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本质回归

2019-09-23 08:29姚玉琴卞小利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学

姚玉琴 卞小利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儿童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切课程。道德与法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能促进情感认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精神认同,涵养道德与法治信仰;价值观认同,完善并实现个人价值。道德与法治中传统文化教学存在“去情感性”“去儿童性”“去价值性”,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不注重与当下儿童生活联系,不注重用当下的方式习得传统文化,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演进与当下表达。重拾情感意蕴、回归儿童立场、凸显价值引领是道德与法治中传统文化教学的本质回归。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教学  传统文化  本质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言下之意,就是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挺直精神脊梁,增强文化自信。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儿童优秀传统文化最适切的课程。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涵盖了德育、规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与传统文化的诸多教育内容相互交融;其核心是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而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帮助儿童社会化,以达到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目的;其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1]不谋而合。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探寻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要附上当下时代的印记,只有激活当下的动力因子,方能构建与时代步伐一致的先进文化与德育观。

1.情感认同,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根本目的在于内化为人的心理、精神与情感[2]。传统文化是有民族性、生长性的,致力于把道德要求内化为儿童的情感需求,根据儿童社会实践的变化及时调整传统文化建设的策略与内容,激发与维护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精神认同,涵养儿童的道德与法治信仰

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时代性。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了相关法律知识,传统文化更加完善也富有时代感。从崇德尚贤的精神引领到法治精神的遵从规范,由学习模仿到文化认同并成为儿童的一种信仰。由“道德信仰”上升至“法治信仰”,更加符合现代契约社会的制度规则。

3.价值观认同,完善并实现儿童个人价值

涵养当下时代元素的传统文化是能够经得起岁月检验的,向善的理念能够一直为人们所需要,在过去人、现代人、未来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传统文化把跨越时空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转化为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规范了人们的言语及行为,增强了文化自信、认同与归属感。通过完善自身道德观念、精神品质、行为素质等素养系统,实现儿童的个人价值。

二、道德与法治课中传统文化的教学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继承”与“创新”并存,另一方面要秉持“发展”与“传承”目标,挖掘和整合当下的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含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存在“去情感性”,不注重与儿童生活联系

“道德知识不仅是规范意义的体现,而且具有多层次性;不仅是孤立的历史沉淀,也是流动的情感体验。”[4]当下普通教者对于道德与法治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停留在“吟诵”“知识传授”层面,缺少传统文化的情感意蕴,只是灌输倾向的教学,读一读,讲一讲,随意的模仿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知识窄化为传统文化信息,其丰富的内涵就难以呈现,致使教学无意义。

实际上传统文化知识中天然联系着情感因素,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将两者割裂开来,不注重与当下儿童生活的联系与对接,就削弱了傳统文化教学的价值,难以得到儿童的认同,更不会得到传承与发展。

2.存在“去儿童性”,不注重用当下的方式教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普遍表面化,如“古诗词中的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上“团团圆圆过中秋”活动板块),教者不去发掘整合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儿童因素,只是一味地说教,不注重用当下的方式来教授传统文化,就传统教传统,领悟不出教材隐含的传统文化,使文化僵化成了传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少儿童立场,忽视儿童的先在状态和内在需求,当下设计的体验活动普遍没有挖掘儿童生活素材与特性,没有寻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下儿童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以及兴趣点,儿童无法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捕捉、体验真实的传统文化德性品质,建构无价值。

3.存在“去价值性”,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演进与当下表达

“立德树人”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层次来理解,通过确立我国整体德育目标,找寻到我国传统文明中不断传承的优秀文明与文化脉络,将现代文明素养发展与传统文明品质相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5]。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图谱。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中应该抛弃的一些不良习惯并没有明确指出。感恩教育只针对父母亲人、老师,忽略了对国家培养的感恩、对社会、对他人帮助的感恩、对大自然无私给予的感恩等,普遍缺少价值澄清与引领,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演进与当下表达,最终没有呈现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本质回归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要超越当前符号性表层化的教学藩篱,必须重拾情感意蕴,回归儿童立场,凸显价值引领,释放凝结于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力量,搭建儿童与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关联,引导儿童深度参与学习过程,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下时代精神的对接,形成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期待、传承与发展,才能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本质回归。

