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2019-09-23 10:56王立娟曹友德邹凌凤曹晓静
重庆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胸腺淋巴实性

王立娟,曹友德,曾 敏,邹凌凤,曹晓静△

(1.重庆市中医院病理科 400021;2.重庆医科大学分子医学检测中心 400016)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是一种器官样胸腺上皮性肿瘤,主要由上皮细胞岛和淋巴间质组成,上皮细胞岛被淋巴细胞间隔,生发中心常见,上皮成分大多是有温和的梭形或卵圆形细胞构成,细胞质较少,异型性不大,罕见核分裂,上皮内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微结节型胸腺瘤最初由SUSTER等[1]首先报道,WHO于2004年将其收入《肺、胸膜、胸腺和心脏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2]。此肿瘤比较罕见,占胸腺瘤的1%~5%[3],国内报道较少。本文收集 2 例 MNT,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分子医学检测中心已手术治疗的MNT患者2例。患者1,男,73岁,因咳嗽、咳痰伴胸痛1月余入院,无重症肌无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抽吸物内查见腺癌细胞。胸部CT显示:(1)右上肺叶不规则软组织结节,符合肺癌表现;(2)前上纵隔软组织结节,胸腺瘤可能。实验室检查:细胞角蛋白19(CK19)片段4.20 ng/mL(↑),降钙素原0.94 ng/mL(↑),肌红蛋白86.50 μg/L(↑),B型脑钠肽前体855 ng/L(↑),余未见明显异常。行胸腔镜下右上肺叶切除+右中肺叶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纵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肺上叶前段肿块(2.00 cm×1.50 cm)累及右肺中叶,前上纵隔见一实性占位病变,2.20 cm×1.50 cm大小,边界清楚,2、4、7、10、11、12、13组淋巴结肿大,完成右上肺叶切除+右中肺叶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纵隔肿瘤切除。患者2,女,70岁,因左眼睑下垂20余天入院,胸部增强CT提示:前纵隔胸腺区结节,大小为1.10 cm×0.80 cm,边界清楚,均匀强化,考虑胸腺瘤可能。实验室检查:降钙素原1.88 ng/mL(↑),余未见明显异常。行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术,术中见胸腔内散在粘连,病变位于前上纵隔,与胸腺关系密切,予于完整切除肿瘤送检。

1.2方法 所检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切片厚度约4 μm,经苏木精-伊红(HE)与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IHC采用EnVision 二步法,一抗为CK19、p63、CK7、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A)、上皮膜抗原(EMA)、CK5/6、CD5、CD20、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Ki-67、CD3、CD57 、BCL-2、CD1a、S100、Langerin。所有抗体及试剂盒均购自福建迈新试剂公司。

2 结 果

2.1大体检查 患者1:肿瘤大小为2.50 cm×2.50 cm×2.00 cm,边界清楚,切面呈实性,灰白色,质地中等,未见明显出血坏死。患者 2:灰黄色组织一堆,大小为9.00 cm×4.00 cm×1.00 cm,其上见一灰白色区域,大小为1.20 cm×0.70 cm×0.50 cm,与周围分界较清,切面呈实性,灰白色,质地中等,未见明显出血坏死。

2.2镜检 2例镜下形态基本相同,局灶见不连续薄层纤维薄膜,肿瘤主要由多灶散在的上皮性结节组成,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仁不清楚,染色质呈颗粒状,细胞核膜光滑,细胞核异型性较小,细胞核分裂罕见,上皮结节内见散在少量淋巴细胞,间质由大量淋巴细胞组成,局灶可见初级淋巴滤泡和次级淋巴滤泡,间质内见薄壁小血管,未见血管周围间隙及胸腺小体,周围脂肪组织内见散在上皮细胞巢,见图1。

A:肿瘤大体观察;B:肿瘤细胞形态(HE,×40);C:肿瘤边界(HE,×40);D :肿瘤淋巴样间质 (HE,×100);E:肿瘤细胞形态(HE,×400);F:IHC检测CK阳性 (Envision两步法,×100);G:IHC检测CD1a阳性 ( Envision两步法,×100) ;H:IHC检测S100阳性(Envision两步法,×100)

图1 患者1肿瘤大体及显微镜下观察

2.3IHC检测 IHC主要标记上皮和间质成分。患者1:上皮阳性为CK7、CK、CK19、CD57、P63、CD117、CK5/6、Ki-67上皮(+约5%);上皮阴性为TTF-1、EMA、NapsinA、波形蛋白(Vimentin);间质阳性为CD5、Bcl-2、CD1a、CD3、CD20、TdT、S100、Langerin,部分IHC检测,见图1。患者2:上皮阳性为CK7、CK、CK19、CD57、P63、CD117、CK5/6、Ki-67上皮(+约5%);上皮阴性为EMA;间质阳性为CD5、Bcl-2、CD1a、CD3、CD20、TdT、S100、Langerin。

2.4国内外MNT相关资料整理 本组收集来自Pubmed及维普的国内外病例105例及本文报道2例,共计107例,其中男61例,女46例,男女比例为1.33∶1.00,男女发病差异不大,年龄为45~83岁。103例发生于胸腺,4例发生于颈部,肿瘤最大径1~10.70 cm,重症肌无力6例,3例眼睑下垂,6例胸部不适及疼痛,1例胸骨后疼痛,余大部分因体检或无意发现。肿瘤大体囊性12例,实性30例,囊实性7例,其中68例患者有随访时间,随访时间为4~190个月,见表1。

