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庆
摘 要: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这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总目标之一,也是社会的需要。物理学科本身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方面的必然优势。授业固然必要,但并非教师教学和学生求知的终极目标。本文探讨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能力的课堂指导教学法,以实现教和学的终极目标和内容。
關键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教学
教学效率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有效物理课堂教学应该让同学的求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自学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之目的。在教学中有一系列问题困扰我们,迫切需要解决。比如有老师经常用探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探究?又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还有练习设计的策略等,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去面对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教学环节中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指引同学进行高效学习。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协助同学尽快确定解题的策略和方法,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以典型例题带动同类或变化习题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在解题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旦学生学会了这种本领,进入这种状态后,他们做一个题目,就不再是“一棵树木,而是一片森林”了。那我们又何必进行题海战术呢?而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了。让大家都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下面就介绍我所采取的一些主要做法,以供大家共同讨论。
“举一反三”即着重讲解一个基本例题,然后“变”出多题,而不是停留在一个题目上。例如,上平抛运动习题时,分析了这样一个题目:
如图1所示,A、B两小球同时从同一高度平抛出去,经过t时间在空中某处相遇,现使两球的平抛初速度都变为原来的2倍,那么两球从抛出到相遇历时应为:
解完后,我让同学思考:①两次两球相遇的位置是否在同一竖直线上?②两次两球相遇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之比各是多少?③若再给一些条件如何求两次两球位移和动能之比?④若两球改为同一竖直方向的上抛和自由落体运动,那么以上问题又该如何回答?这里经过简单的分析,同学们容易看到这些改变后的问题,虽然求解不同,但抓住的规律要害却是一样的,都是相对运动及其应用的问题。
这一道题如果进一步变化为:如图2:从H高处以水平初速度v1抛出小球1,同时从地面以竖直速度v2上抛出小球2,若两小球能在空中相遇则:
A.从抛出到相遇所用时间为
B.从抛出到相遇所用时间为
C.抛出时两球的水平距离是
D.相遇时小球2上升高度是H(1-)
很明显只是水平和竖直方向分别利用相对运动解题罢了。总之,一个例题加上这样几次变化,再作一定的小结归纳,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不同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所对应的同一物理规律等。这样一来一个题目所起的作用就大多了,就有利于“举一反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触类旁通,即着重讲清一个基本例题,然后带出一些同类的题目,启发学生分析物理现象,抓住共同的规律,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学过牛顿定律后,我安排分析了这样一个例题,绳子下系着质量为1kg的石块,已知绳子的最大承受力为15N,问绳子可以带动石块以多大的加速度向上运动(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
分析:这是有关竖直方向上运动的一类题目,石块被绳子带动运动,它在竖起方向上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G=mg和拉力F,若以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a,由此可解得a=5m/s2。
以上这个题目比较简单,现在让它带出一些同类题目:
(1)如题目改为石块分别以a1=0m/s2,a2=4m/s2和a3=-4m/s2的加速度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求绳子对石块的拉力分别是多少?并判断绳子会不会断掉?这样题形及求解变化了,但受力分析和应用的定律不变,要判断绳子会不会断,只要把所求的F拉与FMAX相比较便可得出结论,所以应属同类题目。(2)若将题目的绳子改成弹簧秤,问弹簧秤以某一加速度a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读数为多少?这样就把研究对象转移到弹簧秤上,所应用的定律还是一样。(3)通过以上变化的分析,再进一步让同学思考,如果石块不是向上而是向下做上述运动,那又将如何分析?这里我们看到虽然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而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还是重力和拉力,要应用的定律还是一样,只是规定的正方向,要相应变化,故还是属于同类型的题目。
以上的讨论,花的时间并不多,联系到的内容却很多。学生会认识到,虽然带出的题目花样繁多,但是受力分析和应用的物理规律是一样的。只要掌握了受力分析等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就可以解答出各种形式的问题,即做到触类旁通,甚至可以做到多解一题。当然要提高解题能力,就要在分析上下功夫,全力找出各种现象或过程的物理规律,然后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教学中我有意识的比较发现,采用以上教学方法的班级,学生普遍反映灵活,学习轻松,成绩优良,且各方面能力均发展较好。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认识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关键是找出现象的同一物理规律。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必须讲好物理基础知识,说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应用这种教法时,还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这种方法对于学习较好的班级和同学效果比较显著,他们听了这样的课后感到有启发,收获大。而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感到“变”得太快,“带”得太多,思维跟不上,那么效果当然不好,因此还应注意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辅导工作。加强基础训练,给他们方法指导,开小灶进行补缺补漏,使之逐步提高,适应此法。
教学离不开生活,绝不能止于课堂。在我们关注有效课堂教学时,应该清楚意识到,物理学科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要引导学生课堂内外注意观察,深入思考,尝试用所学的物理原理及规律解释所见所闻,掌握真正实用的知识,使自身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是个重要环节,有效引导学生把学习拓展到课堂前后,学以致用、激发兴趣,使学生有获得感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同学的学习,不管是问题的解决、知识的掌握,还是要学会学习,都要讲究学习效率,否则,不仅是问题的解决、知识的掌握无法实现,学会学习也必将成为笑话。我们都明白,教学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目前新课改提倡核心素养能力培养,我们只有紧抓主体、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要以“渔” 授之,教是为了不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使同学做到“学中悟法,会中用法”。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突变,进而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与技能。这就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