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功能定位的不同观点

2019-09-20 06:09祝卓宏
心理与健康 2019年9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服务体系观点

祝卓宏

自十九大以来,全国社会心理学及临床心理学专家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紧紧围绕社会心理服务的定位与思路、实践模式与理论研究方向等开展了广泛研讨,努力凝聚学术共识,加紧汇聚研究力量,争先发出学界声音,积极引领实践走向。

然而,在自由学术研讨过程中也有专家发出不同的声音,引发了学术争鸣,特别是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大家对政策有不同的解读。本文试图从政策语境的视角,尝试解析我国当下社会语境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以求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真知灼见。

由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属于中国新时代社会语境下特有的新概念、新命题,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及主要内容引发学界的广泛讨论,主要涉及五类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不同,但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或核心内容是心理健康服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研究员提出“我国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包括:第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第二,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加强心理建设”(傅小兰,2017)。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雪峰也认为“从我国的发展实践来看,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来提升人民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陈雪峰,2017)。显然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强调了目前阶段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或核心内容,基于现实基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是心理健康服务。

2第二种观点则明显不同,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清晰区分开来,不能混淆两个概念。中央财经大学辛自强教授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解决社会治理难题”,“要在制度和人的层面开展心理建设,尊重、理解并依循心理行为规律开展社会治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不等同“治病救人”,而是“由心而治”的社会治理,“要防止当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滑入心理健康服务的思维中”“在实际工作和政策设计中,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广义社会心理服务的一块重要内容,但在理论上,我们不能混淆这两个概念”(辛自强,2018,2019)。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认为“要真正从社会治理的背景下,从社会整体的心理需求出发,来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作用,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影响和改善社会心态,有效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和安全感”(赵蓬奇,2018)。这两位专家的观点明显是在社会心理学语境下界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的功能定位。

3第三种观点虽然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不同,但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最重要的基础,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关,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守门员。北京师范大学乔志宏教授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涵盖从治国到治人到治病,从预防普遍性心理问题发生到干预已发生心理问题的全过程”。这一观点明显是以“治国治人治病”为隐喻,是围绕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而展开,明显是临床心理学语境下的话语描述。这与第一种观点基本一致,只是对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作用的界定有所不同(喬志宏,2019)。

4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而且是一种社会治理体系,是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是心理学应用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双向契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俊秀研究员长期研究社会心态,他认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追求社会整体幸福的发展目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向,进而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他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旨在实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中观层面是健康社区、行业和领域的培育和塑造,这是培育社会心态的重要方面;微观层面旨在从个体、人际、群体和群际等方面培育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群体和群际和谐(王俊秀,2018)。显然,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内涵非常丰富,是在心理学及社会治理宏大语境下建构的三层次体系,而心理健康只是其中微观层面的一小部分内容。

5第五种观点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是公共心理服务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态培育、共同体认同建构这三大模块,其主要功能分别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提升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水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及塑造中华民族的统一文化认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吕小康认为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一根本出发点来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而不能仅仅将社会心理服务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务。他强调需要突破个体心理的小视角而从社会心理的综合性视角,突破狭义的社会心理学这一单一学科视角而从社会治理的协同视角,重点围绕疏解妨碍社会治理的负性社会心态和建构促进社会治理的良性社会心态这一反一正两个方面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的实务工作模式。社会心理服务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在新华社翻译的十九大报告英文版中,中文报告中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已译为“We will improve the system of publicpsychological services, and cultivate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rationality, composure, and optimism among our people”其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使用“systemof public psychological services”,直译为“公共心理服务体系”。政府理应承担起社会心理服务的总供给者和总筹划者的职责(吕小康,2019)。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公共服务性质以及政府主体性责任,增加了文化的视角和民族认同的观点。

以上这些学者的观点均从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在不同语境下界定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所有观点均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是一回事,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是包含关系(图一、图二)还是并列或交叉关系(图三)。

陈雪峰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体系,从21世纪初以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发展到目前既重视心理健康、也重视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来实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未来应向更全面的、支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心理建设发展。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分支学科的涌现,还将有更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持(陈雪峰,2018)。

而辛自强则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二者各有明确的含义,不能相互替代,不能混同使用。正确理解社会心理服务的内涵和定位是制定政策、开展实际工作的基础,我们要防止当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滑入心理健康服务的思维中(辛自强,2018)。他认为未来心理建设应该成为第六大建设的国家战略(辛自强,2017)。两种观点均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不断发展的体系,不同的是合成一条线发展,还是分成两条线相对独立发展。

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池丽萍教授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之后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服务”倾向。吕小康等认为目前开展的社会心理服务实践,以及学界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把“社会心理服务”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务”。可见,目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存在很多重叠,更符合第一种观点,而没有体现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功能定位。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服务体系观点
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核心思路分析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物流信息平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研究国企改革下的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