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2019-09-23 08:29宗苏秋汤淑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扶贫教育

宗苏秋 汤淑红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现阶段社会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正所谓“扶贫先扶智”。而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解决契机。文章在精准扶贫视野下,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出发提出解决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或者双方外出务工、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定义为留守儿童。同年4月到7月间,民政部会同公安部、教育部部署要求各地根据《意见》中所强调的留守儿童的概念与《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排查对象、排查内容等排查口径,有序组织农村留守儿童数据采集与摸底排查,全国共摸底排查出农村留守儿童902万人,少数农村留守儿童辍学或尚未登记户口。从年龄结构来看,0~5岁学龄前儿童和6~11岁小学适龄儿童所占比例较大[1],他们在教育问题上面临更为突出的成长困境。

一、問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毋庸置疑,加强可持续的基础教育工作应该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中的重要支点,这是一项可以产生长期效益的重点工程,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长效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2]。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的概念,强调精确识别、精确管理、精确帮扶的治贫方式。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来,就是要把教育帮扶落实到每个孩子的身上,尊重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症下药,真正精准到人,以保证教育的有效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是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对儿童的教育将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2017年通过由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数据可知,大约有95%的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与外祖父母为其监护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平均年龄为58.2岁,超过70%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同时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通话时间较短、通话频率较低,大约有40%的留守儿童和父母每个星期只有一次通话。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父母的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的亲子教育出现严重缺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原因。

2.缺少有效的学校教育

(1)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普及率不高

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依然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可谓是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最短板”。2015年,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已达到75%,其中城市地区已然接近100%,而农村地区(镇区和乡村)大约仅60%左右。而且县镇和农村的入园率增长速度也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2014-2015年,城市入园(班)人数增长率达3.13%,而县城和农村只有0.23%[3]。从2014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大约有3.29万个乡镇,59万个行政村,270多万个自然村。在乡镇层面,全国已基本普遍建立了中心幼儿园,而在村屯层面,2014年全国大约有11万所幼儿园。如果按照自然村数量计算,平均24.5个自然村才有一所幼儿园,即使按照行政村计算,也是5.4个行政村仅有一所幼儿园[4]。从这些实际情况来看,在没有设置符合国家要求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村庄,适龄幼儿只能被送到非正规的托教场所,或留在家里接受隔代教养,这说明进入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存在很大困难,这也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埋下隐患。

(2)农村学校教育形式单一

与城市中小学教育多样的内容形式、丰富的社团活动、先进的科技知识、多彩的校园文化相比,农村的学校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学校面临课开不齐、上不好的窘境。这样的教育状况导致无论是求学还是务工,进入城市的他们存在强烈的被排斥感,缺乏竞争优势。加之考试成绩、排名是评价学生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甚至学校发展生存的重要乃至唯一指标,所以忽视其他教育似乎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而这样一种以成绩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儿童提供的只能是一个枯燥无趣的学习生活环境,由此出现儿童厌学、辍学等现象。此外,农村村委会、社区、妇联等相关组织在本应体现社会教育作用的活动中不见成效,严重缺失儿童活动中心、阅览室、文化宫等社会教育场所,以正能量传递给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平台与载体十分匮乏。

3.缺乏长效跟踪机制

2016年发布的一份对山西、陕西、河北、浙江四省进行的调研报告称,通过分析四省24931名农村中学生的调查数据,以及对52名样本地区的农村学生进行深入调查访谈,最终发现,受调查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的累计辍学率竟然高达63%。同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发布的《2015广东农村金融发展白皮书》调查发现,超过84%的村民觉得知识无法脱贫致富。在此思想的直接作用下,当前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显著提升,特别是初高中留守儿童辍学率没有下降的趋势。另据访谈教师的回答可知,在这些辍学的学生中,超过5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这类儿童的父母大部分在外地务工。这些案例和数据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过程缺乏长效跟踪机制,缺乏实时监督引导,学校、家庭缺乏对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沟通和培养。

