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文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9-09-23 08:29吴立宝冯静王光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计量分析学校文化文化建设

吴立宝 冯静 王光明

摘   要  自2000年以来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多立足于学校文化内涵与建设两方面,因此认识学校文化、诊断学校文化、创建和改造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以中文核心期刊的277篇学校文化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发表的年度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数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2)大多研究针对普通中小学的校园文化,研究民族学校、高职学校文化的很少;(3)研究主题分布不均,更多聚焦于学校文化建设,占据1/3以上;(4)多数论文研究方法为非实证。

关键词  学校文化  文化建设  计量分析

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在《现代汉语辞海》中文化被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在丰富人精神世界的同时指引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也具有“学校”这一特性,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顾明远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影响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2]。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利用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通过统计数据了解国内学校文化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不足并为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一、论文搜集和研究框架

1.搜集方法

在中文核心期刊(含CSSCI期刊)内搜索篇名包含“学校文化”的论文,时间截止到2018年5月30日。通过检索,搜集到相关文献共计337篇,去除了会议报告、书评、简讯等余下277篇论文。

2.研究框架

以论文发表年份、研究学校类别(普通学校、农村学校、民族学校、高职)、研究主题(学校文化的内涵、外延、建设、实践与案例、诊断与评估等)、研究方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实证研究法等)等维度作为研究框架,对277篇论文按照研究框架进行初次编码分类,然后邀请另一位研究者对初次的编码进行核对更正,从而保证论文分类的准确性。最后根据编码进行各维度的数据统计,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二、数据结果分析

1.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

由图1可以看出在2005年之前,核心期刊上研究学校文化的论文数量甚少。但自2005年之后,研究学校文化的文献数量急剧上升,在2010年达到顶峰。从2008年到2014年,研究学校文化的论文数量保持波动较小的稳定状态,数量共计180篇,占总篇数的64.98%。在2014年之后,文献数目出现减少趋势。

“学校文化”的提出与“校园文化”紧密相关。“校园文化”最先由学生提出,文革后期在重新步入学校的学生中兴起,致使20世纪80年代掀起关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高潮。“学校文化”是美国社会学家华勒于1932年最早提出,但由于我国“校园文化”产生的背景,研究者更多运用校园文化,较少提及学校文化,由此我國学术界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源于校园文化。在基础教育改革之后,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也逐步增多。2005年2月1日教育部发出《关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并与同年发布2004年学校精品课程名单,从一定意义上推动着学校文化的发展。2015年至2017年论文数量出现下滑趋势,外部原因可能是校园欺凌、核心素养、农村教育等其他教育热点问题吸引了研究者视线;从内部原因来看,2010年学校文化的发展到达一个顶峰,关于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实践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2.学校类型分布

根据对论文内容的分析,87篇文献中有确定的中小学作为研究案例,其中无具体标注学校的研究文献最多,由此也表明学校文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型;其中研究高职、民族学校、农村学校的论文数目少于总数目的10%,表明研究者对这类学校的学校文化关注度较低。从侧面体现着农村学校、高职学校等学校对学校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3.论文主题的分布

依据论文主体内容、体裁和结论指向,可分为学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学校文化与管理者、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实践、学校文化的诊断与评估以及其他主题等。由表1可知,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文章最多,占到论文总数的39.71%。其次是关于学校文化实践的文章,占据论文总数的20.94%。然后是学校文化的内涵、外延、学校文化与管理者的论文,分别占到总数的11.55%、10.11%、8.30%。而关于学校文化诊断与评估的论文很少,仅占据总数的3.97%。

原因如下:一是在2004年校本课程提出后,学校文化才吸引了研究者视线,在研究初期研究者更多的从本质出发,研究学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故有较多关于学校文化内涵的内容;二是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关于文化建设的路径、策略、原则、注意事项等问题研究空间大,研究数目多;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多数学校以汇报方式呈现自己的特色学校;四是关于学校文化诊断与评估的方法和工具较少,研究者并未掌握诊断评估的方法与工具。各主题研究情况如下。