3 讨 论

MNT主要发生在前纵隔,也有发生于颈部的病例报道[7-9,15-16,22],从收集的资料显示,MNT主要发生于胸腺,大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可有重症肌无力及胸部不适的表现,肿瘤大体囊实性均可,以实性为主。

胸腺瘤虽然被定义为胸腺上皮来源的肿瘤,上皮被定义为肿瘤的实质,但其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间质淋巴细胞。MNT作为胸腺瘤的特殊亚型,组织学起源不定,可能起源于髓质上皮细胞,最初MNT被视为良性肿瘤,随着相关病例报道增多,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最新WHO(2015)胸腺肿瘤分类将其归入交界性肿瘤或生物学行为未定的肿瘤[31]。其间质主要是分化成熟的B细胞、T细胞及未成熟的T细胞组成。YU等[22]发现Langhans细胞是导致MNT淋巴间质增生和形成淋巴滤泡的重要细胞,他认为淋巴间质中的B细胞、T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是宿主对肿瘤抗原或无关抗原的免疫反应,同时上皮细胞团内存在CD1a、S100、Langerin阳性细胞,呈星状分布,经证实是Langhans细胞。本文2例MNT中,肿瘤性上皮内散在表达CD1a、S100、Langerin的Langhans细胞,和文献报道相符。ISHIKAWA等[17]认为Langhans细胞起着肿瘤抗原的作用,转移到基质和T淋巴细胞形成簇并且激活它们形成淋巴滤泡,Langhans 细胞的免疫反应预示着MNT良好的生物学行为。也有恶性MNT的相关报道,TATEYAMA等[4]对11例MNT的形态学分析研究发现MNT是良性到恶性的一个谱系。SUSTER等[1]报道的18例MNT中有1例可见形态温和的上皮细胞到恶性形态的移行,提示MNT恶变的可能。WEISSFERDT等[32]报道了5例和MNT相对应的伴淋巴间质增生的微结节胸腺癌,同样是由结节性上皮及增生的淋巴间质组成,不同的是微结节胸腺癌的上皮成分有着明显恶性特征,即上皮细胞明显的异型性和核分裂象。还有文献[10,18]认为MNT的肿瘤上皮高表达的趋化因子能吸引滤泡树突细胞(DCs)、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并且认为肿瘤细胞异常趋化因子的表达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在MNT间质内增生,从而发展成淋巴瘤。本文整理的65例有随访时间的病例,随访最长时间为190个月,未见有和MNT相关的死亡病例,均表明 MNT生物学行为比较良善,可能是一个预后较好的病程,推测Langhans细胞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由于资料有限,缺乏长期的随访,MNT的生物学行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MNT的典型病理特征:肿瘤由融合或多灶性分散的上皮性结节及淋巴细胞间质构成,间质淋巴细胞增生可形成含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其内可见数量不等的成熟浆细胞。上皮性结节由卵圆形或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较小,细胞质较少,细胞核仁不明显,细胞核分裂罕见或缺乏。结节内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无血管周围间隙或胸腺小体。包膜下常常可见微囊肿或大囊肿。本文报道的两例MNT并未见明显囊肿区域。IHC标记:上皮样细胞岛表达CK7、CK、CK19、CD57、P63、CD117、CK5/6;间质淋巴细胞中CD5、CD3主要表现为非生发中心阳性,CD20主要表现为淋巴滤泡中心阳性,Bcl-2表现为非生发中心及淋巴套区阳性;上皮结节周围及结节内少量不成熟T细胞TdT阳性,上皮内散在细胞CD1a、S100、Langerin阳性。

鉴别诊断:(1)A型胸腺瘤:此肿瘤由温和的梭形或者卵圆形上皮细胞组成,弥漫生长,伴有少量或没有淋巴细胞组成,MNT上皮样细胞则呈结节状,间质有较多量淋巴细胞。(2)B型胸腺瘤:B型胸腺瘤则是上皮样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组成,不形成明显的结节样结构,且以不成熟的T细胞为主。(3)AB型胸腺瘤:由A型胸腺瘤和B型胸腺瘤混合组成,二者一般分界较清,各自具有相应的病理特征或独立或相互混合,而MNT是由丰富的淋巴细胞间质分隔的散在上皮性结节为特征,以此可以鉴别。(4)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癌:此肿瘤较MNT细胞异型性更大,病理性细胞核分裂明显,可见肿瘤性坏死及胞膜侵犯,间质内未成熟的T细胞罕见。(5)淋巴上皮样癌:此肿瘤细胞异型性较大,肿瘤细胞呈泡状核,细胞核分裂易见,多数淋巴样细胞TdT阴性,EB病毒(EBV)阳性支持后者的诊断。(6)B细胞淋巴瘤、胸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这两类均属于B细胞源性肿瘤,其内可见胸腺小体残留,基因重排有助于鉴别诊断。

MNT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收集统计的107例病例,65例有随访资料,术后随访4~190个月,在随访期间无与肿瘤相关的死亡报道,预后良好,推测MNT有着良好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但由于随访病例有限,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胸腺淋巴实性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胸腺增生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对淋巴细胞促增殖作用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