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学课程实施难点及对策研究

2019-09-23 01:44王皓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7期
关键词:国学中华考核

王皓

[摘           要]  国学作为高职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的课程,与本科院校的同类课程有很大区别。从国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分析,总结从教学内容的确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到考核方案的改革等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国学课程;难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48-02

近年来,职教领域响应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在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这个意见的指导下,许多高职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

职业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国学课程,既要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还要兼顾国学作为传统文化课程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找准难点、研究对策,对开设好此类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国学课程实施的难点分析

(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对课程的功利化认知

在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普遍把在校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国学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偏于长远效果,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大一学生的随机采访与相关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认为有必要开设国学课程,但对国学课程的内涵和意义却有着各式各样个性化的理解,基本不会把国学课程的学习与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相联系,也很难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所以,国学课程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心里只不过是专业学习中的一点“调剂”,主要用于完成学分。改变学生的这种功利化认识是在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实现教学目标必须攻克的难点。

(二)国学课程内涵的广博挑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

“国学”一词的内涵发展有着极其漫长的历史。国学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 以教国子小舞”中,是指承担礼乐教化的机构。直至20世纪初才逐渐成为今天意义上的“国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代名词。关于国学一词的界定,学界有多种观点,但无论哪种观点都不否认国学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思想。可见,国学的范畴极其广泛,可以包含医学、建筑、戏剧、书画等内容;从学科划分来看,可以包含哲学、宗教学、史学、文学考据学、礼俗学、版本学、伦理学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灿烂,要在如此庞杂的知识构架中遴选高职国学教学的内容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把握也是极大的挑战。

单一形式的国学经典诵读显然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但专一、精深的国学研究也非高职院校学生的必需。

(三)信息时代发达的资讯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新挑战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在《意见》指导下,相关行业纷纷响应,担当起文化复兴的使命。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学知识竞赛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还有将国学与音乐结合的《经典咏流传》等。此外,还有相关国学刊物出版。影响较大的还有各类自媒体的国学传播,国学网站的建设以及大量在线国学课程的開发,使学生获取国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非常多,选择余地也很大。单一知识传授型的国学课堂对高职学生根本没有吸引力,很难满足当前学生的需要。这是新形势下国学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革新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国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四)传统考查方式不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一直是难点。考核评价的机制体现着该门课程的理念及培养目标。知识检测型的闭卷考试不适合高职国学课程的考核。提交论文的开放式考查又有较强的随机性,论文原创性的考证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难以反映学生付出的努力和学习的成效。

二、解决高职院校国学课程实施难点的应对策略

(一)针对学生对课程认知的偏差,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传统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国学课程就是要带领学生亲近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国学精粹熏陶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从正面、积极的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国学教育不仅在塑造人格、提高人文素养方面责无旁贷,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传统的“忠、义、礼、智、信”等价值观与现代职业道德联系起来,让学生逐渐明白人文素质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长远影响着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可以通过儒家思想精髓的探讨,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领悟到国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与职业能力的提升有关,还与未来的生活有关。

着眼于职业发展需求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产生较强的“获得感”,才能真正转变高职院校学生对国学课程的认识,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国学内涵丰富,难在取舍,胜在资源丰富。2017年发布的《意见》在文化传承方面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这个纲领性文件为文化传承的内容做了明确的指导。具体到高职院校的国学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则还需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总体要求与目标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的国学课程必须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点,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结合《意见》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明确國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的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依据这样的原则,可以确定以下内容应当是国学课程的应有之义。

1.结合儒道经典,传递修齐治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树立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培育新时代的职业操守。

3.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成就,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珍贵精神财富,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些内容可以具体化为独立教学模块,如思想哲学、传统节日与习俗、传统礼仪、服饰曲艺、古代科技与发明创造、汉字与传统文学、宗教文化。

高职院校的国学课程不能仅仅就人文素养谈文化,这样的国学课堂往往目标模糊,脱离学生学习需求,最后沦为教师个人的“自娱自乐”,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另外,学生要获取知识并非难事,但能力的提升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国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相关国学问题的探讨,开展思辨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沟通协作等能力训练,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程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一部手机即可查询想要获取的知识。实际生活中,学生也是“机不离手”。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建立云班课是一个理想的对策。云班课的形式既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持,避免课堂上知识的简单传递,也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便利。移动教学平台多样化的功能模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国学课程的吸引力得以提高。

相对国学课程的丰富内容而言,教学时数的安排是极其有限的,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的需求,建立国学资源共享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四)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高职国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应该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评价和过程考核。

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多元化考核机制是国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可以得到更客观、多元化的考查结果,还在优化课程教学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多元化考核机制涉及考核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学习小组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多维化(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度、学习效果综合考量),考核方法多样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合)。

三、结语

实践证明,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才能改变学生对课程的偏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更能检测教学效果。通过高职国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学生自我认知和适应社会的水平得到提高,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非技术性环境,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晶.谈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王媛媛.高职院校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12).

[3]傅瑞敏.高职通识教育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6).

猜你喜欢
国学中华考核
“垂”改成“掉”,好不好?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