(1)关于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迄今没有准确公认的定义,总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校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内部成员共有的价值观与信念、共同的处事方式与行为规范。从教育学的角度,袁振国认为学校领导与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制度及特征管理风格的总和就是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是其核心要素[3]。因此,学校文化可理解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精神与信仰,是大家能共同理解的价值与规范,它使师生有集体归属感和团队意识,它在学校内外部整合中生成,体现在校内成员的日常工作中,是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体现。

(2)学校文化的外延

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学校文化可细化为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部分[4]。从教学元素的角度看,学校文化包括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教学环境文化等。教师文化、课程文化与环境文化共同影响着学生文化。学生文化促进教师文化与课程文化的变革。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是促进学校形成文化自觉的突破口[5]。教师文化包括教师团体的信念、行为规范以及教师之间的相处模式[6]。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学校文化包含中西方学校文化[7]、少数民族学校文化[8]等。

(3)学校文化与管理者

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的持续发展需要校长深入了解学校的基本组织形态,明确学校的使命与目标,根据时代需求不断调整学校的远景构想,学校的领导者有着影响学校未来的重要使命[9]。范国睿指出:“校长的教育哲学追求有助于塑造学校文化,有助于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提供学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10]。优秀的校长能提供优质的文化导向,提供最适合本校的组织管理方法,有的放矢地利用权力;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挖掘有潜力有才华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之间有良好的工作氛围,满足每一个教师的成就认同感;使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团结一致努力向前,发挥集体的最大功效。学校文化的发展与校长息息相关,然而学校文化的管理者不仅只有校长,还有教师。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教师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教师群体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都影响着学校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4)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主要有三种路径。

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路径。关于学校文化内涵的解读多样,建设策略从物质、管理模式、课程结构等可以看得见的内容出发,忽视了精神建设,与学校文化内涵不相匹配。叶澜指出面向未来真正的学校文化,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所孕育出的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具有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她提出创建学校新文化的策略是“整合”,通过明确学校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与现存的各种文化进行取舍,构建学校文化的总结构。将社会文化合理的转化为适宜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将校长的办学理念、全体师生的信念以及教育活动的精神融通形成个性化的学校文化[11]。石中英提出从整个社会变迁的角度,深入认识学校文化现状、明确学校文化问题、建设学校文化要有大视野,用一种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做决策[12]。

二是文化建设的问题导向路径。学校主体意识不強烈,被动的接受新课改潮流下的文化建设任务;对本校文化认识不清,误将当地历史文化当作自己的学校文化;不结合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直接套用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方法[13];将学校文化当成标语,背离学校的日常工作;校长占据话语权,无法做到上行下效,学校管理层与教师、学生信念不一致等都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学校的精神、管理、课堂、环境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具体包括认识体会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理解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同时加深自身文化修养;教师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将教育理念与实际相结合,形成开放、互动、生成的课堂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建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文化环境等[14]。

三是结合理论与问题导向的综合路径。现有学校的文化建设多聚焦于物质化的表面,忽视学校文化的本心。因此,找到学校成员内心共同的信念与价值观,聚合成学校的精气神,基于此所进行的课程规划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路径[15]。通过管理政策、环境、建筑等看得见的内容,从本质出发找出问题、突破问题,做植根于校内成员的内心文化建设、做融合多方文化的学校文化。

(5)学校文化的实践与案例

关于学校文化的实践多落脚于校本课程的建设以及学校环境的建设。学校文化在不同的学校扎根,长出不同的果实,形成各自的学校特色。学校通过建立校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渗透学校文化,并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在建设特色学校时,有的误将地区历史文化当成自身学校文化,有的直接借用套用别的学校的学校文化。强调特色强校,彰显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共性。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三方面,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开放共享的管理、良好的学校氛围等都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共性,而校长的价值追求与建设理念、校本课程的实施、校内成员的个性等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

