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绿
摘 要:本文从“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提升复习实效的关键”、“ 复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能力的基本途径”三个方面阐述在高三物理总复习中,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梳理、构建物理知识结构体系,提高高考一轮复习的实效。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规律;复习
高三物理总复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高中物理知识的结构和体系进行梳理和再构建,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增强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物理科学素养和高考应试能力。其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大厦的地基和钢筋框架,在复习中应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物理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的概括表述。高中物理的概念有一类是用文字直接表达的,如点电荷、电场、电势、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超重失重等;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常称为物理量,如电势φ= ,库仑力F=k,电阻R=等。学生形成物理概念一般要经历感性的具体、理性的抽象、理性的具体这三个过程。教师通过引入符合学生知识背景的物理现象、实例或者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性,并使其产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再引导他们经过从表象到本质的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去除次要因素的影响,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经过演绎练习,使之能应用所学概念,有针对性地解决有关问题。
物理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内在联系,是变化和发展趋势中各因素的反映。物理规律一般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综合等方法得到的,用文字以及其他符号进行描述的认知结果 [ 1 ]。
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考知识和能力考查的要求,理解能力也居于高考物理科目考查五大能力的首位。对于“理解能力”,考纲是这样界定的: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并能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与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 ]。这正说明五大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认识、理解并掌握,不可能一步到位,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因为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清楚不到位造成的。主要表现在:对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理解和掌握,对基本规律的理解不正确,没有形成物理概念之间的有效联系,学生头脑中的物理概念体系是支离破碎的,没有形成系统。
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理解不到位将造成:
(1)知识遗忘速度快,影响新知识的构建。在学习新知时,相关的知识遗忘了不少,有些知识甚至需要重开炉灶。物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强,知识间环环相扣、联系密切,若旧知识遗忘,就影响新知识的构建。
(2)无法提取应用相关知识规律解决问题,或分析问题时容易出错。教学中常有这种情况:老师在课上把解题方法分析得头头是道,基础弱的学生听课跟不上,或者过目即忘。其根源就在于他们对概念和规律本身的理解还存在很大问题,特别是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在解题过程中应用规律找到题目所涉及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3)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掌握不扎实,也导致一些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在考场痛失分数。比如核力的的特点中,“每个核子都只和相邻的核子产生核力的作用,核力具有饱和性”,经常有一些优秀的学生在这点上失分。
所以,在高考一轮复习中,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复习,这是提升复习实效的关键。
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往往重视解题方法的复习,轻视概念和规律的复习,认为在掌握解题方法的同时,学生自然能够理解概念和规律。师生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时,大多感觉没有讲题或解题那么有“成就感”,因此经常“走过场”,造成对概念规律的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进而影响知识的应用,带来学习的低效。这些效果不好的复习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背概念”复习,把理解物理概念当成名词解释
把物理概念当成名词解释来复习,学生通常称之为“炒冷饭”,这种课学生学起来厌倦,老师也讲得很没“成就感”。学生把概念背诵下来后对概念的理解仍然非常有限,对于高考复习来说,仍是远远不够的。为复习概念而机械复习,没有再次赋予生命,学习起来没有生机,并且复习之后也没有建立概念间的有机联系,仍为分立零散的概念,学生常说“越学越乱”。
2.2 “背公式”复习,把运用物理规律当成套用公式
把物理规律当成公式来复习,学生通常称之为“背公式”。学生通过“背概念”和“背公式”的方式来学习物理和复习物理,就会把物理学成了没有血、没有肉、没有生命灵魂的骨架子。他们解题时常是胡乱的套用公式。但它们的含义和适用条件都不一样,不弄清楚就容易在做题时出现乱套公式的情况。所以,教师在复习时一定要通过细致的分析讲解和对应的训练,帮助学生克服这种错误的学习和复习倾向。
2.3 “地毯式”复习,难以契合学生的需要
教师担心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遗忘或未完全理解,于是详尽地梳理一遍。这种教学模式,看似很全面,但教师仍用很多时间对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东西进行复习,而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却没有指导到位,复习的内容安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4 “放养式”复习,欲速则不达
