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鹃
高三毕业生小慧焦躁地登录网站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这时她的脑海中涌入各种意象,一会儿是自己考上了心仪学校的欢呼的图景,一会儿是自己考得一塌糊涂引来妈妈的唠叨和同学的嘲笑……就在她感到自己已经呼吸急促的時候,网页上出现了她的分数—离艺考省线仅仅差了两分。
悲伤、失望、懊恼、愤怒、焦躁不安……顿时小慧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黑暗,没有一丝的希望。她无法克制地冲着身边的妈妈发火:“都是你在考试前一天没有帮我带好身份证,回去拿身份证让我没有睡好觉。现在好了,我滑到大专了,我居然要上大专!”陪读了一年的妈妈也不痛快:“你要是知道用功也不至于考这点分数!”母女两个越说越生气,小慧大吼一声:“我不活了!”说着就冲到窗户边要跳下去,还好妈妈及时地冲过来抱住了她。
夜里,小慧辗转反侧,她既懊悔自己行为冲动,也为妈妈白天说的话而感到愤怒。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她悄悄地起床,在家里的小药箱中扒来扒去,找到了十几片安眠药、一盒头孢拉定、一盒藿香正气水,然后把这些药一起混在奶茶里一股脑地吞了下去。第二天早上,妈妈看到孩子的状态不对,一家人赶到了医院急诊。经过洗胃和观察,医生认为药物没有对孩子造成严重后果,就让一家人回去了。
小慧妈妈还是担心孩子会再次想不开,希望我们能够帮助孩子解开心结。
在和小慧的交流过程中,她说考不上本科,生活没有一点希望,加上父母和朋友也不理解自己,觉得特别不开心。而且前两天和朋友去南京玩,还跟朋友因为行程安排大吵了一架。吵完了又非常后悔,觉得自己不可理喻。明明是自己不努力,可还是忍不住责怪妈妈,吵完了又特别生自己的气。这些事情带来的失望、纠结、无助让她感到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这个时候,孩子尤其需要的是父母恰当的鼓励、支持和陪伴。我首先想到的是帮助小慧和父母建立连接。我带领小慧的父母学习倾听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要,然后引领父母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小慧才知道当父母不是讨厌自己,而是担忧她的未来。小慧的父母尝试用平等的、尊重的态度讨论小慧高考失利的事件。
“当我们看到你差两分到省线,我们的内心也是百味杂陈,一边是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在高三这一年给你更多的支持,一边是难过、失望,觉得没有培养你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你的任性和不努力而生气。现在听到你的感受和想法,至少知道你愿意努力,我们感到非常欣慰。高考已经有了结果,我们就一起面对。现在我们可以一起谈谈,接下来我们如何面对只能从大专开始你的职业发展道路的事情,好吗?”
小慧爸爸接着说:“你可以考专升本,也可以考研究生,这样就可以上更好的学校了。学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力。”
“可是,同学们会笑话我,他们会说专业课考好有什么用,还不是和我们一样上大专。”小慧已经没有那么激动了,很显然爸爸的参与让小慧感到被支持和鼓励。对于小慧来说,她还不太能接受父母的一些想法,但是她意识到父母的建议不是一种强迫,而是期望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温柔的扰动,激起家庭的层层涟漪,小慧的内心世界也越来越丰沛。
小慧走出了自杀的阴影,还有许多孩子仍然徘徊在死亡的边缘。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其中15~24岁青少年约占自杀总人数的1/4。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5.85%的中小学生曾计划自杀。还有24.39%的孩子曾经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调查还显示,青少年自杀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过重、早恋和父母离异;另外,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条件贫困、遭到诬陷或被人误解、患了自以为严重的或难以启齿的疾病,以及老师不当的教学方式等因素也占有一席之地,与成年人多数因为抑郁症自杀有明显区别。就像小慧在自杀之前并没有严重的抑郁,但是还会在遇到挫折时想到自杀。青少年自杀的复杂原因背后,实际上是寻求一种关爱、平等与尊严,小慧就是试图用一种激烈的方式向父母要求一直求之不得的爱与理解。
防止青少年自杀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努力。近30年来的社会变迁,造成了社会交往的减少,在学校里考试分数决定一切也严重削弱了部分学生的信心,使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产生紧张、焦虑、自卑、委屈、退缩等心理问题,一旦达不到社会或父母的期望,就会产生无助、无望、自责、自罪等负面情绪而导致自杀。
也有少部分青少年是因为父母溺爱造成的脆弱、依赖、自我中心等问题,遭遇挫折时就可能选择自杀。所以,预防青少年自杀是一个长期和综合性的工作,社区的社会工作者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假期活动,促进青少年之间的社会交往;学校对孩子的评价要更为多元化,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学校里充分展现自己;在家庭中,父母要给予孩子有效的情感支持。其中家庭支持是防止自杀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改善亲子沟通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很多像小慧的父母一样的家长都声称是孩子拒绝沟通,实际上作为成年人完全可以通过相互分享情绪感受,带着不批判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双方的想法,最终达成一致沟通的目的。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减少九成以上的青少年自杀。加上社会和学校的努力,相信悲剧可以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