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德育教学实践性的现实路径探究

2019-09-23 08:29田穗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德育工作

摘   要  实践性是德育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独特优势。德育教学的实践性直接关系教学成效的高低,对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现阶段的德育教学实践仍存在浮于表面、形式脱节等短板,急需提高德育教学的实践性。唯有以实践应用为出发点,以经验案例为基础,拓宽德育理论,拓展德育方法,打造德育新实践模式,提升德育教学的实践性,才能不断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德育的时代进步与创新发展,使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得到深化落实。

关键词  德育工作  理论教学  案例教学  实践教学

德育教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应用性教育,德育教学的最终成果不只在于对德育知识的认知、对德育行为的认同,更在于对德育生活的践行。学生道德素质的成长、成熟、成功,需要德育知识和运用方法,也需要德育事件的认知和梳理,还需要道德观念的笃定和信仰的形成,这些需求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来又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因此,必须从实践出发重新审视现代德育发展现状,将实践性作为德育教学的首要参照物,才能理性客观地对德育教学做出更具可行性的改进和完善[1]。

一、德育教学的实践属性

1.德育对象是实践主体

以学生为实践对象、教育主体,是德育教学的核心要义。当德育教学将主要精力聚焦在学生个体上,而外在的理论知识发展无法满足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趋势,那么植根于生活的实践性教学就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在这种取向下,德育不再是由外而内,而是主张学生带着生活进课堂、带着理论去生活、带着思想去实践。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自主思考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道德素养。新时期德育对象的数量更多、诉求更多、矛盾更多,很多都是即时发生无法预判的,是快速爆发而非风险可控的,这就需要通过德育实践不断细分受众类别、梳理个性诉求、解决矛盾隐患[2]。

2.德育内容是实践经验

要引导学生接受德育教学,就必须走近学生,激发其内在动力、启发其内生潜力、诱发其正确成长。这就要求德育内容必须来自生活实践,使实践经验成为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德育工作者開始有意识地在教材内容中引入人物、事件等鲜活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列举一些身边可闻可见的案例,启发学生将相对枯燥的德育知识具体化为有色彩、有温度的现实生活。实践证明,只有具有生活气息的案例、具有鲜活特征的人物,才能让学生从一些道德现象、事件中看出端倪,详细剖析,在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德行向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3.德育过程是实践形式

德育教学是作用于人心、体现在行为上的教育活动,需要让教育主体自身具有切实感受,自愿做出改变、自主开展学习。这种切身的感受过程,其实质是在德育标准下的感性认识不断重复,最终达到理性认识,或者对理性认识不断解读,最终实现认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开始在日常课程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亲身经历为蓝本,以学生未来生活为方向,在课外广泛开展生活实践与德育活动,打造第二课堂。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自身实践,对德育知识进行深化,培养自我认知的素养,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德育评估是实践指标

德育教学的落脚点在于提高教育主体的道德素养,使其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对德育教学的成效评估必须也只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证明,因为学生的道德素质高低不是通过德育知识的成绩打分可以得出,而是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检验。从德育教学本身评价指标上看,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记忆并非难以理解,难点在于让道德转化为行为,让自我遵循成为日常习惯。这种理论向实践的转换,必须要在大量应用中,甚至是多种试错事件中才能最终成功,这种评估的第一导向应当是实践,并且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较广范围内、较多事件的综合评价,这就需要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3]。

二、提升德育教学实践性的路径

1.找准德育教学实践性的切入点

(1)以尊重生命为本质,避免盲目屈从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德育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这种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心智的成熟,也是行为的规范、习惯的养成。德育应当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将生命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德育课堂内外,既能够充分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又能够加强对外交际、社会交往,并在此基础上站在生命发展的角度,从人类发展、自然进化、世界进步的视角看待当前的道德品质所处状态,审视自身生命价值。在德育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自我诉求,体现学生主动意识,对德育实践行为的开展和实施不应是学校安排的硬性任务,而是在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协作下的践行。只有把学生充分发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对德育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2)以人性发掘为根本,避免流于形式

德育教学成效的显现在于让学生拥有一定意义上的自律,同时能够在道德品质的引导下自主思考、自主行动,作出符合人性发展的决策。这就要在德育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把人性化作为实践开展的首要因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在面对生活实践时拥有更多从容选择。这种实践的过程应当是能够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不能仅停留在表明,看似热热闹闹,内心波澜不惊,一旦学生的情感没有调动起来,就很容易使德育教学实践中的主体都按照自身利益最大的策略执行,也就难以实现德育教学的真正效用。

(3)以生活背景为蓝本,避免短期行为

德育教学的开展不是盲目行为,知识的采集也不是广撒网,都需要紧密联系学生实践、地区实际、时代生活。从内容上要把更加鲜活的生活案例加入进去,让学生课上听、课下行,亲身感受道德的力量;从形式上要与社会接轨,把时代气息及时引入德育教学,让学生处于德育发展的全包围环境中,从而推动他们以生活为基础、以案例为蓝本,积极思考人生,践行道德规范。这个实践过程要进行长期阶段性规划,要和思想道德培育的作用周期相契合,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密德育实践频次,除了现有的德育相关节日、德育相关场所,应当专门设立德育实践基地、德育培训场所,使德育实践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实际,又具有典型性。