三、精准扶贫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2016年,国务院制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的关键职责是维护未成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同时,这也是全社会和整个家庭的共同责任,目的在于为这类广大群体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1.精准识别精准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特征,如性格意志、情感需求、心理状况、情绪特征等都比较复杂。如何甄别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的不同需求,尊重其内部的差异,是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效性及待解決的关键问题。在对农村留守儿童主体特征认识分类的同时,还须分别对未入学、中途辍学、未登记户籍、处于困境和无人监护等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精准识别,针对性地实施全方位摸排、信息核对,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并且实现档案动态管理,实时更新信息状态。同时将农村留守儿童所需纳入各类保障体系中,提升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拓展多层次家庭教育

家庭监护是有效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教育缺位的情况下,交由其他亲属或者他人照管,这样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呈现多元化主体。

(1)父母

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沟通交流可以有很多种方式,电话、网络等都能成为工具。首先,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外出务工的父母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或趁他们回村时间集中培训或走访交流,鼓励他们在城里务工的闲暇多看书学习,抽时间参加一些亲子教育讲座等方式,只有他们树立起了正能量的“三观”,才能去正面影响和鼓励孩子。其次,就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时间与机会要尽量增加,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集中在学习、考试上,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再次,家长应该随时与学校、与班主任保持联系,建立“师长热线”,架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沟通的桥梁。

(2)实际监护人

推行监护人监控制度和培训制度,随时监控留守儿童监护人监护状况,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学校教师等对监护人进行培训指导,内容涉及学习、心理、生活、安全等各个方面。同时由于监护人大多都是祖父母,年纪比较大,更需要实时关注他们的健康和心理发展,如果是贫困建档立卡家庭,各方面保障和救助措施要适当倾斜,保障家庭正常运转。

3.强化学校责任,开展综合性多样性学校教育

(1)加强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最根本基础,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学校都不应当忽视其重要作用。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更应当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师资培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增加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使所有农村适龄儿童拥有平等的入学权利,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也为下一步义务教育做好铺垫工作。

(2)全面开展心理教育

尽快建立农村小学心理课程制度,在课程标准、教材、课时等方面做出规定;对到偏远、困难地区任教的专职心理教师,在相关政策方面予以适当倾斜,确保人才“留得住”。同时,对现有在校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培训,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与监测体系,对登记在册的儿童予以更多关注,引导家长加大对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尽快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站、心理咨询室等服务和教育保障体系建设。

(3)夯实安全教育

首先要提高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各个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并形成规范的工作体系,从而使安全教育实现制度化、日常化,能落实到班级和学生个人。其次要加大教师对安全知识的储备量,集思广益,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老师教起来有乐趣,学生学起来有兴趣,这样才能达到安全教育的真正目的。

(4)增设社会适应性教育

学校要从根本上重视留守儿童,但不能将他们作为问题儿童来对待。社会适应性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使未来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进入城市的职业生涯需要和社会角色培养给予一定的指导与教育[5]。可以在农村学校创建学生活动中心并开设各种兴趣小组课程,配备专业老师讲解城市的社会动态和职业特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方面能力。

4.协同主体,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1)政府方面

适当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教育政策倾斜。首先,加快农村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将农村学生纳入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中,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情况的适时动态监测[6];其次,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备适量的生活教师,同时加大对农村贫困留守寄宿生的资助力度,确保留守儿童有学上,上得起。最后,建立一种能引进、能留住、能培养、能发展的多元化教师人才机制。

(2)学校方面

在搞好多元化教育的同时,学校和老师也要扮演好“守护人”的角色,监管学习、照顾生活、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定期开展成长关爱活动,增加儿童对学校的归宿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成长理念。

(3)社会力量方面

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开展扶持留守儿童的综合项目[9]。努力开展大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引导教育、有效长期的“青年志愿者”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诸多方式为这类群体提供教育和生活支持,组织附近城镇热心人士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让这些有爱心、富有责任心的成年人扮演“临时父母”的角色,正确引导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赖妙华,秦敏.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06).

[2] 张琦,史志乐.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创新及实践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7(04).

[3] 刘航,兰峤.农村学前教育:不可忽视的“最短板”[N].光明日报,2017-3-23.

[4] 邬志辉,秦玉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N].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 刘忠坤.高校拓展训练的教育价值研究[J].文教资料,2012(05).

[6] 邬志辉,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作者:宗苏秋(1979-),女,山西长治人,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汤淑红(1981-),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扶贫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