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军芳 李鲲
摘 要:“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大学生作为当代创新创业的主力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努力实践创新创业。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大学生多方努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共同推进“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1]。互联网因其低成本、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选。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更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改变创新创业的观念、增强创新创业知识。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低
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失,能力不足等成为创新创业成功的阻碍。在学校学习的阶段,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我国大学的课程教学安排仍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而有关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的占比则相当低[2]。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模式虽有改革,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仍不足。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难
1.亲情融资。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主要途径是通过向父母、亲戚、朋友借钱,形成启动资金,一般没有利息或低息,筹资成本低,手续简单,但数额有限,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创业的规模。
2.政府扶持。政府出台很多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如银行政策性贷款,政府创业专项基金资助,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等,但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成功与否还未知,较大的还款压力、复杂的办理手续,较高的筹资成本等使大学生们望而却步。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不足
创新创业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心理往往比较脆弱,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怕吃苦不愿吃苦,不愿从小做起,合作意识淡薄。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解决措施
(一)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是培育大学生的基地,在校大学生越早接触创新创业理念和实践,越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越有助于激励更多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中。第一,增加创新创业基地,让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得到模拟锻炼,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的几率。第二,开展创新创业社团、团队组建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进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第三,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需共同探索终身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
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限制了创新创业的成功几率和规模,因此,消除融资的障碍非常重要。首先,对大学生进行融资教育,改变他们的融资观念,提高融资的能力。其次,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免息、降低贷款门槛、信用度等。最后,引入多种投资来源,如民间资本。
(三)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完成特定任务的可能性。创新创业道路上,充满了很多的风险和不确定,作为创业者必须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学习未知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接受新的知识,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都非常的重要。创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能否很好地融合资源,与他人合作,成为创业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同时,应加强大学生的心里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明确自身优势劣势,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四)改善社会创新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土壤
第一,政府要建立完善系统的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业信息、提供交流平台、提供政策咨询等。第二,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大学生选择创业方向,进行技术支持,提供实践场地等。第三,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们参加企业实践,培养双师型队伍,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三、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會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当前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创业的形式也更为多样,学生的创业选择空间也更加宽泛,学校在创业教育活动中重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选业选择方向,使更多学生能够产生创业倾向。大学生作为当代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大学生多方努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共同推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 苏红丽.论“互联网+”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61-62.
[2] 朱焕辉.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新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