2.夯实德育教学实践性的落脚点

(1)以“事例”为核心,进行外延拓展

必须高度重视实践事例在德育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加快更新、创新运用。一方面,要进行实践事例端口前移。事例搜集不限于书本经验提供,而是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传统文化道德案例、地区特色民俗事件进行搜集整理,结合时代发展的热点、热词、热度进行重新解读。结合各类社会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对当前一个阶段的社会焦点、民生热点进行德育分析,运用道德规范进行剖析。另一方面,要推动效力后延。在德育教学中出现的实践事例,只要与生活紧密相关,就有较大可能性会成为学生开展自主德育的模板,实践事例中出现的人物,就会成为大家效仿的对象、膜拜的英雄。因此,要对特定实践事例效用进行跟踪,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总结德育成效[5]。

(2)以“拟化”为重点,开展情景重现

加强德育教学的实践性,从现有教学资源和手段来看,应当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刻意营造一种虚拟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德育实践,获得亲身感受。这种情景是与现实密切相关,运用教学手段、团队协作打造的类似场景。一方面要让情景重现。课堂情景基于现实生活,是可以真实发生的,它和生活事件一样也具备故事的六要素、事件的起伏等。这种情景可以是一段历史事件、一个社会问题、一项科学实验。另一方面要打造模拟课堂。虽然情景来源于生活,但是它是可控的,是置于德育教学的大背景下,有着特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事件。教师要及时实现情景干预,以保证情景设置在预定框架内引向正确的道德标准。

(3)以“体验”为关键,推动素养提升

德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切身体验是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行动发起人、参与者、评价员,通过德育体验将道德品质变成鲜活的生活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对自我行为进行纠正、对自我发展进行规划、对自我状态进行认知。一方面是注重心理体验。德育需要时间上的长期持续浸润或者事件上的多次重复,不断加深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使其对个体生活经历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产生关联思维。这种体验一旦成形,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是注重提升道德素养。体验的内容不仅需要统一形式的活动,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类细化,结合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现实问题进行解读,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道德事件的解决。

(4)以“理论”为指导,促进知行合一

实践是德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德育教学的全过程管理要素,只有当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达到一定层次,真正成为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为自觉,德育教学才算是显著有效的。德育教学实践的本质应当是知行合一,德育知识和德育实践要实现高度统一、有效结合。一方面,德育实践大多是感性认识、是碎片化的事件展现,需要德育知识的引领和指导,必须将理性知识放在德育实践之前进行明确,在实践中进行修订和完善,而不是让学生去众多实践中体验、去海量信息中筛选,这样的实践成本太高、代价太大,也容易引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德育知识必须坚持实践导向,将生活化的实践事件吸收进来,用事实说话,用事件说理,从而提高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认知度,提升学生的情感认同度,继而实现德育知行合一。

3.抓住德育教学实践性的关键点

(1)搭建德育实践平台

教育实践证明,德育实践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进行单兵作战,而是要集合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进行集团作战。以实践为首要教学方向的逆发展德育模式下,寻求合适的实践场所、设定合理的实践时间、确定科学的实践路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德育实践应当与学生志愿活动、节日活动,与地区民俗风俗、文化习惯紧密结合,由德育工作者带领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德育活动;应当深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着力打造德育实践实习基地,向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申报德育实践岗位,尽可能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应当充分运用社会各类媒体,将德育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结合,为实践平台提供更大助力。

(2)营造德育实践氛围

学校是德育实践的主要阵地,要在学生周围形成德育实践的浓厚氛围,使学生事事、时时能够收到德育熏陶。因此,要以道德文化为核心,切实打造积极向上、道德高尚的校园环境。一方面,通过校园景观、广播、校报等方式宣传德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道德提升活动;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将德育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部分加以实施。另一方面,从校园管理入手,在各项规章制度中凸显学生行为守则、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在学生打分、考试形式上对道德行为进行考量,突出德育成效。社会和家庭是學生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应通过报刊、广电等传播媒介,运用微信、自媒体等新兴媒介,加大道德观念和榜样模范的宣传,鼓励家庭形成良好家风,助力德育实践。

(3)开辟实践评价渠道

德育教学的实践性评价应当坚持对成效的多方评估、对德育教学过程的考核。对于学生而言,要从日常表现入手,将评估打分细化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各种不规范行为形成减分项,将各项德育实践成果形成加分项。同时,必须重视德育总结的指标比重,要让学生在德育实践、案例形成、理论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存在问题、进步进展、下步打算进行分析,作为自查自纠的过程,德育工作管理者要把这种总结性成果作为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节点进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教师的整体评价。要适当增加评价主体,将社会德育实践平台相关方都设为评价来源,尽可能使评价更加客观。

参考文献

[1] 刘忠孝.高校德育社会化实践模式及其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3).

[2] 陈中建.当前高校德育实践实效性提升的科学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4(10).

[3] 檀传宝.德育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实价值[J].教育研究,2014,35(06).

[4] 冯秀军.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J].教育研究,2013,34(05).

[5] 胡金木.关于“生活德育”的学理澄清与实践反观——兼论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及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1).

[作者:田穗(1981-),女,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6-12”岁儿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平台研究人员,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德育工作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