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9-09-20 14:11沈小东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沈小东

[摘 要]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本文从枚举法、列表法、假设推理三个方面为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一些可靠建议。

[关键词] 枚举法;列表法;假设推理;核心素养

低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培养。由于此阶段的学生存在理解能力不完善等问题,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时,才能更好地在这个阶段发展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一、枚举,发现规律

枚举法是学生对题目所提供可能的结构一一进行列举,从列举的结果中根据题目信息进行判断,找出符合要求的一项。这种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时间上有一定的延迟,但是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好方法。

在进行“枚举法”的专题训练时,许多学生对于文字叙述类问题还存在分不清对象的问题。因此,我决定从例题开始讲解枚举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题目“从甲地到乙地有乘飞机、坐火车两种不同的方法,从乙地到丙地有乘飞机、坐火车和乘船三种不同的方法。问:不同的出行方式有多少种?”在这个题目里,文字信息很多,学生很容易就搞混了匹配对象,因此我鼓励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替换成不一样的数字或字母,例如把甲地表示为A,乙地为B,丙地为C,A到B之间有a、b两种方法,B到C有c、d、e三种方法,那么使用枚举法把所有的可能列举出来就得到了ac、ad、ae和bc、bd、be六种方法,就是说从甲地到乙地再到丙地有六种出行方案。

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枚举法的含义,发现顺序和对象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思维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列表,分析信息

通过列表解决问题,学生更容易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掌握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判断需不需要列表,并鼓励同学们自己去尝试列表。学会应用列表法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数据结构。

例如学生对“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教师给学生开一个专题,教会使用列表法分析数量关系,在题目“妈妈买回来一些糖果,分给小华15颗,分给小红的数量是小华的三分之二,分给小兰的是小红的五分之四,问小兰分了多少颗?”我列出一个数量表,让同学们填表,引导同学们使用表格法判断数量关系。表格中每一列分别代表小华、小红、小兰分得的糖果数,每一行分别代表以小华、小兰、小红看作数量单位时的糖果数。通常情况下,同学们可以直接得出最后的关系,但是我使用列表法是在验证学生的思路,培养解决方法和过程。

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扩展思维、加深认知的理念。使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有效避免学生一知半解的状态,并进行思维方法的建立,避免出现明白原理,但是不会处理题目信息的现象。

三、假设,调整推理

假设方法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潜在条件。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才能从中找到一定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假设演绎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推理中也到了启发和验证。

例如扩展一道题目“现在有5元的人民币和10元的人民币共15张,共110元,求其中5元人民币和10元人民币各有多少?”这个问题对于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引导同学们进行假设,“如果把15张人民币都当作5元人民币算,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很快就得出了15张5元人民币一共有75元这个答案。但是这样比实际少110-75=35元,每张10元比每张5元多10-5=5元,面值10元的有35÷5=7張,面值5元的有15-7=8张。也就是说5元的人民币有8张,10元的人民币有7张。利用假设演绎法,学生很快地解决了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对于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普通的算法和公式,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把这些线索联系起来,对题目的解答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建立逻辑思维是教师的重点工作。教师也应当重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从低年级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林丽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1).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