1.重拾情感意蕴

品德课程始终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为首位,体现了课程以育人為本的价值取向[6]。因此,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重拾情感意蕴,释放凝结于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力量,逐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情感卷入对儿童渗透积极的价值观期待

价值观认同是一个由外到内、由认知经由情感到意志、由观念到行为的连续推进过程。教师对学科的认识、理解与把握,不仅仅在于学科知识储备、教学技能与技艺,更多体现在教师对学科的热爱上。

某教师特别喜欢民族文化,在教学“共同的家”时,将56个民族特点特色以及风俗习惯,根据自己的访问与对话,制成个性化PPT,把抽象的传统规范化为具体的道德形象,以具体情境还原传统文化知识的丰富内涵,以生命形象呈现传统文化之美,是最容易打动儿童的。教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活动中就转化为丰富的个体和群体情感体验。情感卷入,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深刻的理解、积极的价值观期待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情感温度的诠释与解读。当教师的思想与行动、认知与情感以生命体验的方式向孩童展现时,它的教育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2)情感联系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

道德知识不仅是规范意义体现,而且具有多层次性;不仅是孤立的历史沉淀,也是流动的情感体验[7]。课堂教学只有与儿童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激发儿童主体传统文化知识的情感要素,才能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儿童的情感需求。

例如,在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教师不仅讲授了我国中医药历史的进程,阐述了阴阳、五行、经络以及养生等内容,很好地诠释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文化特点,现场还为孩子进行脉诊、推拿与针灸等。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带入真切的情感,对教师的输入作了积极的回应,在移情与体验中明白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样,教师很容易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通过移情性的回应影响儿童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教师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以及调整与重构,都深深影响着处在不稳定期与波动期的儿童价值观建构与形成。

(3)情感驱动提升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评判与选择

道德知识不同科学知识,它是主客观融合的知识,具有鲜明的情感属性[6]。只有把传统知识置身于具体儿童生活情境中,才会产生不同的道德情感,这些情感驱动着儿童对传统文化做出选择与判断。

例如,在教学“做诚实孩子”时,教者从损人利己、不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不损人不利己等维度选取生活情境,让儿童体验不同的道德情感冲突与碰撞,对说谎的行为进行具体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只有对传统文化做出具体而细致的分析与诠释,才能让儿童在这样真实而多元的具体生活情境中,真正体味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情感与现实意义,并在多元情境中进行道德推理与判断,做出相对比较优化的选择,使儿童主体的道德理性能力得到发展。

2.回归儿童立场

基于传统文化的童年价值就在于回归儿童立场,让儿童获得更多直接的兴趣。唤醒儿童先在的经验,搭建儿童与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关联,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1)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儿童元素,与儿童生活联系

西方传统节日受到儿童的喜爱与追捧,是因为其节日植入了大量的儿童元素。如圣诞节有圣诞老人、糖果、圣诞礼物以及圣诞树,复活节有画彩蛋、藏彩蛋、找彩蛋等节日符号。这带给我们传统文化教育很多思考与借鉴。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里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内容,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儿童元素,如端午节组织儿童收集粽叶,学包粽子,制香囊、佩香囊,家家挂艾草,进行端午浴,戴五彩线……建立传统文化与儿童当下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赋予并放大传统节日符号,引导儿童体验生活的传统文化,实现以小见大,寓教于乐。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儿童才能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增进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2)珍视传统文化中的体验元素,与儿童兴趣链接

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孩子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孩子[8]。这意味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课堂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的兴趣和心理需求,才能引导儿童深度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体验、思想、态度及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游戏快乐多”时,让儿童分组进行“骑马马”传统游戏的比赛活动,教者一开始就让儿童进入比赛,第二小组获得比赛第一名,其他小组成员都不服……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要创造儿童喜欢的传统文化活动,尊重儿童对世界特有的看待方式,尊重儿童内在的心理需要,让儿童在快乐的传统游戏活动中,拉近儿童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并对传统文化的信息进行加工与意义建构,折射传统游戏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习得传统文化。