(6)学校文化诊断与评估

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步骤便是要明确学校的现有文化是什么,然后才能根据诊断结果找出适宜该校发展的学校文化。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学校文化诊断的重要性,并从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的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方面诊断学校文化。依据课堂观察、校内观察、访谈、校长报告,调查问卷等方式刻画校园文化。并从办学理念认同是否一致、学校领导价值观、学校管理行为、教师内在满意度、学校办学绩效、学校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制作量表对校园文化进行诊断[16]。国外已有学者对学校文化进行了类型的划分,但是根据中国教育特色与每个学校的不同,在学校文化诊断与评估方面仍缺少权威的诊断方式与工具。

4.研究方法分布

在研究学校文化的文献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由表2可以看出,研究者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经验总结法,占论文总数的84.84%。其次是文献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6.14%。合计90.98%的论文属于非实证研究。而在实证研究中,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4.33%和1.80%,而利用科学工具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法仅占论文总数的2.89%。

以上结果表明非实证研究是目前学校文化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如经验总结法。这与学校文化的主题研究息息相关,其中关于学校文化内涵与外延的论文研究方法多采用经验总结法,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论文研究方法多是经验总结以及文献研究。而关于学校文化的诊断与评价的论文研究方法多是实证研究。因此,可以看出研究主题的分布不均导致研究方法的数量差异,也可看出研究者更倾向于经验总结的方法,还未能熟练掌握实证研究的方法。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所选文献的年度分布、所研究的学校类型分布、主题分布以及研究方法的分布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与启示。

从论文的年度分布来看,自2005年教育部颁布校园文化建设文件以来,学校文化的论文数量出现迅猛上升,并在2014年之前一直保持波动较小的平稳状态,近几年出现了缓慢减少的趋势。学校文化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仍然有可生长的空间。就所研究学校而言,未来关于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校的学校文化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论文的主题分布来看,研究多集中于学校文化内涵与建设,而关于学校文化的诊断与评估的文章是少之又少。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有:诊断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实践学校文化、评估学校文化,制定新的建设方案。这五个过程应构成促进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是多数学校忽视诊断环节或者在诊断环节出现诊断错误、盲目诊断等问题,导致学校建设无法有效进行下去。同时,因缺乏学校文化评估,在建设与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诊断与建设、实践与评估之间缺乏配合,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达到长远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学校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各环节的人紧密配合,关于学校文化诊断与评估的内容还有待研究,使学校文化能说出来优点,能量出来差距,能评出来不足。

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找到学校文化的共有属性,回归育人本质。学校文化在实践过程中着力于校本课程,意图从课程方面形成自身学校特色,却忽视了学校文化的共有属性。不能将学校文化的内涵、外延、学校文化与校长、教师的关系在实践中有机整合。因此打造自己特色学校文化的同时需注意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并在已有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结构中寻找自身学校特色,既发展了自身学校文化,又起到对周围学校的文化引领作用。

以研究方法的分布来看,非实证研究占据了绝大多数,说明我国在学校文化的内涵解读与建设路径的研究上更注重理论思辨与经验总结。但是学校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的解读更需要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在未来研究中,实证研究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与管理者的关系、学校文化与课程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M].连树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吴立宝,张永健,杨蕊.建设五位一体的学校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5-21(008).

[5] 张志敏.学校文化自觉:以课程为突破口[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

[6] 张玉清,邢秀茶.学校文化变革中的教师课程文化创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04).

[7] 张东娇.西方文化分类逻辑对中国学校文化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08).

[8] 黄胜.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文化双向滋养关系的构建思路[J].民族教育研究,2014,25(06).

[9] 丁钢.学校文化与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03).

[10] 范国睿.校长得有自己的教育哲学[J].中国民族教育,2015(06).

[11] 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15).

[12] 石中英. 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大视野[N].中国教育报,2006-06-20(005).

[13] 刘正伟,黄君艳.规范与个性: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30(10).

[14] 刘德全,张兰卫.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9(S1).

[15] 谢翌,丁福军.寻根、聚魂与布道:基于“听见”的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4).

[16] 张东娇,王颖.学校文化评估:主体、模型与工具[J].教育科学,2012,28(04).

[作者:吴立宝(1977-),男,山东莒县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导师;冯静(199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王光明(1969-),男,天津宝坻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计量分析学校文化文化建设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