,实际调查中可知针对高职院校组织及人员特点难以进行实证研究,很难对高职院校建设模式进行更为深入的归纳,在国内的文献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校”“师德”“模式”搜到的资料寥寥无几,师德建设严重滞后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学习教育部树立的师德楷模,实践中也有一定收获,但典型的示范性、代表性也有其局限性,人们学习起来有时感觉勉为其难或可望而不可即,难以持久。

师德建设的所有研究应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践中找到落脚点才有意义,只有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模式”研究,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它的要点是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出发,分析主要矛盾,加以科学合理分类,给人提供“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是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2]。

二、高职院校师生互动师德建设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遵循“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师生互动师德建设模式遵循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很少地体现出教学相长的重要意义,师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和谐而平等会让彼此更加信任,师生形成友好互动共同进步的和谐局面。

(二)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规律相符合

通过师生互动师德建设的落实,教师会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良好道德的养成与提升,仅仅靠自己闭门造车、墨守成规是很难有所进步的,需要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懂得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进行调整与改正,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经常的互动交流,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并以教师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道德养成需要依靠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一方面是外部动力,即通过周围环境对教师进行反馈与激励,尤其是师生互动,对教学质量和师德建设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是内部动力,就是来自教师自身的修养及自我约束。内、外动力的充分发挥,提高了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效率,创新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三)符合高职院校师生特点

时代变化迅猛,高职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内涵发展,在此就需要把握和尊重高职院校師生的认知特点和主体性,而高职院校师生互动师德建设模式的构建将成为极有价值的例证。相较于中小学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是以“双师型”、研究性为主,往往专注于某个领域,比较看重学生的建议,因而在师德建设中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相对思想较为成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自己的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否良好有着自己客观的判断标准:他们思想活跃,青春洋溢,对实现自我价值有着自己的想法,也比较愿意参与到师德建设中;他们会多角度地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判,尤其是喜欢与师德良好的教师学习成长。因而,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师德建设,符合师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师生互动师德建设模式也势在必行。

三、高职院校师生互动师德建设模式的实施

首先,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师生互动共建师德的舆论氛围。以本人讲授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为例,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我对学生讲:你们现在是大学生,学习方法上再不能走应试教育死记硬背的老路,我们要走开放教学、互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新路。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更新观念。

其次,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师德实践。教师要先行动起来,发挥导向和引领作用。例如,教师课堂提问:“绘制零件图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学生的反应比较怯懦和迟钝,没有人愿意主动起来回答。于是,我将班级分成若干组,将往届学生完成的存在问题的零件图分发给各组,每组一张,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讨论罗列出零件图中存在的问题,由各组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我做出总结,对学生正确的判断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判断错误或遗漏的问题加以强调,既促进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点,又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师生的互动活动,自然而然地开展了师德建设工作,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携手进行师德建设的构建,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和谐而夯实基础。以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模式为例,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针对本课程特点,我开展了项目教学法,并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形成主要进行任务事实、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实施方式,参与编写机械制图与CAD校本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受到学生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师生共享师德建设成果,互为动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让师德建设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闪光。

参考文献:

[1]魏鸣.新时期师德建设浅议[J].中国教育,2008(9):59.

[2]董云川.论题:大学生视域中的师道尊严[J].高校发展与评估,2008(3):36.

猜你喜欢
工学师德师生
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农学占比最高
致良知与师德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麻辣师生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论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实践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