(3)生发传统文化中现代元素,与儿童经验联结

杜威明确指出,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社会背景的各种要求所引起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9]。

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吃饭有讲究”一课,“我在餐桌上”板块,通过几幅场景图片隐含了尊老爱幼、行为礼仪、家庭温暖等传统文化。接着教者出示当下饭桌上比比皆是玩手机者、用自己筷子给别人夹菜等场景。儿童道德成长基于儿童自身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经由成人的引导而得到发展。教者没有把传统礼仪直接给予,而是寻找拓展儿童经验的途径。将这些生活场景再现,让儿童演一演,促使儿童体验与表达自身的经验与感受,明白吃饭时玩手机等是不礼貌的行为,从而生发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最大限度地增强德育实效。

3.凸显价值引领

过去传统文化教育特别在意未来的教育价值,忽视当下的教育价值。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课堂不仅关注未来的教育价值,更加关注当下的教育价值,凸显价值引领,注重传统文化的演进与当下表达,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下时代精神的对接,逐步养成儿童“珍惜当下”的现代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

(1)正面引导,从价值渗透走向价值开发

正面事例所折射出来的道德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善意的谎言也必不可少,运用故事明理、对比思考的方法,引导儿童明白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善意的谎言,对于我们的生活很重要。

教学“做诚实的孩子”时,教者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位老师跟孩子们说他可以预测未来,如某某将来可能成为数学家,某某能当作家……在老师的鼓励和塑造下,孩子们变得特别勤奋好学。几年后,大批儿童以优异的成绩迈进了大学的校门。怎样看待老师的谎言?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善意的谎言?这里的谎言变成了理解、宽容、尊重等。为他人着想的谎言是美丽的,能给人以安慰和帮助,同时与说谎进行辨析,明晰善意的谎言不是不诚实,而是一种处世的方式,一种道德上的美好。从价值渗透走向价值开发,引导孩子深入理解“诚实”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在生活中践行,过“诚实”的有道德的生活。

(2)反面智慧,从价值隐性走向价值澄清

反面事例选择要富有智慧,不得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压力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反面作用,反面事例要紧扣当下,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呈现正面导向的价值。

诚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教学“做诚实的孩子”一课,为了让儿童深入地理解不诚信的危害,教者出示了现代社会失信于人纳入不诚信系统的报道。不诚信纳入征信系统黑名单是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全社会对诚信的重视。反面事例很好地揭示了现代社会诚信的内涵,不仅涉及到道德层面,更涉及到法治层面。道德教育,需要从价值隐性走向价值澄清,端正儿童的认知,引导儿童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3)道德两难,从价值选择走向价值引领

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认为,由道德困境而激发的道德冲突是道德判断水平的重要条件。创设道德两难冲突情境,注重传统文化的演进与当下表达,要结合现代的观念系统进行辩论,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异中求同,统一观点。

如经典的“孔融让梨”案例,在古代那个尊卑有序的时代,孔融这样做符合礼仪的要求,也体现了自身的素质。那么现代社会需不需要“孔融让梨”呢?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孔融让梨是一种美德,意在提倡凡事要懂得谦让。竞争是一种动力,但是现代社会更提倡“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及意识。从价值选择走向价值引领,教者要结合时代元素让孩子理解竞争的内涵,梨子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通过良性竞争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无论是精神还是内容,无论在教育还是其他领域,无论对于民族还是世界,都有其时代发展的意义。融入当下时代元素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发展都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紧扣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重拾情感意蕴,回归儿童立场,凸显多元价值引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儿童个体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化传承发优秀传统文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

/content_5163472.htm /2017-01-25.

[2] 孙耀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3]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

017-01-25

[4] 乔建中.道德教育的情绪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蕊.“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学科德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6] 成尚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7] 易连云,邓达.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与德育课程变革[J].教育研究,2007(02).

[8] 卢梭.爱弥尔: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姚玉琴(1971-),女,江苏灌云人,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级教师;卞小利(1978-),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