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麟
【摘要】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铁路机车乘务员现有的培养模式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对新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铁路机车乘务员;人才培养模式
到2020年,我国基本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高铁网,铁路营业里程达15万公里、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其中高铁3万公里、覆盖80%以上大城市:动车组保有量达3800标准组左右,其中复兴号动车1300组以上。从2011年各铁路局开始大批量接收铁路专业高职毕业生,在铁路各专业系统中,机车乘务员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原来培养方式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对于构建新型铁路机车乘务员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铁路机车乘务员培养现状
(一)机车乘务员要求高、培养周期长
机车乘务员是铁路安全运输的重中之重,国家铁路局明确铁路机车系列驾驶人员申请条件,机车乘务员培养是按照“学习司机一客运或货运机车司机一动车组司机”的路径发展,对机车乘务员要具有国家承认的中专及以上学历,机车系列须具有连续机务乘务学习1年以上或者机务乘务学习行程6万公里以上的经历。要通过理论考试和实作考试后才能获得驾驶证。动车组司机在机车司机岗位安全乘务2年或10万公里以上。理论考试乘务员每年的平均通过率为50%多,实作考试每年通过率为65%左右,每年一般两次考试,故机车乘务员培养周期长。
(二)部分学生见习期内离职率高
机车乘务员这个职业工作内容比较单一,且现有的铁路高职院校剥离铁路系统有16年左右,学生对铁路机车乘务员岗位缺乏了解,对铁路的企业文化认识不足,部分学生从学生到铁路机车乘务员身份的转变不能适应,造成高职毕业生在第一年的离职率较高。例如,广州局集团公司管辖广东省内的某机务段2014年见习期离职率高达为20%。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铁路局集团公司机车乘务员来源主要是招聘铁路高职院校机车车辆专业毕业生。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种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单一培养模式难以适应铁路企业的需要
根据铁路机车车辆专业三年制高职教学计划,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为期一年的机车乘务实训、故障处理等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为了考取铁路机车驾驶证和适应未来的乘务工作。学生在毕业以后要进入到铁路现场进行见习,而铁路局集团公司在高职毕业生进入机务段工作后根据本段的机车机型进行强化训练,企业要重新对高职毕业生进行理论和实作培训,使学生在上岗的适应期加长。
(二)学校理论培训针对性不强
一是教材内容不完备。理论培训教材滞后于铁路实际发展,涉及的机车型号单一,没有根据各铁路局集团公司机务段的机车型号针对性编写教材,缺乏安全行车、技术规章、车载设备设施、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现场机务运用知识,没有根据应用实际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课程与机车乘务员岗位需求关联度不高的课程所占用的课时较多,而涉及机车乘务员具体应用的内容较少,学生需深入掌握的知识学得不透彻,针对性不强。三是学校缺少辅助教学设备。学校未配备综合仿真设备,缺少现场ATP、受电弓、司机室等实物教学设备,无法开展直观教学。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多媒体课件涉及具体技术设备的图片资料不多,也未结合某种型号机车关键设备的设计原理开发动态演示教具。以致学生无法形成感性认识,影响学习效果。
(三)学校缺少最新实作教学设备
实作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实际操纵练习。机车应急故障处理,机车操纵,机车检查保修等作为在铁路机车驾驶专业教学中的核心专业技能,是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必须掌控的,而这些技能要想进行全面的获得就必须要在真实的作业环境下进行顶岗实习。而目前实习往往是安排学生进行观摩,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学校实训老师缺乏
铁路职业学校机车驾驶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在毕业后直接进行教学,他们的学历和理论知识完备,但是实践能力和经验严重不足,对现场实际应用讲解地不够透彻,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涉及设备实际应用和司机具体操纵的内容较少,面对一些故障现象和操作方法,无法进行细致的阐述和解释,影响实作培训教学效果。这导致在后期的学习中专业技能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在日后教导学生中也会由于其知识的老化使学生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偏差。导致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修正和适应才能进行胜任。
三、解决措施
(一)建立机车乘务员现代学徒制班级
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机车乘务员现代学徒制班级。这种模式能够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机车乘务员现代学徒制班级的教学空间很广,学校和铁路局集团公司作为主体都要参与进来,缺一不可。在教学管理的各环节中,做到了工、学合理衔接。现代学徒制班级的学生,从组班开始,就能接触到行业产业前沿信息,亲身感受企业丰富的文化内涵。较其他学生而言,他们也更易产生创新意识,更能准确把握操作准则与职业规范。
(二)介入教学课程安排
企业参与机车乘务员现代学徒制班级的专业课程设置环节。铁路局集团公司让学校知道他们需要何种技能的人才,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使机车乘务员现代学徒制班级更符合铁路局机务段现场用工需要。铁路局根据机务段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有针对性在订单班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学习机务段机车乘务员的应用技术,强化学习岗位业务知识。
(三)定期开展现场实训
企业在学生理论学习期间,提供现场实训机会,达到以实训促教学的目的。铁路局集团可以将自己的机务职业培训基地,向学徒制班級学生开放,提供所需设备,派兼职教师对设备如何使用提供指导。在实训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安全操作、规范操作,通过利用企业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牢固掌握实践技能,缩短工作适应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开展现代学徒制班级理论验收
为加强班级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管理,确保培养质量,避免产生班级“保险箱”而放松学习的思想,对班级实行校内理论学习阶段考核验收。即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课程结束后,对他们进行验收。委托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测评要素包括学习成绩、技能水平、操行考核、获奖情况等),按成绩、专业进行排名,并且在校内公示。对专业达到规定淘汰条件的,直接予以淘汰:对各专业排名靠后的,由验收组采取专业测试、面试考察等综合测评方式进行复核,复核不合格者则退出学徒班。
(五)开展预职生产实习
学校优化课程安排,将理论课程在前两年完成,第三年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预职生产实习。学校和铁路局企业各为机车乘务员班级配备一名辅导员。学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企业辅导员负责学徒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机务段安排优秀技能人才一对一担任技能指导老师,传授岗位技能和业务知识。企业每月根据学生遵章守纪、工作态度和学习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实行生活补助措施,解决他们实习期间的生活困难,给予实习激励。通过预职实习,学生自觉接受了企业文化,提高岗位的认知度。同时个别无法适应铁路工作的学生也会自己退出,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离职率,据统计机务段经过预职实习的学生离职率比没有实习的学生低50%。
(六)建设校企“双导师”教师团队
建立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与学校老师互动机制,这样学校可以对企业设备的更新和技能培养的变化有及时的了解和掌握。铁路局企业遴选技术骨干、行业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负责“现代学徒制”班级学生实习期间的授课、授学。这些企业兼职教师作为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这一角色的主体,不仅有过硬的操作技能本领,还可以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他们通过与学校专任教师互相学习,掌握面向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弥补不足。校方专业教师到机务段生产现场考察学习,可以提升其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样对于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校企双方可以进行直接调整。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铁路机车乘务员的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我国的铁路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铁路企业与铁路高职院校也进行多年的合作,在校企通力合作不断创新的道路上相信會有更多的探究思路,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进步,以能完美的解决各种问题。