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
摘 要 课改的口号喊在嘴上,很多成果写在纸上,最难的是打通最后一公里,落实在课上。寻求改变基于“未学等于没有,已学等于已有”的教师立场数学课堂,呼唤“未学不等于没有,已学不等于已有”的儿童立场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让学生想学、会学、能学,让教适应学,教师顺应学生。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设计学与教的活动、路径和方法。真正让儿童到场,站在学习舞台的正中央。笔者从名师的教学课例观察,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理解学生,教师也是学习者;直面问题,学习其实不简单;顺应天性,学生亦能当老师;退步向前,目标还需讲策略;留有痕迹,学习需要有活动等方面进行思考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 儿童立场;数学;学;教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9-0172-01
课改的口号喊在嘴上,很多成果写在纸上,最难的是落实在课上。正如陶行知所说:“现在的学校论起学校来,我看要改名字了。学校现在更多的像教校,而不是学校。”公开教学时常常看到:不论学生是否已知,教学照搬流程进行,环环相扣,学生回答精妙,“意外”也甚是巧妙,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我们呼唤儿童立场的教学,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教适应学,教师顺应学生。
一、理解学生,教师也是学习者
儿童立场的数学课堂,是以指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的,因此理解学生就显得特别重要,是学为中心课堂的前提和基础。理解学生,不仅仅是了解学生。了解和理解是不一样,了解还是较多地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思考。理解较多在从他人的立场出发、思考。理解有情感的成分,教师带着真情实感,真正站在学生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理解学生,是儿童立场。理解学生不靠臆测,要真正从学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研究学生,平衡一下原先过分从教师角度出发的思考与抉择。理解学生,就是当学生有想法时,要让学生表达的机会。给一个学生表达,会带起更多学生思考。因为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也不是单一的不断从错误转向正确的发展过程。学习就像池塘里“圆”的不断放大,后面的思考,总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兼容已有,“放大”已有。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学生,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
二、直面困惑,学习其实不简单
课堂上要看到学生真正的想法,就要设计最有可能让学生犯错的学习任务。特级教师贲友林在教学《周长》时,教学设计故意不先研究长方形,再研究没有格子正方形。直面矛盾直接出示邊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且有方格),学生必然出现两个容易混淆的4。4×4看起来简单,但要解释清楚却不容易。因此教师设计了以下层次的学习过程:①解释两个容易混淆的4。②16是方格数还是周长?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质疑、解释、说明。最后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白:两个4,一个是指四条边,另一个是指每条边有这样的4个格子,也就是长4厘米。4×4=16。16表示的不是16个格子,而是边线长16厘米。学生学习周长的过程是曲折的,区分周长与面积并不容易。当学生把他们的想法呈现出来时,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学生。认识周长的过程用了将近30分钟,说明在我们成人看来很简单的理解周长问题,对于孩子来说的确不容易。课堂学习就是要将学生思维引向不清楚的、有困难的、容易出问题的方向,这是直面困惑设计学的历程。
三、顺应天性,学生亦是小老师
我执教《平均数》时,整节课围绕以下问题研究:①哪个小组定点投篮投得准?②设计3人组平均每人投中9个的可能情况。以上两个问题,我没有直接组织教学,而是顺应学生天生想当小老师的天性,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研究哪个小组定点投篮投得准时,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单到小组里交流。第二个问题设计3人组平均每人投中9个的可能情况。让学生画图表示自己的想法,选择学生出现的四幅作品进行交流。小学生天生就爱模仿,喜欢当老师的样子。数学课堂上让学生的学转变成用学生的想法来教学生,顺应了儿童的天性。
四、退步向前,目标还要讲策略
夸美纽斯说:“教员教的少,学生学的多是我们的目标。”儿童立场的教学过程,最关键的是支持学习,而支持学习是要有教育策略的。教师不再主动驱使课堂行进,而让学生的思考推进课堂进程。退步向前的数学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厚积薄发,为了学生更有意义、更充分地真学习和真研究的开展。退步向前的数学课堂体现的是学生的课堂、学科的课堂;是陪伴学生成长、学习探索也是一种旅行的课堂;还是给教师带来回味的教学思考,找到未来成长方向的课堂。
五、留有痕迹,学教评需一体化
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学,学、教、评一体化。用从一个问题,一个活动贯穿教学始终。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活动、思考,都在纸上留下痕迹。教学时基于这样的痕迹展开,这是是基于证据的学,基于证据的教,更是基于证据的评价。做到学习可视化,真正让学习过程、学生思考可见、可检测。这样的课堂,让我们看到课程改革真正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贲友林.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2](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