高考的一轮复习课时少但内容多,要求课堂紧凑度高。有的老师安排学生课前自行复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回顾知识,填写复习练习上的知识纲要,而在课堂上直接进入疑点难点辨析和解题方法指导。结果是学生应付式地把答案照搬在知识纲要上,当课堂上老师分析讲解试题,讲得头头是道的时候,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或似懂非懂的附和。这种现象最大的问题是放羊式地让学生自行回顾复习,会使得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认识还不清晰,理解不到位。
2.5 “试误式”复习,师生身心俱疲
通过习题反复“试误”而“深化”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当然也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法,但是只依靠这种方法来复习概念和规律,效率较低;而且由于习题的覆盖面总是有限的,所以难免存在许多缺漏的地方。这种“试误法”势必要“题海战术”才放心,结果师生身心俱疲,学生好似“解题机器”。 例如对于“电动势”的概念与物理意义,如果通过习题“试误”来进行复习,效率就很难得到保证,学生也没法融会贯通全面掌握这一概念。
2.1 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理清物理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在一轮复习中,要回溯概念形成、规律导出的实验探究或理论推导的过程。虽然是已学知识的复习,不是新课教学,但时间长了学生的旧知遗忘了不少,复习时还是有必要从物理情景、问题的提出、实验探究或理论推导直至形成概念或揭示规律等环节作简要地回顾,引导学生理清物理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对于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要进一步明确。例如,“静电平衡”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1)导体内的自由电荷不再进行定向移动;(2)即使导体的内表面凹凸不平,且表面积比外表面大,其所带的净电荷也会全部分布在外表面上;(3)导体内没有电场,外表面的场强处处与表面垂直;(4)导体内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与施感电荷的电场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5)导体表面的电势处处相等,但其周围的电场仍取决于导体的形状以及导体与地球间的电势差,不规则形状的导体尖端处的电荷较密集。
对于同一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并且要强调相关物理概念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如“加速度”这一概念,在复习时可这样进行阐述:(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纠正一些学生认为“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这一认识偏差;(2)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进一步在量上给出了加速度的确切表达;(3)其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外力之和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指出了力与加速度的紧密联系,并且说明了决定加速度的因素;(4)物体速度的改变不是自发主动的,而是被动的,对于速度变化,物体有抵抗,其质量m的大小就体现了这种抗争,力争保持物体的速度不变,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这就把加速度这一概念做了明确的阐述,并且与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此形成了立体的认识。
2.2 科学设计复习课的导学案,优化教学活动
复习课的导学案中,相关概念、规律应认识理解的内容要到位,呈现要清晰、有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配套的题例要针对、典型,引导分析、归纳体会要到位。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深化探究、课后巩固、过关验收等几个学习环节的材料都得用心选编。
精心设计梯度性的练习,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掌握概念规律。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不同的题目,根据复习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导引和梯度练习,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判断逐步深入复习物理概念与规律。这符合知识的认知规律,也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求,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一轮复习中学有所得、优化提升。
优化复习模式,高效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及学生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复习模式,如教师讲授示范、学生讲老師评、展示问题启发引导、合作探究交流式等课堂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2.3 在解题实践中注意拓展,提升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学以致用,对于所学概念、规律有没正确认识理解,或理解程度如何,通常要在知识运用中检验,同时也在运用中不断深化理解。通过实例分析深入理解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紧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回归物理本质。在解题应用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消除错误,修正认知,深入理解概念规律。同时,引导学生借由作业、考试发现失误、暴露问题,对错题进行搜集整理反思,修正认知,达到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就能让物理知识能力的这张网越补越密越牢固。
总之,在高三总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抓好物理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的复习工作,梳理、构建物理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提高高考复习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姚跃涌,谭志恒.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方法策略与案例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
[2]王江媛,雷旭波,黄丽雯等.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